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抗战时期,浙江这个小县多英豪,有七千多壮

来源:堂鼓 时间:2023/6/12
白癜风能治本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鲁迅先生笔下有一种性格叫“台州式硬气”,倘要在浙江台州寻找这“硬气”的源头,似乎非天台县莫属。

老兵陈贵才与爱心人士相互敬礼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当年男丁只有10多万人的“济公故里”天台县,先后有七千多血性男儿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浴血奋战,抵御外侮,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如今,天台县健在的抗战老兵仅剩20多人。岁月流逝,英雄凋零,但老兵精神不死——

抗战时期,浙江这个山区小县多英豪,有七千多人赴沙场杀敌

老兵新兵同看大阅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大批天台人硬气在胸,挺身而出,毅然决然,走上保家卫国第一线,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回首70多年前那一段硝烟弥漫的征程,天台县抗战勇士们拼将一腔热血,奋勇杀敌,用铮铮铁骨筑起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回望那一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天台县的抗战勇士们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精忠报国,用血肉之躯书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老兵王绍赏像

千三壮士出天台

前几年,天台县网友创作的《千三壮士出天台》沙画表演视频,至今仍在网络传播。这幅网络创意作品还原了70多年前天台热血志士踊跃报名参加抗日志愿兵团的光辉历史。

抗战爆发后不久,天台县接到征兵人的任务。由于前期征募兵员工作作简单粗暴,地方政府遭遇了征兵难。

国难当头,中共天台县委通过“政工队”(即“战时政治工作队”)向国民政府天台县长梁济康提出组织天台抗日志愿兵团的建议,并帮助制订《天台县发动志愿兵入营方法九条》。因这一建议不但有利抗日,而且能解决政府征兵难的问题,梁济康立即表示赞同。这一史实记载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天台地方史-》一书中。

《东南日报》刊登“天台志愿兵”报道

当年9月,天台县决定成立抗日志愿兵团,实行志愿应征,集体入营。名应征士兵的名额很快被分解落实到全县各乡公所。

中共天台县委用苏区工农红军扩军的经验,协助制定宣传发动计划,并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到各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把宣传救国救亡的道理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具体困难的措施落实。该县不失时机地在保、乡发起竞赛活动,很快就在全县掀起了从军报国的热潮。在这当中,涌现出了兄弟争相服役、父子同上战场的感人故事。

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全县报名应征的已超计划人(总数人)。最后,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二补训处实收入伍名。

从10月4日起,天台县各地民众自发组织欢送新兵活动,气氛热烈。到10月9日,志愿兵全部到达县城,编成天台县抗日志愿兵团,辖三个营十个连。

10月10日下午2时,该县在县城南门外大操场举行抗日志愿兵团出征大会。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天空下着小雨,但各地群众仍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大操场。会场正中设检阅台,左右两边分别是指挥台、军乐台,会场正中台上有“还我河山”四个巨型横幅大字,两边台柱上各有一副醒目的对联,一副是:仿戚继光练兵破倭天台团刚过义乌,有终子云请缨系颈日本王可作越南王;另一副是:此非悲声千七百人齐起舞,难得猛士四万八峰会低头。

那名勇士出征前的照片至今保存在天台县档案馆,照片前排的战士盘腿而坐,后面的则如松柏挺立。照片上写有“浙江省天台县志愿兵团出征纪念,民国二十八年国庆日摄”字样。

随后,国民政府《东南日报》以《天台志愿兵千七百余人入伍》、《天台的志愿兵团》为题,连续报道了天台抗日志愿兵团的新闻。

10月22日一早,天台县城公路两侧,是黑压压一片赶来送别的乡亲。多志愿兵整装列队西出清溪大桥,奔向抗日一线。

梁济康此后在记录志愿兵团出征的回忆中写道:“于此证明台邑人民深明大义,爱护国家民族的热忱,诚为抗战史最光荣的一页。”

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卢星林说,八年抗战期间,天台县抗日志愿兵团的组建、出征,是天台人民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众志成城,坚决抵抗日寇侵略的一次伟大壮举,是天台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志愿者为抗战老兵发起活动

天台儿女多英豪

如果活到今天,抗战老兵叶万火就可“兑现”战友吴荣凯“长命百岁”的“任务”了。叶万火老人的功绩曾隐没乡间长达半个世纪,及至被红心社志愿者找到时,世人才知道这位年参加天台县抗日志愿兵团的老兵,曾是年常德会战多位守城虎贲兵中的幸存者。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16个昼夜的血战中,守城将士几乎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抵挡住了4万装备精良的日军,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赢得了主动。

18岁那年,天台县龙溪乡柱峰村青年叶万火自愿报名,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先后在湘、浙、闽等地和日军作战,九死一生。在常德会战中,叶万火是83名幸存者之一。

抗战期间,约多名天台儿女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英雄舍命赴国难,长使后人泪沾襟。

老兵吕禄卿就是当年的勇士之一。年,吕禄卿来到乡公所报名参军,由于个子矮,一开始没被批准,后来乡公所被他的抗日热情所打动,把他送到了军政部42补训处新兵营学习使用枪炮。

老兵像

到部队后,前线几次补充新兵都没轮到吕禄卿,他主动请战,才被分到第9军暂编35师第1团第1营营部任卫生兵。

在年的浙东会战中,吕禄卿所在的部队伤亡惨重,他和幸存者被重新整编后,再度奔赴前线。

烽火岁月中的硝烟,已与老人的生命永远熔铸在了一起。一次大病康复后,吕禄卿再一次请缨上阵,这次他被分配到99军60师团第1营迫击炮排任炮兵。聊起江西赣州的那一仗,老人边说边演示:“一般我们连发三炮后就必须立即换位置,否则自己的发炮位置一暴露,就会遭到敌人的还击。”

抗战胜利后不久,吕禄卿所在部队奉命开赴东北。到达上海时,他打起了退堂鼓:“我当兵是为了打鬼子,现在打自己人,我不去!”就这样,吕禄卿返回了天台。

病榻中的吕禄卿老人向爱心人心敬礼

一个老兵,就是一部厚重的抗战史。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报国辱,用铮铮铁骨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受日机轰炸影响,天台县青年陈方年就读的学校被迫停课。民众不惜死,书生不偷生。陈方年看到村里有部队驻扎,当下投笔从戎,主动报名参军。因是知识青年,他在部队从事文书工作,但他一直在寻找上战场的机会。

在义乌市义亭,陈方年请战获准。在义亭的一场战斗中,陈方年和战友攻克日军车站碉堡,俘获两名日本鬼子。到抗战结束时,智勇双全的陈方年已被晋升为中尉,但他没有留队,而是请假回老家天台县,脱下军装,再未回去。

老兵陈方年面对爱心人士,情绪激动

扬眉吐气胜利时

在天台县健在的抗战老兵中,年7月出生的袁祥彬老人是最有故事的一位。这位百岁老人的回忆,满是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天台县,袁家声名显赫,家底殷实。袁祥彬的祖父曾参加同盟会,外公创办了天台中学。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17岁的袁祥彬不甘当亡国奴,和20多位天台年轻人一起主动报名应征。

老兵袁祥彬

年,袁祥彬由飞虎队送至印度丁江机场,编入中国驻印军新六军的军部情报队,开始了在印度、缅甸2年多的远征军生涯。当时,他的长兄袁祥铭也参加了驻印度远征军抗战,后来加入了解放军。他们都是当时“十万青年十万军”中的一员。回国时,同去的人只剩下了人。

年5月,在死人堆中摸排滚打过来的袁祥彬和新六军的战友被飞虎队先送至云南沾益军用机场,再送至湖南沚江机场。

回国后,全副美式装备的新六军开始整训,已晋升为少校的袁祥彬也想着在国内与日军打大仗。但只几个月时间,战局迅速发生变化。

袁祥彬老人说:“当时新六军的士气高昂,战斗力非常强,部队受命到南京接受日军投降,作为抗战胜利后第一批进入南京的中国军队,我们感到十分自豪。”

到达南京时,当时城内居民很少。袁祥彬一下飞机,就被直接送到黄埔军官学校宿舍,并到相距百来米的南京陆军总部礼堂着手受降预备工作。

红心社志愿者为袁老举办百年寿诞

“很多人以为南京受降只一次,其实是二次。”袁祥彬老人很肯定地说。

年9月9日上午,在南京陆军总部礼堂进行的受降典礼,是袁祥彬记忆中的第一次。在老人的印象中,那次仪式只有十几分钟时间,当时他就站在进门处的左上角担任警卫任务,他亲眼目睹了冈村宁次在签字时表情、动作僵硬的一幕。

上午的受降仪式参与的人员较少,到当天下午,当局在三面临街的新街口(即中山路与黄埔路的交叉口)搭起了受降台,这是一次对老百姓公开的受降仪式。为了安全起见,在观礼的人群、邻街的建筑上都布置了警卫。

“当时我们穿着美式‘罗斯福呢’军礼服、适合丛林作战的半筒皮靴,肩挎卡宾枪。”袁祥彬老人说,“别看我们很威风,但实际上我们就跟作战一样,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当时新街口的情况还比较复杂。”

抗战胜利不久,新六军被调往东北。袁祥彬说:“鬼子投降了,我只想着回家。”就这样,他向部队请了一个月的假,但一到家,他便没再归队。到家时,已物是人非,奶奶、母亲都已去世。

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今年已是百岁高龄的袁祥彬老人心态特别宁静,作为抗战胜利的见证者,他说自己永远有一颗杀敌报国之心,但他说自己更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

各界人士看望鲍于星老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