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梁前光与胶东大鼓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28

在曲艺界,落户青岛的胶东大鼓不同于其它大鼓。早年间的大鼓是穷苦人家,生活在社会底层,度日艰难,为生存走街串巷逐步形成的艺术门类。而胶东大鼓则是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为抗日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战功!被誉为“革命大鼓”!其代表人物就是梁前光。

梁前光原名梁守业,年生于蓬莱一个农民家庭。弟兄三个,他是老大。少时,家境贫寒,只上过两年私塾,虽然文化不高,天赋仍在。从小喜欢民间小调说唱艺术,并且记得住,唱得出来!他生性刚强,胆子也大。年他13岁背乡离井独自跟着几位老乡闯关东,到辽宁南部地区的营口一家裁缝铺当学徒。

师傅根本不教,整天打杂,端屎端尿,一点技术学不着。他只待了两年多就不学了。返回山东,又到烟台一家水果店当伙计。他生性倔强,心地善良。他发现老板心黑对顾客短斤少两很是不满,于是当面揭露了老板不该坑人,愤然离开了水果店,回了蓬莱老家。

年爆发了抗日战争。为抗击日寇侵略,年梁前光做为全村第一人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三军二路,成为了一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士。

因他上过私塾多少识一些字,参军当年五月被派到黄县石良集军政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工作。这期间他通过锻炼进步很快。年3月又被派到沂南“山东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毕业之后,同年七月被调到胶东军区独立营五连当了干事。三年后,正式调入剧团。先是在八路军五支队“前线剧团”。后来到北海军区话剧团当了话剧演员。

梁前光在话剧团,41年在回家探视的路上碰到一位艺人在街上演唱“莲花落”。这是一种曲艺形式,话语既风趣又有挑逗性。梁前光看了之后,心想这种形式既简便又来得快,如果搞宣传准能用得上,他把他的想法跟领导说了,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于是鼓起勇气也想试试。

因为曲艺形式不像话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具有短平快的特性。只要编好了词,背熟了,上了台张口就来,多痛快!再加上小时候听的民间小调和在辽南地区听惯的曲艺小调,在他脑子里一起活动起来。

有一次,剧团为部队演出,他利用演出前的空隙时间,搬着一个堂鼓,手里拿着一根筷子和一副竹板,大步流星上了台,战士们看他拉着四不像的架势,有的就哄笑起来,他不慌不忙,运好气息,把鼓一敲就唱了起来:“太阳一出满天红,唱一唱抗日英雄大事情……”

他这一唱,台下当场鸦雀无声。待到演唱结束,台下一片掌声和喝彩,当场给他送了个绰号:梁大鼓。这说明视唱成功,他心里那个激动,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这次演出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他下决心,要多学些这种门类的艺术,好为宣传抗战服务。

胶东地区原来有一种鼓曲,是盲人演唱的盲人调,也叫瞎腔。青岛称盲人叫“瞎汉”,盲人调就是“瞎汉腔”。

据了解,盲人调的前身是流行在海阳、牟平一带的靠山调。乐器只有三弦。打拍子只用绑在腿上的节子板。到了清嘉庆年间邹县的石元朗把靠山调改成“八板谱”,并且加上了鼓板形成了大鼓形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演唱者均为盲人,所以被人称为盲人调。虽是成了大鼓形式,但很长时间没有真正名分。在哪里就说哪里大鼓!如蓬莱大鼓、福山大鼓、乳山大鼓……,大同小异,实际上是一种鼓曲形式。

为了宣传抗日,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将胶东地区的盲艺人组织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参加抗日宣传。日寇对胶东“大扫荡”,年梁前光所在的话剧团临时疏散到蓬莱、福山与栖霞接壤的大柳行、燕子夼、门楼一带。这时,梁前光多次被组织上派到盲人抗日救国会当辅导员。

在组织和辅导盲人救国会的过程中,他一边帮助旧艺人更新原有陈旧的说唱内容,传唱梁前光新唱词,一边也向他们学习盲人的演唱技艺。那时来学习的艺人大部分是各地的名角,艺人们各有所长,特点不同,梁前光脑子聪慧,抓紧时机向他们求教,探讨如何提高技艺与演唱效果。

他向周德香学蓬莱大鼓,向北路任福庭学习击板甩动的手法,向福山艺人学习演出技巧。时间长了,他综合了现有盲艺人的长处,逐渐归纳琢磨练习自己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自己每次上台,在演唱之前架势一摆,膀子一甩,鼓板一响,由慢到快,由快到急。如此渲染,如同敲动观众心灵,当即就会爆发掌声。日积月累,步步提高,最后突出梁派特点,形成了梁派风格,被推举为“梁派大鼓”。

梁前光在担任“盲人救国会”辅导员期间,与盲人同吃同住,不计辛劳,不怕牺牲。带领盲艺人为抗日宣传大显身手,轰动了整个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梁前光写了多篇歌颂战斗英雄、反映战争与战士生活的曲目。如《血战七里庄》、《儿童英雄李大鹏》、《单臂夺枪路宝祥》、《民兵英雄反蚕食》、《智女杀敌》、《杨大娘纺线》、《十里堡打汽车》……。

他在亲临战斗现场并连夜写出来的《打大黄家碉堡》唱道:“日落西山一片红,一轮明月往上升,昨晚上八路军把大黄家碉堡攻,这一仗打的鬼子全报销,同志们兴高采烈往西行,唱完了打大黄家碉堡,等下回再把别的表分明……”唱词写的全是大白话,一听就明白,不但内容新颖,曲调也好听,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非常欢迎!并传遍了整个胶东地区。

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不管是农家茅舍、田间地头、场院操场,哪里需要就唱到哪里!为宣传抗日他竟然还跑到敌伪军炮楼底下去唱劝他们一起抗日。在演唱时,区中队驾着机枪在四周保护。他用“大悲调”演唱“血溅七里庄”的唱词把家中妻子儿女的思念和革命道理唱给敌伪军听。最后有好几个伪军转身投靠了八路军。

梁前光的大鼓真是个宣传鼓动的宝贝。有的青年听完他的演唱,立即就参了军,还有的童养媳也挣脱封建枷锁,走出家门参加了部队。消息传出去,二鬼子恨透了他。

有一次他回了一趟家,二鬼子听说后到他家里去捉他。有老乡告诉他二鬼子要捉他,他立即回了部队。他父母二老怕二鬼子抄家跑到山上躲避,谁知道弟弟年纪太小被二鬼子骗的说了爹爹上山了。结果父亲被二鬼子打的二个月没爬起来!到现在他弟弟想起这次遭遇觉得对不起二老!很是痛心惭愧。

梁前光带领盲艺人把新编的鼓曲唱遍胶东大地,影响深远。年11月25日胶东解放区的主要报纸《胶东大众》特意报道了他的事迹。自此梁前光在胶东地区出了名了。老百姓听说梁前光要来演出都在家把地瓜、鸡蛋煮熟了带到现场,等梁前光唱完就争先恐后地送上去让他吃!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十分感人。

在解放战争中,梁前光随部队先后到过旅顺大连、烟台、济南、河南、江苏,安徽、惠民、即墨、胶县、青岛等地,配合淮海战役又创作了《女担架》、《一等功臣罗瑞丰》、《功臣连》、《消灭黄伯韬》、《民族英雄于宝祥》。为写出这些作品还立了三等功!

梁前光通过综合各路唱腔,又吸收了西河大鼓及地方戏曲唱腔设计出新的唱腔经过亲自演唱成功,再通过盲人到各地传唱普及成为战斗法宝,为革命立了战功!这样的大鼓被称为“革命大鼓”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梁前光的大鼓归纳成“三新四性三件宝”特性非常明显!

三新是唱词新、说写唱段全是新的。唱腔新、改进哼哼嗨嗨拖腔,综合各路大鼓优秀唱腔,曲调更优美好听。表演新,刻画人物性情鲜明,生动活泼。四性是时间性及时、快,采写的快,全是真人真事,战斗性,就是为了战斗!幽默性,说得俏皮,和鼓动性,鼓舞人心。三件宝就是梁前光随时都带着的鼓、板和笔。三件宝的用处不用细说,都是为说唱革命大鼓服务的!

为了大鼓唱腔的完美,梁前光献出了毕生精力!

对盲人调改进,梁前光把原有的起腔、平腔、悲腔、快板四大调改成了“紧张调”、“愉快调”、“基本调”、“大悲调”新的四大调。还加了一套开场前的鼓套,他吸收了多种民间传统锣鼓和秧歌鼓点,开场时拉开架势、甩开膀子,鼓板一响,精气神十足,立时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鼓套可长可短,自由发挥。为了更活泼一些,梁前光还加进了许多牌子曲。梁前光唱到高潮时,情绪激昂,语调铿锵有力鼓动性极强,极易取得强烈的演出效果!

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梁前光把胶东大鼓带进了青岛。为我们青岛的曲艺建设增添了一笔光彩!他先是在市文联文工团,年调进了四方文化馆。进城他就没闲着,一口气办了九期胶东大鼓传授学习班。学员来自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和部队。为青岛培养出曲艺骨干足有多人。由于学员回到单位积极参加活动,胶东大鼓在青岛影响广泛,家喻户晓,处处都能听到有人哼唱。

梁前光除了办班授课,他还在沧口创办大众游艺社继续创作演出。又写了《活神仙》、《恐美症》等作品。他写的胶东大鼓唱词足有五十多篇。有的已成为青岛曲艺团的保留节目。

年,原胶东文协会主任江枫同志对梁前光的胶东大技说唱艺术发展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