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智慧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厦门市国祺中学张明亮
内容概述:围绕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重点阐述了四个重要的关键词:儿童人格统一性、优越感、自卑情结、社会情感,这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四个最重要的心理机制。阿德勒认为,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而且矫治儿童人格的方法必须正确。
一、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其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藏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的统一性,本书的第二章节主要剖析了这一理念。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
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儿童的错误认知,造成糟糕的结果。如果一个儿童犯错了,我们应该在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去理解他犯错的原因,而不是仅仅看到他犯错的表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难以自觉,所以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人格的构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节点,也是他对社会做出反馈的重要依据。书籍序言部分提到,不同类型的人格会外显为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对社会有益型。只有对社会有益型的人才能积极面对生活,善于合作,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认为最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儿童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既然人格有所不同,且对自身与社会都有利弊之分,那么,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不同的养育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如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的情感,来换取父母的认同。这样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会很听话,但是也会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压抑,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对小一点的孩子,尤其是涉及到道德或责任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惩罚,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那就是失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从失败中得到的,如果从小就告诉孩子失败很可耻,他就可能不承认失败,或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不会从失败中检讨、学习、成长。
在严厉管教下长大的孩子,会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一旦进入大学没有人再帮他策划,就会迷失自我,无所适从。所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今天的孩子有很多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严重到自杀、抑郁症,这都是在巨大压力下造成的,父母对孩子一定不要过分施压,而应有解压的责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试问:我们发现并鼓励孩子的优点了吗?赏识孩子长处。教育不只是教师的事情。教育只能说是教师的责任,教育更是家长应尽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育儿、育人的重要使命。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而每位家长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更会注意到孩子的细节问题,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要拿起电话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近来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或者了解孩子近来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对症下药。为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家长只要心系孩子,对孩子多加赏识,不断表扬孩子,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那么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将指日可待。
二、优越感
在本书的三、四两章,阿德勒阐述了“优越感”这一心理机制。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追求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是需要成人引导的,并且会影响儿童的成长。这在教学实践中是得到了验证的,学校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放弃成为好学生的儿童,他们的外在表现多为消极、懒惰、贪玩、不求上进等。这些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人少,他们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这样的儿童也许不能在语数英的学习上有所建树,但他的才能会在其他的地方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突破口,鼓励他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比如第一次参加演讲时,老师和陌生的同学给的掌声……迈出那一步有多么艰难。在那之前,他肯定想象过许多次站上讲台侃侃而谈的画面,但是当到了那一刻,由于紧张,心里面打起了退堂鼓,腿比灌了铅还要沉重,脚似乎不受控制似的,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跑下台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心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吵起了架:你怎么能够退缩呢?不,别上去,你会很丢脸的!明明走出来了,回去更丢脸!就在这时,老师的掌声响起来,那掌声仿佛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他,迈向讲台。讲到精彩时,老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他得到了鼓励,迈出了成长的一步。掌声,穿梭在儿童的成长历程里,带给他希望,鼓励着他,帮助着他,完成成长的一次次蜕变。成长是需要掌声的。成长是需要鼓励的。
学生方面,因为在社会所认可的有益的活动,如学习中找不到优越感,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有些儿童的古怪行为正是由此而来。虽然这些古怪行为不会得到教师的赞扬,但会吸引教师的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其他儿童的赞赏,进而获得他所认为的优越感。所以,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他们会不断地给他人和集体制造麻烦,从而把自己当作英雄。
阿德勒同时提到,虽然这些问题在学校浮出水面,但根源却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学校履行主动教育和矫正错误的使命,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自卑情结
阿德勒提出,一切在建构个体人格中采取的目标驱动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作为前提,即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但如果这一过程没有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认知偏差,表现出妒忌心、攻击性等。因而,在处理儿童的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儿童去追求有益的优越感。
就拿孩子撒谎来说吧。我们小的时候也不少因为撒谎的原因而饱受父母的责骂。但是在父母嘴动手动的政策下,我们当时还不是一样“屡教屡不改”的?其实,“说谎”是正常现象,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最佳的对待是不用过于紧张,但也不能纵容忽视,只要针对孩子说谎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就能让孩子少说谎话,多说真话。
但是怎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如何引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些现实的问题一旦真正处理起来又不像理论上那样简单,那样让小孩容易接受。
首先,小孩子想象力极为丰富,学东西,吸收新鲜事物的速度很快,但又缺乏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这就使他们容易混淆现实与想象,通过幻想理所当然的捏造一些事实,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撒谎,只是反映了他心里盼望发生的事情和希望见到的事情而已。这种说谎,是完全不必焦虑的,也不需要马上就指出她的不实,苛责她胡说八道。最好的办法是引导。
其次,想做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怕责备和取笑。平常家长都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好孩子的观念,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不讨人喜欢。这样,孩子做了错事就会害怕,担心父母责备,只好想办法来逃脱责任,让自己做个“好孩子”。这表现在她的栽赃嫁祸上,明明是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却把它说成是别人做的。有研究指出,经常因孩子说谎而打他,他会因为害怕挨打而更爱说谎。通常可以旁敲侧击地说说别的小孩子诚实的表现,表明做错事,只要诚实讲出来就是好孩子,可以受到原谅甚至表扬。相反,说谎却是不讨人喜欢的,以此启发诱导。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孩子就会实话实说,不会转弯抹角地逃避责任了。这时候,在表扬他诚实的同时,就可以告诉他以后不要再做错事,做了错事也不可以撒谎。
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只有针对具体情况理智而平静地对待,才不会伤害小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实话实说,做个勇敢讲理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作为父母,在自身为人处事方面,也要作好表率,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影响下,作一个真正诚实勇敢的孩子。
四、社会情感
在厘清人格统一性、优越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后,本书七到十四章都是围绕儿童的社会情感展开的。儿童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一环境中所处的位置,都是儿童人格形成并且最终走向何方的重要影响因素。书中,阿德勒以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这些事例常见于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成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残疾的乞丐,蹲在路旁,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当我们掏出口袋里的硬币,扔在他们的碗里,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即,乞丐们脸上的忧愁像纸飞机一样飞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要翘上天的嘴角。可是残疾并不等于残废!没有了腿,你有手,你能吃饭,能写字,能看书;没有了手,可是你却能奔跑,走路,跳跃。上帝关掉了你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像霍金,像海伦·凯勒,像张海迪,他们虽是残疾,却是人残志不残!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从此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坚强,带着他们走向了成功,开启了那一扇窗。若是在生活中,你选择了坚强,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泰戈尔说,上天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所以才在成长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障碍,若是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失去了雄伟,若是沙漠失去了狂沙的飞舞,就失去了壮观。坚强,是一朵不败的花,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家长的因势利导会让孩子懂得坚强,让孩子在童年的小船上,收获坚强。而不是一味同情乞丐,可怜乞丐,长大后成为无用之人。
儿童人格在其四五岁时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培养儿童完整人格的重点工作应在这段时间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示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就没有扭转和完善人格的希望了,成人还可以努力帮助儿童重建信心,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回顾和思考不好的方面,化失败为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和完善自己积极正确的人格特征。
儿童和成人一样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渴望自己有价值,教师和家长对待那些在学习等社会有益活动方面难以获得优越感的儿童时,不要试图以贬低、责骂的方式来使其改变,应该温柔地帮助儿童重新树立信心。有些父母亲会威胁孩子如果再打架就会打他,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正沉淀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而自己不守时,让孩子讲礼貌而自己不讲礼貌,让孩子讲诚信而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而自己不负责的父母都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人作为社会型动物,先天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协作的渴望,渴望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这是人之本性,也是儿童很多行为的核心原因。
基于以上认知,阿德勒提到,父母及教师也需要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胜任对孩子的引导工作。他说:“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他们会从书中对儿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见中获益。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是个体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对于理解儿童人格形成机制和矫正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阿德勒在这里提出了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为孩子提供积极正向的情感支持。学校要成为儿童精神发展的场所,重视青春期及性教育等。这些儿童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如何矫正、重建儿童人格方面的论述有些笼统,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拉伯克,在他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中明确指出了人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
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发展的变化对未来发展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在意那些所谓的表面成就,而不看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没有经历过就轻易获得的成功,是很容易失去的。所以,训练孩子们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韧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