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一般观念中,只要一想到《易经》,就会想到算命、风水乃至于封建迷信。然而在古代学者看来,《易经》却是一本盖世奇书。它微言大义,包罗万象,中国的政治学、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其思想根源无不渊源于《易经》。
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曾作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洁净精微”。虽然短短几个字,却似乎蕴含了我们老祖宗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智慧。直到今天,当我们仔细阅读《易经》,仍能从中感受其磅礴的智慧,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道理。
如今教育普及了,《易经》不再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应该学习《易经》。因为学习《易经》,能让我们更懂生活;只有读懂了《易经》,我们未来的路就一定不会走错。
孔子在《易经·系辞下》的“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中”一句,曾有这样的评价: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简单翻译来就是,德行薄却地位尊贵,智商低却要谋划大事,能力小却要担任重大之事。自有历史以来,几乎没有人不因此倒霉。而这句话,也给我们这些进入人生新一阶段的男人,提了一个大醒。可以说,一个男人后半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是否读懂这12个字。那就是“德薄位尊,智小谋大,力小任重”。
一、德薄位尊
一个人位置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德行,而非完全取决于才能,更别说金钱和名声了。司马光曾说: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为何说才高不如德高?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无论是做小事业还是大事业,都需要他人的相助。若只是才高,只会让人产生畏惧甚至嫉妒,而不会对你心悦诚服,进而团结在你周围。相反如果是德高,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真心实意的信从。而有一个团结的团队,做任何事业都很有可能成功。
司马光认为“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也就是说,古代的乱臣贼子,往往都有超越旁人的才干,但因德行不足,最终导致覆败。
从历史上看,不乏这种“德薄位尊”而取祸的例子。而我们熟悉的曹操,就是典型。曹操被誉为“超世之杰”,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他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以一己之力统一了北方,但却始终不能统一天下。那么曹操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因为他德薄,好乱杀百姓。
他到荆州,十多万荆州百姓跟着刘备逃;他到淮南,十多万淮南百姓又跟着孙权逃。而士人们呢?对曹操也不算心服,而曹操只好以恐怖政治对待他们。正是因为德薄,曹操才不敢在在世之时篡夺汉室。而最终,曹丕虽然夺取天下,却因为祖上德行不足,导致曹魏的正统性难以被公认。因此最终,曹魏只维持了45年国祚。
由此可见,男人在后半生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修德以谋位。如果德行不足,就强行上位,只会众叛亲离,事业失败,被人耻笑。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二、智小谋大
所谓“智小谋大”:智不能周,谋不会成。如今很多人都非常自负,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实际在做事时,却难抵大用。
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例,他便是“智小谋大”的典型。长平之战时,连赵国老将廉颇都尚不能抵御虎狼秦军,而初出茅庐的赵括却妄想将秦军一口吞掉。在战斗中,赵括确实有两下子,他竟将赵国45万大军全部编组,全力击秦。
然而赵括的那点智谋,根本难以支撑他的灭国奇谋。对于战场,赵括根本把握不了全局,也领悟不到白起的诡诈。最终,赵括落入了白起的圈套,不仅自己战死,45万赵卒也全被为秦军所俘虏,最终均被残忍坑杀。
可以说,“智小而谋大”之人,往往都会自取其辱,乃至于害人害己。俗话说:“有多大的锅,就做多少人的饭”。男人在做事业时,贵在有自知之明,凡事都需量力而为。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做到“学智以谋事”。等“智”大,事业也就能随之做大。
三、力小任重
所谓力小任重,很大程度就是“不自量力”。如果力量达不到其负重的程度,而非要去逞能逞强,则会受伤。就像一个50公斤的人,很难背起公斤的重物。
在历史上,“力小任重”之事屡见不鲜,其中就包括项羽。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就会感到奇怪,项羽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吗?怎能说力小?实际上,这里的“力”说得不是力气,而是综合能力。
作为一个将领,项羽是出类拔萃的,他“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但作为天下之霸主,项羽的能力却严重不足。因为他不懂政治,不懂用人,也不知道如何绥抚百姓。由于不懂政治,导致英布、彭越等诸侯纷纷倒向刘邦;由于不懂用人,导致韩信、陈平等人杰纷纷为刘邦效力;由于不懂绥抚百姓,只知肆意破坏,导致项羽众叛亲离,失道寡助。
虽然项羽四处出击,到处救火,战无不胜,却无法拯救楚汉战争的整体败局,最终自刎于乌江,身首异处。因此,有多少能力,就应承担多少责任。如果感觉负担过重,就应当将之分给其他人,使自己不至于疲惫,乃至于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男人在人生的后半程,事业逐渐走高的时候,必须时时自省,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读到这里,不知《易经》对于大家是否有所启发。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易经》粗浅的认知罢了!
人的命运能改变吗?《易经》正是要教我们怎么改命!
易经坤卦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因果,做善事的人有善报,做恶事的人有恶报。
翻译出来便是“努力奋斗,行善积德”。
国学传统文化研究者诸葛长青指出,做到这八个字,才是好命运的基础,有了道德基础,再运用五行八卦,那便是如虎添翼了。圣人孔子在整理编辑《易经》过程中,数次论述行善积德。
《易经》告知了我们这一个天道规律,你按照这一个规律来做,就可以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就是改命。
《易经》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从何说起呢,首先是《易经》产生的年代,《易经》相传为人皇伏義所作,成书之时距离文字的创造尚且不久,是中华文化的首部经书。在文字上不通达、下难流转的年代。伏羲参透自然全息的同时,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解决文字流通的障碍,解决人们理解的困难,还配出了一种更直观的表达方法一图像,就是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以图形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自然界由混沌无极到太极到阴阳、六气交合化生五行万物的全过程。概括了万物产生、运作的规律。
《易经》配合先天八卦可以用来完整地解释人自形成以至终结的生命运作的全套模式。它也是病理学的依据,后世中医学基础理论皆源于伏羲八卦,包括整体论、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经络学说、五行脏象学说、五行运化、输布、归藏学说等,无一例外。
因而无论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其达成的成就来讲,《易经》都堪称是群经之首。
世人都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
我也一直认为,30岁前,人生可以靠努力。但30岁后,人生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这种运气,不是封建迷信,更不是玄学,而是通过选择的智慧,永远让自己站在赢面大的一边。
这,就是《易经》真正的人生心法和智慧。《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针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推演你的每一种选择会产生什么结果。
当你身处逆境时,《乾》《坤》两卦会告诉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再如《小蓄》卦会为你指引如何进入高端社交圈子,拓展人脉资源;旅游参观时想起《颐》卦,你就能理解颐和园的含义和阴阳图结构;与人交往时,《周易》表扬为主的方法,会启示你高情商说话的艺术。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智慧书籍,里面的文字又是艰涩难懂,很多人看到《易经》就会先行打起了“退堂鼓”,产生一种“害怕”的情绪。
因此,有朋友向我请教问题时,我都会向他们推荐自己正在学习的《图解易经》,很多人看完之后的反映都是说完全没有因为文言文导致的阅读困难的问题,书中以图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讲授学习《易经》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图解易经》这本书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易经》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号。
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还原最真实的《易经》,并且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让你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但是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的芸芸众生,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搞得我们焦头烂额,想要静下心来品读国学经典,恐怕很难做到心无旁骛。
不必花费力气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备易学专业知识,仅仅阅读它就能轻松入门读懂《易经》,掌握精髓。
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玖E图解易经原版原著全解周易全书精选¥56¥5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