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左手画一个咄咄,右手画一个怪事,殷浩的失

来源:堂鼓 时间:2023/6/23

前言

被贬在家的殷浩,整日神情坦然、毫无怨言,却不停地在空中用手写字,左手画一个咄咄,右手画一个怪事,连起来就是“咄咄怪事”

这行为本身便很咄咄怪事,因此很多人心中也生了疑问。

终于有一天,有人看不下去了,就问殷浩:“老兄,你练书法,就不能换个成语么?”

答:“不能。”

问:“为什么?”

答:“先把人捧到天上,再把人踩到尘埃里,真乃咄咄怪事!”

对话自然是假的,但氛围却很真实,殷浩先是被捧到天上,然后被踩到尘埃里,可以说,很惨,但其实他用不着画咄咄怪事,而应该坦然,继续自己的清谈事业。

风轻云淡、口若悬河,岂不也是快意人生?

他的失败,就在于有人将他摆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

如果你就适合当个作家,整天拿着笔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有人硬是把你放在电脑前,让你写代码,让你参加编程竞赛,不就是把你放在热锅上烤吗?

殷浩的失败就在于此。

真是咄咄怪事。

魏晋清谈家

清谈大家殷浩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人。

出身世家大族,父亲是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

喜好清谈,酷爱《老子》、《易经》,是东晋著名的一流清谈家。

所谓清谈,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就是一些上古经典,比如《老子》、《易经》、《论语》,实干兴邦的统统不要,天马行空的口若悬河,越高深、越玄幻、越脱离实际越好。

这大概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

殷浩的清谈水平很高,精通玄理,见识清明,舌战辩论几无敌手。

有一次,有人问他:“马上要做官了,却梦到了棺材,马上要发财了,却梦到了大粪,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是你,你可能会告诉他,老兄,你放心,梦里都是反的。这就落了俗套,也过于实用了。

那清谈家怎么回答?

殷浩答:“官本来就是臭腐的东西,因此将要做官就梦到了棺材,钱本来就是肮脏的东西,因此将要发财就梦到了大粪,这都是梦到了根本啊!”

这就是清谈,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却并没啥实际用处。

清谈:玄之又玄

说说笑笑,争争吵吵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要处理国事,就很容易误国了。

隐居十年不仕

殷浩要么就是知道自己喜欢清谈,不喜欢实干,要学习古人,不做官。

要么就是沽名钓誉,不做小官要做大官。

不过看殷浩隐居十年,不出山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前者。

殷浩名声很大,很多人想要他出山做官,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分别征召他,他都推辞了,然后征西将军庾亮想让他来做记室参军,后来又想让他做安西军司,官是一个比一个高,但殷浩都拒绝了。

殷浩隐居十年,别人的胃口就被吊了十年,有人把他比作管仲、诸葛亮,还有人不辞辛苦的想要研究他不出山的原因。

更厉害是庾翼,他写信劝殷浩:

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恐不得百年无忧,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标令名,十余年间,位经内外,而欲潜居利贞,斯理难全。且夫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老》,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寄命推务。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

言真意切,句句诛心,可殷浩呢,还是不管不顾,只做自己的世外高人。

殷浩隐居十年

被人捧到天上

永和二年,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会稽王司马昱,以皇叔的身份开始摄政,不久,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做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殷浩不干,还写信说了不干的理由。

司马昱答:

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由此说来,足下的去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

司马昱给足了面子,将殷浩是否出山和朝廷的生死挂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殷浩虽然再三推辞,但还是在四个月之后,正式出山做官。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睿身份之高,不好拒绝,二是司马睿言语之切,不能拒绝。

总之,殷浩结束了隐居生涯,开始了仕途生涯,威名远扬的清谈家要去干实事了。

永和三年,安西将军桓温干掉了成汉,因此如日中天,直接威胁到了东晋朝廷,为此,司马昱决定用殷浩制衡桓温,将殷浩捧到了天上。

野心家桓温

以清谈家制衡野心家,司马昱真不高明。

被人踩到尘埃

殷浩被人踩到尘埃中,大部分原因还在自身,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对抗野心家。

首先,王羲之曾经劝他,要和桓温搞好关系,团结和好,一致对外,殷浩却嗤之以鼻。这倒是合了司马昱的如意算盘,只可惜,殷浩就将自己架在火上烤了。

野心家靠什么?靠实干,靠建功立业,靠金戈铁马,靠阴谋诡计,这些,清谈家能行吗?

实际上,答应否定的,但殷浩觉得没问题,没有金刚钻,他也要揽这瓷器活。

首先,永和五年,后赵大乱,东晋准备乘此良机,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就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策划收复中原。

桓温也想收复中原,多次主动请缨,都被拒绝,桓温心知朝廷就是要用殷浩制衡自己,很恼火。

然后自顾自的率领五万大军,攻陷了武昌。为此朝廷很恐惧,殷浩也打了退堂鼓,想避开殷浩,虽然被劝阻,却在与桓温的对抗中,落了下风。

其次,永和八年,殷浩上表北伐,进攻许昌和洛阳。

出发之前,殷浩从马上坠落,别人都说不吉利,殷浩却不管不顾,依旧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和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浩浩荡荡开往许昌。

东晋地图

结果新归降的张遇叛变,阻挡了殷浩的兵锋,声势甚大的军事行动,成果寥寥,又一次在与桓温的对抗中,落了下风。

最后,永和九年,不服的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再次挥师北伐,命姚襄为前锋,刘洽镇守鹿台,刘遁镇守仓垣,结果遇到张遇反叛,姚襄大败,无奈只好退回寿阳。

不久,再次出兵,又遇到了姚襄反叛,殷浩觉得自己干不过,就丢下辎重,退到了谯郡,结果导致很多士兵叛变、死亡,将领刘启、王彬之也战死了,军事行动彻底告吹,这就不是落了下风了,就是失败。

整日咄咄怪事

桓温听说殷浩北伐惨败,就上疏指责他:

中军将军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职,朝廷对他宠信不疑,两次让他参与朝政,而他却不能恪守职分,擅自离任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

桓温说的确实是实情,朝廷无奈,只好废殷浩为平民,司马昱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

反观桓温呢,做大做强,更加目中无人了。

殷浩被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倒也没有什么怨言,神态自若,只是天天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

司马昱

总结

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自己喜欢的事,那么清谈也是好的,口若悬河也无所谓。

如果硬着头皮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那就是自找麻烦。

如果清谈家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比如治理国家、参与政治,那就是清谈误国。

司马昱用殷浩制衡桓温,失策!真是失策啊!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帮忙点个赞,评个论,加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