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经验访谈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究竟

来源:堂鼓 时间:2022/7/11

星球嘉宾访谈第2期来了~

WINTER

为了让老师们获得更多优秀心师教学技巧和经验,我们开设了「星球嘉宾访谈」栏目,第2期星球嘉宾将会带领大家体会:做心理老师的初心和个人成长,以及个案咨询、搭建校本教材的干货经验~

希望导师的经历和经验,能够为您的职业生涯带来一些启示~

此次「星球嘉宾访谈」栏目,将会分为3部分:导师风采、联盟采访、粉丝互动。

导师风采

#黄珊珊

教育背景:华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受训经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获奖经历:中山市优秀教师,曾获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文章著作:坚持写教育随笔。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年参与修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年作为编委成员参编《家长助考手册(中考版)》、年作为编委成员参编《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经历: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工作年限7年,累计咨询个案余例

联盟采访

1、什么契机让您选择成为一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呢?在您刚成为一名心理教师的时候,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从小就是教师家庭长大,读书的时候就是奔着做老师去的,所以有不少的实践经历都是在学校。不过毕业的时候也不想被限制住,也尝试了做其他工作(用户研究),做了大概两个月左右,发现更喜欢教师。

读研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喜欢做实验、看文献、做研究、做数据、写文章,毕业的时候导师、师兄师姐都有让我继续读博的劝说。考虑到博士毕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可能性,还是放弃了继续读博,去到中学做教师后(我签约挺早的)。

真正工作后,心理落差挺大的。于教学,发现自己教不好;于科研,好像中学不需要我这么专业的;唯一能让我找到成就感的心理辅导,也让我开始很难区分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界限感问题。

当时学校领导对于我的入职表现也不是很满意。可能因为毕业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挺优秀的,刚开始工作时的适应不良让我甚至打过退堂鼓,想要回去读博。

不过最终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是开始不考虑外界,不断说服自己给自我适应的时间和空间,沉下心来。多听同行的课,多动笔写东西,争取一切机会上课,从模仿他人开始。

2.能否为我们讲述您在工作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其实难忘的经历能称之为“最”的不止一次。就拿今年来说吧,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七年,我也算经历了工作的“七年之痒”,上半年用一个月的时间备战省赛,一个月真的可谓是拼了,本来觉得这应该是最难忘的。下半年疫情袭来,我感觉在责任和使命面前,好像荣誉又不值一提。

作为心理工作者,大家都知道此次疫情带给学校和心理工作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今年我带初三,作为中山市第一批返校的学生,全年级多名学生,有一级一类(最严重)的学生18名,这还是疫情返校前筛查的结果。

在那么多恶性极端事件不断被爆出来的背景下,如何协调疫情、外界、学业、线上与线下、同学、中考备考等多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安全、健康地毕业。我必须重新思考毕业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殊时期开发新的方式。

4月27日至7月19日,我基本上都是每一到两周更新一次学生情况,对于在就医的学生进行学生、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家长,甚至心理医生等定期跟进。采用课程、宣传(微课、心理小报、宣传板)、心理放松操等多种方式的渗透式心育。

和班主任一起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虽然爆发了几次心理危机,好在转危为机。直到中考的三天,我守在考场外,还紧急处理一起心理危机。

但终究是顺利、安全地将孩子们送到毕业。这期间,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掉头发、长白发已经习以为常,曾多次心累到积极自救。我们一直教育学生“特殊时期,非凡成长”,对我来说,这段经历也将是我的成长里程碑。

3.您的咨询个案达到余例,在您所遇到过的学生案例中,学生最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心理老师该如何引导?

我所在的单位是完全中学,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学段不同,学生的主要问题类型还是有差异的。这两年有个特别突出的感受,就是学生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比较多集中于学优生(成绩不错甚至挺好的学生)。

所以,这两年基于学优生群体,我也在做相关研究。这类学生智商高,情商要么高要么低,他们所纠结的问题是自我成长相关,也就是我们的专业术语“自我同一性混乱”。对于学优生的引导,我还写过随笔。

简单来说,就是:

(1)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关于未来的可能性,关于自己的可能性;

(2)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和他们探讨他们的“目标”,其实这点是用了短焦的技术,我很喜欢用。不论是学业目标、生涯目标还是心理辅导目标,你能听出他们的需求、落差、认知偏差等。

(3)给自己时间,给时间时间,和自己对话。

4.您曾参与过教材的编订,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您认为在教材挑选和使用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是不够的,我也一直在寻找教材。在找的过程中,我其实更想做的是校本教材。心理学科的教材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因为学科的特性,我们更多的积累在平时。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有效提问,如何转化灵感或心理活动等。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从小学就开始上心理课,他们听过的课、参与过的活动、被提的问题,是老师需要一一破解的套路。尤其到了中学,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冷眼看老师如何“表演”,所以老师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心理课如何走心、入心,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活动和素材只是载体。

当然,也有很多资源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如罗吾民、刘玄佛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