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境内,因村里村外浸透着水的灵韵,素有“水上明珠”之美誉。近几年来,白马湖村如同一根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以鲜活的生命力描绘着幸福的画卷,续写着民富村强的传奇。
以前的白马湖村是市里挂了号的穷村,民间流传“一条小船丈把长,家里三代里面藏,早晨出门两手空,晚上归来饥肚肠”。现如今,白马湖村不仅在全县率先摘掉了“穷帽子”,而且一跃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乡村等。
航拍下的白马湖村党群服务中心。
说起白马湖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还得从20年前的那次换届工作说起······年8月,38岁的蒋贵清担任白马湖村党总支部书记,退伍回乡工作的他人年轻、有魄力、不怕苦,先后任过生产组长、副支书、村主任。二十年的不懈奋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硬是让白马湖村变了样。
白马湖天然水域辽阔、水产品丰富,出产的鱼、虾、蟹味道极鲜,一直以来,白马湖村村民世世代代靠捕捞渔业谋生。有几户头脑机灵的村民利用良好的水域条件,发展围网养殖,但都规模小、缺乏技术,日子过的依旧紧巴巴的。对于不懂管理也不懂经营的村民,如何将这些好的河鲜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便成了他们心中的“揪心事”,也成了蒋贵清要办的头等大事。
村委会成员同村民在一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刚刚上任的蒋书记,围绕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这一课题四处忙碌,白天跑街串巷,夜里走门串户,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经过多次与村委班子讨论、沟通、商量,最终决定积极提倡发展“集体渔业经济”,引导村民从粗放的分散围网养殖到精细化规模养殖。
一开始,在村委班子的号召下,村民们还是比较支持的,但一年下来,村民收入不见增加、村集体收入依旧不容乐观,部分村民开始泄了气,认为这个“领头雁”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估计也搞不出什么名堂,有的村民开始打起了退堂鼓。面对村民撤资、不理解,蒋贵清心里也急,但并没有灰心,而是认真分析市场不景气的原因。
他一边筹集资金,一边想出路,将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指导渔民从野蛮捕捞向网箱养殖、立体养殖、轮放轮养等精细化养殖方式转变,让党员成为致富先锋带领村民一同致富。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五年……仿佛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有着一定要把事业干好的决心。
几年下来,入股的村民逐渐开始拿到分红,其他村民看到了甜头,陆续到村委会了解情况。“村委会是能够帮助大伙的,我们都愿意跟着一起干”“蒋书记来到我们村已经好多年了,大事小事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去,从来都是把我们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白马湖村村民如此评价。
就这样,一点点干起,一步步壮大,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主动参与其中。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积极成立土特产党支部。
具有发展眼光的蒋贵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打造白马湖生态品牌,先后组织村民注册“白马湖大闸蟹”“白马湖甲鱼”等17个以“白马湖”命名的商标,白马湖生态特产远销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真正实现了湖区渔民资源变资金、资源变资产、资源变品牌。
白马湖村的水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村上创建了农村淘宝创业孵化基地,传授村民电商业务知识,指导村民利用农村淘宝“足不出户”销售土特产品,年全村网上销售土特产品超1.5亿元。借助国家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全力开发白马湖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水上餐饮、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等特色项目实现旅游强村,每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2套财经频道“美食走四方”栏目组前来采访,目前,全村共发展“渔家乐”26家,每家平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发展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强村。
现在,58岁的退伍军人蒋贵清书记说起白马湖村脱贫致富故事的时候,嘴角微微上扬,眼里充满了对村集体发展的期盼与信心。
青山环绿水,白水绕城郭。如今的白马湖村,沿湖环境越来越美,游客络绎不绝,外出务工的青年人才陆续返乡创业,大伙的日子可以说是过得蒸蒸日上,朝气蓬勃。(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委组织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征稿启事
原标题:《白马湖游出“幸福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