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ldquo一带一路rdquo海外

来源:堂鼓 时间:2022/6/1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来西亚的早晨,空气凉爽,高大的椰子树随风慵懒地摇摆。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二分部的白板上,工工整整写着一首《静夜思》,项目党支部书记刘星对着手机,正在通过视频为当地华文小学的学生们朗诵中文诗歌。

视频那头,是一张课桌,几本书,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跟着刘星一句一句朗诵中文诗歌。这个名为“蓝星星”诗社的中文诗歌支教课堂,是项目部专门为当地贫穷的华人儿童开设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项目部与属地文化交融在了中文诗行里。

年8月,马东铁项目二分部正在准备项目征地等前期工作。刘星和专项小组在周边走访,熟悉项目驻地情况。在路过登嘉楼州日底中华国民型华文小学时,刘星一行人被学校里一字一顿念中文字词的声音吸引。在简陋的校舍走廊上,三个小学生正在用生涩的发音朗诵着中文诗歌。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刘星,瞬间产生了无限的触动。

这三个名叫蔡楷儿、刘文慈、黄以宣的孩子,就读于二年级2班,父母都在四处打零工养活一家五口人。他们努力地学习中文,想参加每年一度举办的登嘉楼州的中文诗朗诵比赛,学好中文,将来也能够凭借中文找到好的工作,为了能够给家里减轻负担。

但是学校里的中文课程只是选修课,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可以教他们读诗,帮助这些贫困的华裔儿童。”刘星与校董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邀请刘星担任中文诗社的志愿教师。

为了充分准备支教内容,刘星组织项目党支部的青年党员开展头脑风暴,从最简单的诗歌开始准备教学内容,他从网上查询了国内小学一年级的诗歌教学课堂,一有空就拉“群众演员”进行备课演练。刘星还让国内当老师的妻子在线指导验收,让他的教学内容更接地气。

9月,雨季开始了。在清脆的雨滴声中,刘星走上了华文小学的讲台,他将准备好的诗歌《悯农》抄写在白板上。“锄禾日当午......”刚开始念到一半,他用余光一扫,这些连汉字都还没认全的华裔孩子们,眼神中全是迷茫。由于文化的差异,他们根本听不懂刘星在说什么。

这可急坏了这些在项目上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的汉子们。眼看诗歌比赛的日期临近,刘星决定“两条腿”走路,先让商务部的英语专业同事将诗歌翻译成英语故事,让诗歌变得简单而有趣,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标注好音调,纠正发音。

“从前,有一个农民,在地里种玉米......”第二次课堂上,刘星念着古诗改编成的英文故事。诗歌,变成故事,孩子们的兴趣就来了,支教就变得简单起来。从经典古诗《春晓》,到《游子吟》,再到《静夜思》,朗朗上口的诗歌,1个月下来,孩子们不仅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还会结合古诗进行简单的创作。最终蔡楷儿等三位小学生带着自己写的原创诗歌《鱼,在我心中》参加比赛,用流利的中文,最终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然而,坚持支教,并非易事。年,项目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征地和雨季施工的双重难题,而且海外疫情骤然严峻,诗社的支教备课也受到了影响。“我们还要支教下去吗?”有人在私下嘀咕。听到“退堂鼓”,刘星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一改往日的严肃,说要请大家看个“节目”。原来,刘星向学校申请视频连线,让学生们表演诗朗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个特殊的“节目”,如同星芒,他们一同将攻坚克难的决心寄托在了这些诗行里。

诗社成立至今,已近3年,先后有60多名贫困儿童学习中文诗歌。同时,马东铁二分部项目顺利推进,取得了中交马东铁项目总经理部劳动竞赛全线第三名的成绩。年4月初,项目部收到了一封学校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感恩贵公司重建本校篮球场、捐赠篮球架及诗歌朗诵技巧的分享和指导!”

图文:史朵朵

编辑:吕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