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是山东省地方曲艺剧种之一,起源于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主要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流行。据说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而东营区牛庄镇的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当时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年,吕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琴书最早出现在山东的西南地区,因为其采用说唱方式,说唱的内容多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故事,因而深受百姓欢迎。后来分为南、北、东三路开始传播。清光绪年间,山东琴书传入东营广饶北部。当时黄河常常泛滥,为了生存和生命安全,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一路以讨饭为生,为了舒缓心中的痛苦,很多人学起了唱戏,山东琴书流传到这里后,更是得到许多人的喜欢,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年,琴书在东营开始普及,出现了很多职业琴书艺人,像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著名的艺人。
其中时殿元在其他曲艺剧种的影响下,创新了琴书的演出形式,由坐唱改为化妆演出,首创化装扬琴,并因此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为了生存,吕剧扎根于百姓之中,以百姓生活为题材,其唱腔和曲调尽量采取口语化的特点,曲调和剧词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等特点,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基本板式有四平、垛子板和流水、娃娃四种。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在高音处常常采用假嗓来补充不足处,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唱腔中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常常采用滑音、颤音、装饰音等来润腔,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等相互配合,相互融合,使其听起来自然,不做作。另外在演唱上,吕剧用的是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用这些语言使剧词变得通俗易懂,便于被百姓接受。在剧目创作中,常常采用群众语言来进行创作,因此很受百姓喜欢。伴奏乐器和其他剧种一样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以坠琴、扬琴为主,辅之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喷呐等乐器,根据剧情和故事情节酌情添加或删减。新中国成立后,文场中又吸收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小锣、大饶钱、堂鼓、打鼓等。打击乐器的使用主要是根据京剧中打击乐器的使用规定而借鉴过来的,在伴奏中经常采用学舌的方式进行伴奏。按照演出场数和时间以及剧情等区别,吕剧的剧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它的基本戏,也是早期最主要的形式一—小戏和单中出戏,另一种则是在吕剧成熟后,根据群众需要创作的大戏一—连台本戏。吕剧中的《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剧目都是属于小戏。
而《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李二嫂改嫁》、《合家欢》、《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剧目则属于连台本戏。其中《李二嫂改嫁》的演出更是让吕剧红遍大江南北。吕剧是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够促进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