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遂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大乐

来源:堂鼓 时间:2022/9/5

蓬莱大乐(又叫川中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蓬莱大乐”作为巴蜀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形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记忆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在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

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当当、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迭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蓬莱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蓬莱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蓬莱大乐”作为别具一格的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和浓郁的四川风情的民间传统打击音乐,距今在蓬莱地区已有传人十三代,历经多年了。其乐器主要由中心鼓、大鼓、脚盆鼓、川堂鼓、南堂鼓、大钹、川大铰、苏钹、川铰等组成,常用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余种,乐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时可搭扎乐棚,配以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艺术,多为大型宗教祭祀,喜迎远方贵宾以及大型庆典等活动所用。

“蓬莱大乐”节奏昂扬欢快,气氛喜庆热烈,场面庄严华贵。作为一种流传于川中地区的宫廷乐,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渗入了具有浓郁的巴蜀民族文化特征的民间吹打音乐及川剧音乐。因此,与国内其它著名的鼓乐相比,首先在演奏的乐器种类上,是最多最丰富的;其次,演奏风格上融北方锣鼓的阳刚和巴蜀音乐的柔美为一体,既有宫廷乐的庄重肃穆,又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欢快,电闪雷鸣中皆以和风细雨,具有交响乐结构严谨,层次丰富的特点,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遂宁文明网何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