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年驻村情深深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21
北京最佳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67.html

从28岁到38岁,杨波已驻村工作整整十年。

他是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族宗教局干部。年,六盘水市选派第一批驻村干部时,杨波主动申请来到贫困村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

4届驻村,10年坚守,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帮助群众拔掉“思想上的穷根”,让海嘎村迎来山乡巨变:年,海嘎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多元,是杨波去之前的5倍多,村里贫困户下降到16户37人。昔日的穷疙瘩,蝶变成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杨波用行动,收获群众满意的笑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到贫困村,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海拔.6米的韭菜坪,是贵州最高峰,海嘎村就坐落在半山腰上。这是一个有着户人家、人的彝族山村,村民住茅草屋、吃望天水,年人均收入仅多元。

年3月,28岁的杨波带着一腔热血,来到海嘎村。可是进村没多久,杨波的这颗心就掉到了冰窖里。

抗旱的桶装水送到村委会,村民却不愿自己去拉,“除非给我送到家门口。”

“修厕所才补贴块钱,除非你拿块钱来。”

“要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除非你们帮我垫钱。”

……

好政策送到家门口,为什么会受到冷遇?杨波想不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躺在发霉的床上,委屈涌上心头。

他跑到山头有信号的地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没想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有着30年党龄的父亲的一通教育:“如果农村工作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派你们去干吗?去农村不是去享福的!”

听了父亲的话,杨波豁然开朗:“党和政府派我们来,就是要解决农村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是正常的,绝不能打退堂鼓。”

心结解开了,工作“窍门”也涌了上来:走家串户时,身上揣着烟,遇到小孩子,拿出棒棒糖、卤鸡蛋;跟村民讲话时,不要把两手抱起。看见村民干农活,他卷起裤脚,跳下田坎,跟村民一起干;村民修房子,他帮着一起挑灰浆桶;进城时捎村民、带东西……渐渐地,杨波跟村民熟络起来,走遍了每家每户,收集了村情。

村民饮水难,他争取了30口小水窖和四级提水项目,村民喝上了“想都不敢想”的自来水;出行不便,他协调资金修路,争取项目安装了盏太阳能路灯;信号不好,他与移动公司沟通解决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一件件实事的落成,拉近了杨波与老百姓的距离。

(杨波到村里养殖户李广奎家走访。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步一个脚印,把扶贫政策处落到实

在年选派第二批驻村干部时,杨波又主动向单位申请继续留下。产业发展、村民思想上的“大山”、基层党组织建设……多年来,这些贫困村的老大难问题,杨波逐一攻克。

多方学习考察后,杨波利用海嘎海拔高、日照强的特点,引导村民发展脱毒马铃薯和苦荞,从6家单位争取了余万元建了9个种养殖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又申请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让这些“山疙瘩”响亮出山。

村民富起来了,贫困户也不能落下。他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引进养蜂项目及50万元的养猪项目,重点扶持20余户贫困户入股,借年韭菜坪开发建设“4A级景区”的东风,为余名海嘎村民争取就近务工的机会。

如今,通过务工、种养殖、做小生意等“多条腿走路”,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

“当我们离开后,村民要自己走路。”杨波意识到,要搬掉压在村民思想上的“大山”,才能真正地拔掉“穷根”。

找准了症结,杨波就拉上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开院坝会、搞夜访,跟群众讲惠农政策、讲文明新风、讲外面的世界,但凡有机会还带他们去外头看看。

“从没坐过飞机”一直是村民曹文飞的“心病”,杨波悄悄记下了。反映六盘水市“三变”农村改革的电影纪录片《“山变”促“三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杨波带上片中出镜的曹文飞同去,圆了她的梦。

“如果说一个村贫穷、偏远、产业薄弱、民心不齐等问题是一把锁,那一个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号召力的村级党组织,才真正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杨波深有感触。他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规范党支部学习制度、制定管理办法,要求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并纳入每月的考核报镇政府。

制度上了墙,更需要推动执行。一次,一位村干部又迟到半小时,别人都说算了,杨波硬是进行了处罚。晚上,杨波又主动登门,推心置腹地解释。慢慢地,村干部作风焕然一新,村党支部重新焕发生机。

在杨波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海嘎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更让人欣喜的是,如今村里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咨询政策、琢磨发展、申请资金项目的人多了,“等靠要”逐渐变成“主动造血”,村民的干劲调动起来了。

(杨波在查看村里新蜂箱的安置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舍“小家”顾“大家”真诚付出收获群众认可

除了是驻村第一书记,杨波还是一位丈夫、父亲、儿子、女婿。但这些年,杨波跟家人相处的时间,远不如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时间多。

杨波刚去驻村时,1岁的女儿正牙牙学语,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小儿子今年出生,他15天的陪产假没休完就又回到村里。

大女儿的记忆里,杨波是周末才能见到的爸爸。小时候,她还曾用自己的最爱,向爸爸承诺:“如果爸爸换一个工作,我就再也不喝爽歪歪了!”

杨波何尝不想常陪在家人身边。因此,周末回到家,他常给岳父带两条烟,帮爱人孩子洗洗衣服,尽力陪伴家人。

但也有留下遗憾的时候。

年12月12日,杨波正在村里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待拿起手机时,显示有20多条姐姐的未接来电。电话接通,传来的却是噩耗:“你别说话,听姐姐说,爸爸走了。”杨波一路哭着狂奔回老家……

“对于家庭,没有心酸和遗憾是不可能的,但做这项工作是我的责任,责无旁贷。”多年来,杨波把对家人的眷恋,嫁接到村里,倾注到工作中,用“小家”的牺牲换来了“大家”的收获。

“海嘎百姓离不开杨波,在他们心里,杨波代表的就是党和政府。”村委会主任刘永朋说。

看到杨波,村民会端出爆米花、倒上一杯土茶,主动拉着他聊起家常。妻子杨晓英第一次带着女儿去海嘎村看杨波,村民们热情地拉着杨晓英烤土豆吃,还有人拎着一篮鸡蛋非要她收下。

(海嘎村也有了自己的网络销售——电商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杨波的突出贡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九大代表、“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纷至沓来。杨波深深地感恩,更多的是清醒:“有很多干部都在这样付出着,我只是比较幸运,在按下快门的时候进入了画面。未来更要珍惜和努力,带领海嘎村与全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