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作品
作者:郑佳宸
吾辈,王羲之。幼时。一日,我于书房内习字,恍惚之间,已到晌午,母亲令人送馒头与蒜泥于我,我稀里糊涂地食毕了馒头。又过了些时辰,母亲忽然进来,她看见我时,竟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在习字时因过于沉迷,而误将馒头蘸了墨水食入肚中,嘴巴旁也满是黑漆漆的墨水。窗外杨柳已枯败、兴荣了几十载,我也长大成人。那年三月初三日,为了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我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日,天气明朗,春风柔和拂面,我与他们共同列坐在曲水旁,在天地间,“流觞曲水”,唱吟小调,畅谈着各自的志趣抱负,品味着自然的魅力与生活的情趣,还感慨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突然,有人提议将此日所做诗作汇集起来,大家都举着酒杯,笑着附和。在谈笑中收集起来的诗作放于我面前,我趁着酒性,即席挥洒,心手双畅,飘飘洒洒,写下二十八行,华筵也渐渐散了……次日,醒酒之后,我回想起昨日所做之作——《兰亭集序》,不禁拿出观摩一番,文章自然流畅、清丽动人,书法洋洋洒洒、气度非凡,思罢,我又取出笔墨纸砚,书童在旁磨墨,墨香氤氲,我将毛笔在墨盘上轻刮几下,在纸上照着想再写一番,可一张张的写下来,未曾有一张达到了昨日的高度,我有些懊丧,寻思着:“想必这《兰亭集序》写的不错是偶然的吧,如今倒是未有一张甚之……”我又持起毛笔,挥毫又写了几张,无一令我满意。“你看这些,真是无一比得上昨日之作,昨日的想必是偶然吧。”我指了指刚写的一沓纸与书童说道。“老爷,您昨日之作是最好的作品,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书童笑着答道。“怎讲?”“听令堂之言,您小时勤练毛笔,曾经还误食了墨水,这样,您写出《兰亭集序》可是必然的呀。”原来,最好的作品不是刻意即可为之,而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最好的作品
作者:郑晓含
生命中总有些物品,见证了你的成长;生命中总有些作品,在你心中被赋予了远超它价值的意义。我书架上那根细磨过的长形檀木于我,便是如此。从它在我手中成型的那一天起,它就是、并一直是我心中最好的作品。
小学二年级,去山上姨父家玩,看到姨夫手中把玩着的那个带着光泽的木器,羡慕不已。央求下,姨夫答应让我也做一个。他将一根被山火烧黑了一端的檀木切割出一个长条木器的雏形,让我回家自己动手打磨。一开始,我心中充满新鲜感。可原以为两三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却越做越“漫长”。最初的新鲜感渐渐退却,我的积极性大减。那时的我,做事是一贯的“三分钟热度”。但我内心中燃着一种渴望,强烈渴望着创造一件属于我的完美作品。我下定决心—继续做下去。那是我第一次沉下心,将百分之百的精力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我全神贯注于手中的檀木,避免任何一道指甲的划痕。灯光下。我双手均匀用力,重按轻推,仔仔细细将每一个凹凼除去。经过大半个月的磨炼,它终于完成了。我意识到:我倾注心血成就了它的完美,而它——我的檀木——成就了我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投入。那时,它是我最得意的手工作品。
转眼,已有两年时光飞逝去。我学了书法,每日在那些或柔美或硬朗的线条中追求美与力量。一日,又拿起那根檀木,再次欣赏,忽地发觉,上面的木纹是那么美的线条。中部,木纹似发丝般细腻柔美,又似娟娟细流,流畅自然。木眼—它的伤疤—成长中的伤害留下的痕迹,正像这溪流中的岩石,碰到它的“溪水”,往旁边一绕,恰好造就了那动态般的完美弧线。檀木的一端,木纹的线条一下变得粗犷、放荡不羁。它们似乎痛苦的扭曲着,不停的弯折,却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感。是什么造就了它这一突然地、令人震撼的转变?我自问。我想起了它的来历--—场山火的幸存物。哦,是山火!这一大自然的灾害改变了它。它在大大小小的磨难中成就了自我!那时,这根檀木是我心中最具有“精神性”的工艺品。此后,我日日欣赏,直到....…
那个傍晚,我突然发现了一道之前没有的黑色线条,我反复擦拭、清洗,无法抹去。我再次小心翼翼地检查。十分钟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木头产生的裂纹。已经无法挽回了!我的内心被重重一击,我耗尽心血缔造的完美就这样覆灭了吗?我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心中燃起的愤恨无法压抑,我重重地跺着脚,又想抬手,将它砸碎。我心中是一直有着完美情结的啊!我再也不想看到它了,拽开柜门,将它甩进角落里……
我再也没有碰过它,直到小学升初中时的那次“大扫除...…我在角落里看到了它,叹了口气,拾起了它。它几乎没变,只是那道裂痕更深、更长了,我又重重地叹了一囗气。看了一会儿,我伸出手指,遮住裂纹,试图再欣赏一回它完美的模样。我看着被遮住裂纹的它,突然,一种奇怪的感觉盘踞在了心头,我重新打量着,不敢相信,可它越发的强烈了——少了这道裂纹,它似乎缺了什么!少了这道裂纹,它就是缺了什么!!我移开手,它完整而有力。
我顿悟了,它还是完美的,是这个缺陷让它从低层次的完美升华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在这儿,万物都在述说着同一个道理:有残缺才是生命,事事美满不算人生!它又回到了我的手中,像一个导师般,教我包容,教我接纳。包容作品上的残缺,包容别人身上、也包容自己身上的缺陷。这次,它是我心中最完美、最珍贵的了。它让我懂得了、学会了太多太多..……它是我最好的成长作品,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最好的作品
作者:陈诗琪
一盏盏小灯,映着水面,水中荡漾着笑脸,空气中氤氲着快乐,橘色的水与灯光一直漫延到了天边……
这是一个元宵节,我不再安于如往年般提着一盏平凡的灯度过,便思索了起来,一想,就想到了“小橘灯”。
咦,这主意似乎不错。我心里想着,赶紧跑下了楼。我挑出一个最大的橘子,依葫芦画瓢地削去最顶上的皮把橘瓣掏出。没有小蜡烛,我便找了一根大的,砍下最上面的尖尖,放了进去,然后翻出针线,在橘皮上面穿孔,最后把灯挂在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挑起来左瞧右看,不错,满心欢喜。于是找来打火机,准备给我的点亮我那完美的小小橘灯。
我兴高采烈地把小灯捧到屋外,点燃,跳动的烛火映衬着橙色的橘皮,漾出了温暖的橘红色,仿佛还夹杂着一丝丝不易觉察的橘子清香。我开心极了,小心翼翼地把灯挑起来,可是,那小小的烛火好像瞬间变成了一条毒蛇,不安分地摇头晃脑,三番五次地舔舐着我系在筷头上那细细的线儿,无声无息的,线断了,我那可爱的“小橘灯”一头载到了地上……
没有办法,我只能又找来一个橘子,削皮、掏瓣、放蜡烛……再次做好一盏小灯,小心翼翼地点燃、提起,刚迈出一小步,线就又断了。看来棉线是不能用了,我翻箱倒柜,找到了一根细铁丝。这回倒是不怕火了,但是橘皮过于脆弱,轻易地就让铁丝给勒裂开了,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我试了一次又一次,身边很快就放满了坏掉的橘子……唉,没办法,看来明天自己只能捧着灯走了。我揣着这个自我安慰的想法回到自己房间,内心满是沮丧又充杂了不甘。过了一会儿,窗外隐约传来笑声,我推开窗户一看,夜色下,楼下的水池里开满了橙色“橘灯花”。是母亲,在我沮丧的时候将一盏盏我舍弃的灯儿全都点燃,放入了水中。我惊叹着院中的美丽,对母亲的设想赞叹不已,急急忙忙就往楼下院子里奔去……
第二天,当客人们来到家里时,院中的池里盛满了温暖的橘色,人们都为那一池盛开的橘光而赞叹。我看着那一池最好的作品,仿佛自己的快乐也随着那漫射着的、荡漾的橘光溢了出来,如傍晚的云霞般,盈满天际……
最好的作品
作者:邹锐翔
树枝上,蝴蝶从壳中挣脱出来。它抖动翅膀,向着阳光。“咔嚓”我用相机将这一时刻记录下来。
暑假,父母带我去鲤鱼洲度假。
早饭后,我与父母到河中一座小岛上散步。当我们走到一个回廊下时,我被柱子上的一串蝶蛹吸引住了。几只蝴蝶站在蝶蛹上,等着风吹干它们的翅膀。望着蝴蝶身下的蝶蛹,我陷入了沉思------蝴蝶身下的蝶蛹上布满裂纹,不难想象蝴蝶蜕变中经历了多大的痛苦,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痛苦,蝴蝶最终才由毛毛虫蜕变成现在那美丽的自己。“蜕变一定要可以吃苦才会成功。”我不禁感叹道。
散着步,我们来到一个小山下。我决定和父母一起去爬山。烈日炎炎,晒得蝉都在抱怨个不停。听着蝉鸣声,我内心十分烦躁。烈日当头,我大汗淋漓,不住往山下望了一眼,心中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我又在道旁发现了一个蝴蝶蛹,想着蝴蝶都可以忍受着痛苦,进行蜕变,而我,却因一点劳累就放弃,这样真的好吗?于是,我咬咬牙,坚持登山。烈日也无法阻挡我的脚步。我终于登上了山顶,站的高,看的远,整个鲤鱼洲尽收我的眼底。河面上,几艘小船在河中心缓慢地漂浮着,几只白鹭从头顶飞过,远处,鲤鱼洲宾馆排列整齐,如士兵一般。是呀,如果我当时没有坚持爬到山顶,又怎么会看到如今的美景呢?是蝴蝶教会了我做事情应该隐忍,只有隐忍,才能等到蜕变的一天!再回想:生活中,我的确是一个不会坚持的人。当初学书法,太累,不学了!学钢琴,没时间,不学了!我后悔不已。无法吃苦的我失去了不少知识的“财富”。
此时正值夏季,我在道路旁又发现了几个蝶蛹。蝶蛹边上的蝴蝶正展翅欲飞。我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这张照片,是我所拍摄照片中最好的作品!
最好的作品
作者:林宇舟
我的概念里,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内心静下来,不断发现每天的小欢喜,那便是给予自己最好的作品
我在寻找“作品”这条路上寻觅了好几年,才发觉,拼图就是那从小到大使我静心的法宝。从小到大的一幅幅拼图,都是我引以为傲的作品。
三四岁的懵懂时光,拼图闯进了我的生活。
小时侯父亲出差带回来了九宫格拼图,我看得好奇,小手在那九片拼图上摸索着,凭着感觉把一块又一块拼在一起,轻轻松松,作品呈现,父母带着赞许的目光,作品让幼时的我第一次有了成就感。
七八岁的无知日子,拼图陪件着我长大。
看着父母越发忙碌,是拼图让我在无聊的时光里感受到了一点充实。那时候总是爷爷坐在我身边,粗糙的大手叠着厚实的小手,一起思考......一幅幅作品让我无比满足,5、、片......可那时,我觉得这些作品称不上“最好”,因为会拼的人太多了。
十二三岁的青葱岁月,拼图削去了我的浮躁。
几年来,,在学业和任务下,我很少再想起拼图,那些大大小小的拼图在角落积了灰,直到小学毕业后,一个同学送了我一幅拼图,片。看着久违的拼图,我决定再次尝试。那晚,坐在客厅的灯光下,我满怀期待地打开......
未知拼图的容貌,令我好生琢磨,我拿出了我所有的耐心。壁上的钟摆从未有过如此“滴嗒”极易捕捉的机械声,拼片间的磨擦声段段入耳。稳着踌躇满志的心,再拾起拼片的起落间,只觉心中的宁静是最好的归宿,而我削去白日里的浮躁心情完成的这幅作品,也将会是最好的作品......历时之久,我郑重地嵌入最后一片,望着呈现的作品,我笑了。在拼图面前竟使我真正静下来,让生活多了份活色生香的快乐。
拼图的样式是定制的,望着拼图中呈现着我刚迈入小学时和朋友的合照那纯真的笑容,摸着无缝街接的拼图,我感到起伏不定的心事都沉淀下来,只剩拼成的欢喜和此刻最好的作品。拼图时光,忙碌中静心。
拼片孤形边缘尚存有指尖的余温,片片细碎的小图是我平日里浮躁的心片,张扬的棱角终需收敛,才能紧密契合。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副拼图?而此刻这样安静剔透的心,便是送给如今自己最好的作品。
最好的作品
作者:陈禹诺
“啦咪嗖……”,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不由得想到了那位残疾少年,想到了那首印在我脑海里永不能褪去的曲子。那,是我见过最好的作品。
那是一个酷热的上午。抬头望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空气,像是被静止了一般,一丝风都没有。精心准备两个月的钢琴比赛开始了。
巴洛克专题的比赛曲目,本就庄严肃穆,再加上炎热的天气,心中的紧张不可言喻。
“小同学!”正在我头脑全空时,坐在我前面的评委老师悄声对我说:“你可以去帮忙扶着34号选手吗?他……不方便。”“哪个34号?”我有些恍惚地问。顺着老师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帷幕旁站着一个男孩,低着头,有些不知所措。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了他那瘦弱的脸上架着一副好多圈的眼镜。我恍然大悟。
待老师念到他名字时,我走过去,扶着他上了台,帮他调好琴凳,扶他坐了上去。他摸了好久键盘,才找到了位置。
琴声响起,坐在旁边等着翻琴谱的我,不禁心生感叹。开始,我以为他要用微弱的视力去找键,可他的眼睛真的看不见。于是,他索性闭上双眼,凭着那对琴极高的熟悉度,开始了演奏。
只见他那并不修长的手指在琴键间灵活的跃动,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参与到作品中去。他紧闭双眼,额头是已经渗出了大粒的汗珠。那悲伤的音符从他的手指间流出,我好像看到了他因看不清楚而嚎啕大哭的场景,也能看到他在发泄后,又重燃希望的那自信的表情。一曲终了,全场观众都站起来鼓掌,大家都意犹未尽,沉浸在那美妙的乐曲中。我也不禁站起来,用掌声表达对他的敬佩。他面向所有观众鞠躬,伸手示意我来扶他。我忽然醒了过来。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扶着他走下了舞台。我能感受他的手在巍巍颤抖,手心全是汗珠。
那位残疾少年用他那坚强的品格,谱写了一首最好的作品。他的眼前虽一片模糊,可他却有一颗明亮而又强大的心。那,定是最好的作品!
本期编辑:朱云乔
指导老师:陈祎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