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乡人——95后新新农人、元宇宙里的原住民、元宇宙里的新农人、元宇宙里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与其他新农人相比,元乡人都是95后的年轻人,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高涨,对乡村农业发展的眼界更加开阔,他们不仅能吃苦,而且善于在劳动中总结先进经验并加以利用,他们返乡投身于农业,给乡村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激情和技术,让农业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和未来。
农参特开设“元乡人”栏目,专注于元乡人研究,一起探索未来农业品牌的发展路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
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摆脱贫困仅仅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初步阶段,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一个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内容、新指示。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元乡人”活跃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展现着奋斗者的风采。
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得益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等因素,给元乡人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可是,元乡人仍然是一种新现象。它需要一系列的“引智下乡”政策的支持,以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也需要更多的同行者的加入,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建设,增加他们乡村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元乡人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
一、农特情怀联销路
在浙江台州,25岁的小伙陈俊,家族以靠海为生,养殖青蟹数十载依旧靠着传统的分销体系,薄利多销的形式批发给收购商。家族合力、父母风吹日晒雨淋,也不过是小康生活。
陈俊很苦恼:三门青蟹如何能走出苏浙沪,拥抱更大的市场?
同样,在体制内工作的张涛和陈俊是好朋友,他从小也是吃着三门青蟹长大,父母也是在家乡靠卖青蟹为生,他想每年家里的青蟹产量很大,但是因为销路一直不好,大多利润都被中间商赚走。
张涛想:“如何能帮着父母把家乡特产带到全国各地去?”
因对家乡特产有着特殊情感,曾是发小的陈俊和张涛再次合体,一起打拼。
年5月,陈俊在拼多多平台开了一家网店,帮父母卖三门青蟹,“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销量往往只有一两单。”后来,发小张涛辞去了公务员工作,回乡和陈俊一起打拼。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开店一年多以后,陈俊和张涛的网店已经做到拼多多平台三门青蟹销量和口碑双第一。
无数的元乡人都有着相似的成长路径:他们大多在乡村长大,是“菜二代”“果二代”,对当地农特产品有深厚情感;他们或许在外地省市读书,或许已工作一段时间,历练了社会经验。
他们爱乡土、高学历、懂农业、会管理,重点是他们敢拼敢闯、敢于尝试,善于学习,耐得住寂寞,吃得了农业苦,他们愿意努力去破解传统农业链路中的难点。
一言以蔽之,元乡人正给传统农业带来朝气。
二、“兵支书”挑战乡村振兴“新战场”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加入,特别是年轻人。在宁夏回族自治州的盐池县青山乡方山村有一个退役返乡的95后元乡人,她叫吴婧。
年,24岁的吴婧退役返乡当起了村里的“兵支书”,而在这之前她可以选择留在城市,可是当兵的使命让她想到,“既然国家、家乡需要我,我就应该回去。我是年轻人,喜欢挑战,乡村振兴这个‘新战场’,也让我觉得很酷。”
然而,“兵支书”听起来很酷,做起来却很“土”,要做好则更难。和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不一样,种植、养殖、技术、销售……这些是她每天工作、生活的关键词,“单调的生活、陌生的工作让我不止一次打起了退堂鼓。”吴婧说,当时真想放弃,但5年的军旅生活让“咬牙坚持”的性格刻在了她的骨子里,“既然做了就要坚持到底。年轻人怕什么!”
也是因为这份决心,吴婧做起事来精气神就更足。她认真学习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文件内容等,明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吴婧作为当里的党支部书记,她开始千方百计寻找创业项目,年,她与村干部们研究选定了“芝麻香瓜”的项目。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经辗转,村党支部为村里争取到专项资金,建起10座温室大棚,对原有的座拱棚进行升级改造,让该村的芝麻香瓜提前2个月上市。为拓宽销路,吴婧引导村民依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