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时间:年省级第三批
主要内容:蛤蟆嗡亦称花鼓子、故事戏、二棚子、吊子戏,因它以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又因其琴头似蛤蟆俯卧状,演奏琴音嗡嗡如蛙鸣而得名。蛤蟆嗡的具体渊源,虽限于无史料、志书记载不得翔考,但据年以来,在淅川境内先后出土的汉代“陶戏楼”、“陶水榭”上的百戏图和出土的汉砖上显示的戏曲人物及吹打乐演奏图案花纹推理考证,淅川的民间舞蹈说唱戏曲,早在汉代以前就已有雏形。根据蛤蟆嗡的“二棚子”、“故事戏”、“花鼓子”等别名和它以生活小戏、传奇故事小段为主,以及它的主奏琴和伴奏乐器有大锣、手镲、鼓板、小锣、堂鼓等器乐可以推测,淅川蛤蟆嗡,很有可能源于汉代以前的民间说唱歌舞戏曲雏形。另据淅川蛤蟆嗡艺人张老五、黄同杰讲,他们听老师说,蛤蟆嗡艺人敬拜供俸唐王,可见蛤蟆嗡有可能成形于唐代。再根据蛤蟆嗡的主奏乐器共鸣筒样与川东“凉山调”的主弦“胖筒筒”相仿,其源必甚为久远,形成年代决不少于—余年。蛤蟆嗡到了元末明清已在淅川丹江流域和汉江流域以及陕西等地区盛行演出。
蛤蟆嗡唱腔属板腔体奏兼曲牌的综合结构,声腔和伴奏呈三、四、五度关系的复调式结构。其大多曲尾音基本上都带有一个假音,真假嗓并用,唱功娴熟后可带上得儿咦的花舌音。调式是“5”调式和“1”调式,乐器定弦为五度关系,既能表现高吭流畅的情感,又能表现苍凉深沉的悲凄气氛。蛤蟆嗡属混合体结构,板腔居多,曲牌为辅;它的曲牌有“莲花调”、“阴高调”、“三黄洞”等曲牌,上演的代表曲目有《下花园》、《杜四公讨帐》、《黄桂香哭墓》等一百多个曲目。主要唱调有“平腔”、“汉腔”、“阴腔”等二十多个唱调,伴奏乐器有嗡琴、鼓板、大锣、小锣、撂锣、镲、堂鼓等打击乐器。蛤蟆嗡的主要乐器有嗡琴、鼓板、大锣、小锣(撂锣)、镲、堂鼓等打击乐器。其中,嗡琴用于主奏,其琴头似蛤蟆俯卧状,琴杆与越调四弦相似,但无千斤,琴筒较四弦琴筒略粗,琴筒皮用牛蛋皮加工制做,演奏时其声嗡嗡如蛙鸣。其它鼓板、大锣、小锣、手镲、堂鼓等乐器起伴奏作用,其中鼓板起领头及增加节奏节拍作用;大锣、小锣、手镲均属纯铜制品,除烘托作用外,还起着增加复杂音乐效应。堂鼓除其烘托作用外,还起着表现其音调激烈、急进、缓慢等作用。它的曲牌有:“莲花调”、“阴高调”、“三黄洞”、“花鼓调”等十余个;主要唱调有“平腔”(多种唱法)、“汉腔”、“阴腔”、“汉川”、“二流”、“三流”、“哭平调”、“叹腔”、“大板”、“把把儿”、“句半”、“川流”等二十余个;
经过历代淅川蛤蟆嗡艺人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日臻完善,形成了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演出人员少,主奏伴奏乐器简单,演出场子简陋,尤其便于山区运游演出。二是故事性强,语言诙谐古朴,贴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三是伴奏和声腔往往以三、四、五度和音构成复调特征,表现喜、怒、哀、乐的(平腔)、(汉腔)、(三流)、(浪板)等板式特征和“九腔十八调”,“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特点。四是音乐伴奏与唱腔“两张皮”不跟腔,无明显腔口,与声腔旋律呈三、四、五度音程关系,听之似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严格地保持着内在联系,这一独特的音乐现象在中国地方戏中实属罕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