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推荐中国历史故事绝对能让你念念不忘

来源:堂鼓 时间:2023/11/6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在北方,袁绍和曹操各霸一方,袁绍认识到曹操是他称帝的主要障碍,便调集了十万兵马,由大将颜良率领,南下讨伐曹军。

曹操采纳了谋士荀攸声东击西的计策,击退袁军。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直跳,又派大将文丑率领骑兵五六千人渡河追击。而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多名,形势十分危急。

这曹操命令众将士解下马鞍,放开战马,把武器散乱地丢弃在袁军必经之路上。不久,袁兵赶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武器后,纷纷下马抢夺。曹操见此情形,一声令下,埋伏着的五百骑兵一齐冲出。袁军根本来不及抵抗,溃不成军。

袁绍初战失利,还损失了两员大将,但他依然企图依靠兵力上的优势歼灭曹军。曹军主动退守到了官渡,于是两军在这里对峙。

袁绍见曹军死守营垒,便命士兵堆土山、筑高台,居高临下向曹军射箭。曹军则巧妙地制造出一种霹雳车,能射出石头来摧毁高台。袁军又生一计,半夜偷挖地道企图偷袭曹营,曹军发现后就挖壕沟切断地道。就这样,两军对峙了几个月。

曹军兵乏粮尽,曹操动了退兵的念头,但被手下的谋士劝阻了。没多久,袁绍派大将淳于琼押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离袁军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谋士许攸两次建议袁绍趁曹军兵乏粮缺、士气低落之际派兵偷袭。袁绍非但不听许攸的好主意,反而把许攸责骂了一顿。许攸愤愤不平,便转而投奔曹操。

曹操闻讯,非常高兴,赤脚出迎,拉着许攸的手笑道:“你这一来,我就有希望获胜了。”

许攸坐定后直接问道:“袁绍兵力强大,您打算怎么对付他?军中粮草还有多少?”

曹操笑着回答说:“大概还够用上一年吧!”

许攸也微笑着说:“恐怕不见得吧!”

曹操又说:“那用半年总该够吧!”

许攸听罢,拂袖而起,边走边说:“我诚心诚意投奔您,您却不跟我说实话,真让我失望!”

曹操仍堆着笑脸说:“别见怪,刚才跟您开玩笑呢!其实军中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了。还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许攸说:“我倒是有一计,能让袁军在三天之内不战自破,不知您是否想听?”

曹操大喜过望,连忙说:“快请说吧!”

许攸说:“袁绍现有粮草、军械一万多车,全都囤积在乌巢,由淳于琼率兵把守。但淳于琼防备不严,您可派一支精锐部队,连夜偷袭,放火烧粮。我保证不出三天,袁军自败。”

曹操立刻选出精锐骑兵,打着袁军的旗号,连夜从小路出发,沿途遇到袁军岗哨的盘问,就说是袁绍派来增援防守的,岗哨没有怀疑。曹军到达乌巢,放起大火烧粮仓,守备的袁军吓得束手无策,慌忙迎战,却被曹军杀得片甲不留,淳于琼也被杀死。

袁绍起初听到曹操偷袭淳于琼的消息,还得意地说:“趁曹操攻打淳于琼,我们可去偷袭曹营,让曹军无家可归!”

他命令大将张郃、高览攻打曹营。不料张郃一听说乌巢军粮被烧、淳于琼被曹军杀死,就投降了。袁军四下溃散,袁绍与儿子狼狈不堪地渡河逃走,才保住性命。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从这以后,袁绍兵力大大削弱,一蹶不振,这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我的历史感悟

从袁绍的惨败上我深切地感悟到: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多么重要哇。心胸狭隘,闭目塞听只能让自己落后,甚至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刘备三顾茅庐

官渡一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原先投奔袁绍的刘备又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得到了兵力上的补充后,在新野驻扎了下来。

刘备从不甘心寄人篱下,现在有了落脚之地,他就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四处寻访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

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其中有个名叫徐庶的人深受刘备的器重。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也很认可,忙说:“好啊!好啊!你赶快把他请来吧!”

徐庶却说:“不行啊。他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肯自己来的,您只能委屈自己,亲自跑一趟了。”

于是,刘备带上关羽、张飞,亲自去请诸葛亮。

却说诸葛亮从小就没了父母,跟着叔父来到了荆州。叔父死后,他就定居在隆中,盖了座茅屋,边读书边种地,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的著名人物管仲和乐毅。这引起不少人的嘲讽讥笑。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隆中,不料诸葛亮听说后故意躲开了,让他们扑了个空。

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张飞打起了退堂鼓,刘备却非常坚定,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了。

一连碰了两次壁,关羽和张飞不乐意了。关羽说:“哥哥您两次亲自前去拜访,他这样做也太过分了吧!只怕那诸葛亮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才故意避开,不敢见您呢!”

刘备摇摇头,耐心地劝导关羽和张飞,终于说服了他俩。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这回诸葛亮倒是在家,但不巧的是正在睡觉。刘备见此情形,没有叫醒诸葛亮,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等着诸葛亮醒来。

谁知,刘备这一站足足站了两个时辰,张飞气得暴跳如雷,大叫道:“这个诸葛亮也太傲慢了,竟敢让主公等这么长时间,我去放把火烧了屋子,看他起不起来!”幸好关羽再三劝阻,才把张飞拦住。

刘备直站得双膝发软,浑身无力,诸葛亮才醒。听书童说刘备已等候多时,诸葛亮连忙穿戴整齐,将刘备迎进屋中。

一见面,刘备就开诚布公地说:“如今汉室衰败,奸臣当道,我决心恢复汉室,无奈才学短浅,因此特地来请先生指教。”

刘备三顾茅庐所显示出的诚意,令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诚恳地帮助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指出他目前应当以荆州为基地,与孙权联合,共同对付曹操,并认为刘备以汉朝皇室后代的名望,必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到那时,霸业必成,汉室可兴。接着,诸葛亮让书童拿出一张图,说:“这是我绘制的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可为您成就大业提供参考。”

这一番促膝长谈,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备打心眼儿里佩服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恭恭敬敬地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结束隐居生活,出山相助。“三顾茅庐”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谦逊、恭顺并不是卑下,而是一种美德,具有这种美德的人自然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同时,遇到挫折毫不气馁,永不退缩,这种精神更加让人钦佩。

周瑜赤壁布火阵

曹操统一北方后,继续派兵南下,进攻孙权。

孙权有联合刘备抗曹的想法,但是担心不是曹军的对手。

诸葛亮指出:“曹军虽然兵力远远多于我们,但它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十分疲惫,况且根本不熟悉水战,只要孙刘两军同心协力,是一定能打败曹操的。”

恰在这时,曹操送来了战书,威胁说将率八十万人马与孙权决一胜负。孙权看后非常不安,部下中有人开始主张投降,孙权举棋不定,就把大将军周瑜召回商量。

周瑜坚决反对投降,孙权这才下定决心全力抗曹。

孙刘联军和曹军先头部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军中已有不少士兵因水土不服得了病,双方初次交战,曹军就吃了败仗,被迫退回长江北岸,而孙刘联军占据了长江南岸,两军隔江对峙。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曹军的北方兵一点儿都不识水性,船一晃就晕船呕吐,生起病来,曹操一直为此事发愁。后来,他采纳了谋士的建议,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铺上木板,船身就稳定多了,人不但可以在上面走路,还可以骑马。曹操认为这是渡江的好办法,却没料到这已经中了周瑜的“连环计”。

黄盖向周瑜建议:“现在敌众我寡,宜速战速决。我们可以利用连环战船难以解开的弱点,用火攻对付曹军。”

这一建议和周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周黄二人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设计了一场“苦肉计”。

第二天,周瑜召集部下议事,黄盖故意当众提议:要么马上进攻,要么趁早投降。周瑜大怒,要把黄盖拉出去斩首示众。在众将士的一再劝阻下,周瑜才免黄盖一死,但五十军棍直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乎昏过去。

几天后,黄盖派人给曹操送去密信,表示愿意投降曹军。曹操原本疑虑重重,等听到奸细报告了黄盖被痛打的经过后,这才信以为真,就与黄盖约定了暗号。

火攻的前期工作都已准备停当,就只差东风了。当时正值隆冬十一月,西北风刮得“呜呜”作响,这种风向只会将火烧到自己船上,周瑜整天愁眉不展。一日,诸葛亮笑着说自己能借来东风,甚至还说出了具体的时间。

周瑜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吩咐黄盖悄悄地准备了二十艘大船,船头密布铁钉。船内装满芦苇干柴,浇上油,再用幕布盖严实,插上军旗,又准备了一些轻快小船拴在船尾。

一切布置妥当,只等东风刮起。诸葛亮定下的那天终于来了,可是直到入夜,依旧风平浪静。一直到三更时分,忽然风声大作,旌旗飘动。周瑜立刻命令六支兵马按照预先部署开始行动,又令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说今夜将坐送粮船前来投降。

东南风刮得越来越急,黄盖率领的大船扯满了风帆,乘着东风飞速向江北的赤壁驶去。船队驶到江心,黄盖命令士兵高喊:“黄盖来降!”

曹营中的士兵听到喊声,纷纷出来观看。曹操有个部下起了疑心,对曹操说:“这些船看上去很轻,开得又快,不像是吃水深的运粮船,恐怕其中有诈。”曹操猛然醒悟,下令不要让来船靠近。

可是,一切都晚了。黄盖高声下令:“点火!”刹那间,所有的战船同时点着了火,就像二十条火龙,乘着风势直闯曹军水寨,船头的铁钉一下子牢牢地插在曹军的船只上。曹军船只又都是用铁索连在一起的,火势马上蔓延开来,眨眼工夫成了一片火海,而且越烧越旺,一直烧到了岸上。曹军士兵不是被烧死,就是掉进江中淹死。

周瑜看到赤壁上空火光冲天,知道黄盖已经得手,立刻率兵杀了过去,一时喊杀声震耳欲聋。曹军早已无力抵抗,曹操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而逃,孙刘联军穷追猛打,直打得曹军大败。

赤壁一战之后,曹操、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王濬楼船破东吴

蜀主刘禅投降魏后不久,司马昭还没来得及进攻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了魏主曹奂,自立为王,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此,鼎立的魏、蜀、吴三国,只剩下东吴一国了。

吴主孙休,料定司马炎必将伐吴,整天忧心忡忡,最后大病一场死了,由孙皓即位。

这孙皓性格粗暴,嗜酒如命,即位后马上大兴土木建造昭明宫,耗财耗力,又选宫女数千,荒淫无度。每次设酒宴,都令大臣们各奏过失,有犯法的,则活剥其脸皮,或戳瞎其双眼,凶残无比。大臣们见孙皓如此无道,苦苦相劝,反而被孙皓一个个给杀了。前后十余年中,孙皓竟杀死忠臣四十余人,群臣感到恐惧,只好任其所为。

晋益州刺史王濬见此情景,便上奏晋武帝司马炎,说:“吴主孙皓凶残荒淫,国中人心惶惶,正是讨伐吴国的好时机。一旦孙皓死去,吴国另立新主,恐怕就要成为晋的强敌。臣今年已经七十岁了,造了七年战船,就盼望有个攻敌的机会,望陛下勿失时机。”

紧接着,大将军杜预也有奏章呈到,也是请求攻打吴国的。晋武帝看完奏章后,下决心攻打吴国。

年,晋武帝派杜预领陆路大军,王濬率领水路大军,水陆兵共二十余万,战船数万艘,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军。

消息传到东吴,孙皓大惊,连忙召集众官员商讨退兵大计。宰相张悌亲自出马,调配各路人马。孙皓稍稍心安。

孙皓退入后宫以后,仍然脸有忧色。近臣岑昏问他为什么坐立不安,孙皓说:“这次晋国军队前来攻打我国,足有几十万人,陆路上已有各位大将前去应战,唯有水路最令人担心,晋朝大将王濬造了好几年战船,经验丰富,恐怕不是我们的水军能抵挡得住的,所以弄得朕特别烦恼。”

岑昏建议可用铁打成连环锁,每条长几百丈,于沿江险要的地方横截住,使战船无法通过。再打造铁锥数万,尖头朝上安置在水中,可阻止战船进攻。

孙皓听了,连连夸奖岑昏的办法好,马上传令让工匠在江边连夜打造铁条和铁锥,越多越好,安置在江中,用以阻挡晋国的战船。

杜预领着大队人马向东吴进军,一路上所向披靡,东吴多数的城关守将都不战而降。杜预军威大振,势不可当。

王濬率领水兵沿江东下,探子来报告说:“吴人造了许多铁索,沿江横截;又在江底放置铁锥用来破船。”

王濬得知东吴水路防御方法哈哈大笑,说:“凭他们这点儿本事就想阻拦我前进,真是愚不可及。”

王濬命人用粗木造十几只大木筏,在木筏上装上特大特粗的火炬,长十几丈,里面灌满麻油,遇到铁索就放火燃烧,直到将其烧断。那大木筏顺流而下的时候,巨大的力量把那些放置在江中的铁锥撞得七弯八倒,有些横卧在江底,有些尖头扎在木筏底上,被木筏拖走了。

木筏在战船前面开路,扫清一路上的障碍物,王濬率领的水军,一路顺畅地沿江滚滚而来。吴将张象,率水兵在下江迎敌,见寡不敌众,便请求投降。

王濬说:“如果真投降,你在前面带路。”于是,张象回本船,来到城下,叫开城门,迎接晋兵入城。

孙皓见大势已去,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缚双手,率文武百官到王濬的军营前投降。

就这样,三国分立的时代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天下。

我的历史感悟

孙皓贪图享受,残害忠良,这样的举动最终让他一败涂地,成为孤家寡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忠言逆耳,不懂得检视自己的行为,最终只能是自掘坟墓。

魏孝文帝迁都行改革

拓跋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不少内容是由汉族出身的冯太后直接决定和实施的。孝文帝的思想和政治决策,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冯太后的影响。

北魏前期,朝廷不给官员发俸禄,任凭他们盘剥掠夺百姓。孝文帝觉得应该实行俸禄制,却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有人说:“给官员发俸禄,不是会增加朝廷负担吗?”

孝文帝回答:“这笔开支,可以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

又有人说:“增加赋税,不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吗?”

孝文帝回答:“这样做,看起来好像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但官员从此不准再任意向百姓要钱要物,实际上对百姓还是有利的。”

孝文帝排除重重障碍,推行俸禄制,严惩贪官污吏,先后处死了四十多个贪官,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肃。

孝文帝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对落后的风俗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但他知道,改革很不容易,首先要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的阻挠,还要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当时北魏的首都在平城,那里土地贫瘠,需要中原供给食物和财物;加上北方柔然人的巨大威胁,都城偏北不利于朝廷安全。他想,要改革,还是把都城迁到洛阳比较合适。

洛阳是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离鲜卑族的祖居之地远了,生活方式必然会有所改变。孝文帝明白,如果提出迁都洛阳,许多大臣都会反对,所以就想了个迂回的办法,提出要攻打南齐。

许多大臣都反对攻齐,觉得条件不成熟,没有取胜的把握。孝文帝力排众议,亲自率领三十万兵马南下。到了洛阳后,天就开始下起雨来,整整下了一个月,孝文帝故意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纷纷劝阻道:“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要说行军打仗,连出门走路都很困难,陛下还是下令停止前进吧!”

孝文帝说:“我们兴师动众南征,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人笑话?这次行动总得有点儿成果吧,如果要停止南下攻齐,就干脆把都城迁到这里。各位有什么意见?”

大家没想到孝文帝会突然提出迁都洛阳,但又不想南下攻齐,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孝文帝要他们明确表态。有个贵族带头说:“陛下如果同意不再南下攻齐,那么我们也愿意迁都洛阳。”其他贵族大臣也表示同意。

孝文帝把都城顺利迁到洛阳后,马上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你们说应该移风易俗,还是因循守旧?”

咸阳王拓跋禧首先表态:“臣以为应当移风易俗。”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