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一把小锤敲出一片银色世界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堂鼓 时间:2024/10/8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吴兴芝吴茜

台江县施洞镇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名的银饰产地。其中,岗党略村很多农民在家加工银饰,他们有“双重身份”,既是农民又是银匠,其银饰锻制技艺非凡,在银色世界里,演绎出了一串新鲜事。

吴国祥是当地农民,也是“贵州民族银匠大师”,年—年,他先后获得各种称号和荣誉。他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小银匠”到“大名师”,除了他自身的不懈努力,也有农信社的精心帮扶。

吴国祥的家族世代是银匠师,传承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八代。年,17岁的吴国祥便开始从事银饰加工,一干就是25年。承接祖传技艺,用铁锤匠心敲打,一件件龙项圈、银帽子、金凤凰、簪子……在他手中出炉。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到后来的上门定做,再到今天的闯市场、创品牌。吴国祥从乡亲父老身上穿戴的银饰做起,一步步走出了大山。

说起创业的艰辛,吴国祥津津乐道。年,吴国祥辍学后便跟父亲学手艺,做起了“小银匠”。做银匠,并没有想像中的容易,施洞银饰独以“拉丝”闻名。“拉丝”是基本功,却最是费力、费神、最见功夫的活儿,全靠一双眼、一双手,用一把小镊子将银丝编出各种图形来。“编”之后就是“焊”,在直径不过1厘米的小蝴蝶中有直径约3毫米的圆脑袋,上面要缀上两粒小银珠作为“眼睛”,焊多一分、少一点都不行,必须精准到毫厘。17岁的吴国祥刚入门时就打了退堂鼓,却被父亲“逼”了回去,不得不咬牙继续干。

年,吴国祥学成出师。一天,他在镇上摆摊时,有外地老板被他加工的银饰所吸引,向他下了一批订单。接到“大单”又惊又喜,但回家时发现没那么多材料,差元购银料。吴国祥将希望放在了农信社,但担心自己太年轻农信社不放贷,于是向父亲求助,父亲到农信社贷了元扶持儿子。做完这一笔“大单”,吴国祥开始意识到当地市场利润低,且市场小,可试着向外推广自己的产品。于是他带着他的“宝贝”到凯里、贵阳等地推广。他高超的技艺得到很多人认可,众多订单接踵而来。

订单增多,需要的原材料也多,这也意味着需要的周转资金更多,吴国祥开始正面和农信社接触,从刚开始的3万—5万元,到后面的10万—20万元……截至目前,吴国祥陆续获得农信社万元的资金支持。吴国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从村里搬到了城里,现在他在台江县繁华地带买了三间门面,两间门面用于产品展示,一间用于银饰加工。用吴国祥的话来说,没有农信社的资金支持,就没有他的今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