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文汇报」
在凉城新村街道和华二居民区的指导下,华二小区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小区“加梯办公室”
下午,华二小区业委会办公室又热闹了起来——一名楼组长忙着向代建公司工作人员咨询签加梯协议所需材料,站在一旁的业委会成员正“业务熟练”地帮着指点迷津,原来,中午这栋楼的居民刚刚%通过加梯意愿征询。自从不久前业委会办公室门口挂上了小区“加梯办公室”的牌子以来,这里时不时有居民来咨询、讨论如何让自家门口的电梯加起来。
“这里每个门洞的加梯征询都是由这个楼的居民自己推动达标的,可以说是‘一楼一策’。”说起小区里加梯工作的推进,华二小区业委会主任董关兴很是自豪。华二小区是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一处年代中期建成的售后公房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部分居民加梯意愿强烈。根据前期评估,小区42个门洞中具备加梯条件的有26个。截至目前,已有5个门洞的居民通过加梯征询,其中2个门洞上周已开始施工。
从去年底开始,在凉城新村街道和华二居民区的指导下,华二小区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小区“加梯办公室”,居民们积极发挥自治力,让能加梯的门洞尽快安装电梯,让更多需要电梯的邻里尽早享受更好的居住条件,同时为更多老旧小区加梯自治探索路径。
凉城新村街道加梯办派专人与华二小区对接,指导加梯工作
凉城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街道新增加梯签约数45台、新增通过征询数27台、新增开工数18台、新增完工数5台,通过征询的项目已涉及75%以上的居委会,覆盖面越来越广。下阶段,凉城新村街道将继续依托“三委”联动平台,发掘“社区能人”,凝聚各方力量,让居民区电梯加装跑出“加速度”的同时,也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找谁来造小区电梯?代建方“练摊”,业委会“暗访”
其实早在年,小区里就有居民提出想加装电梯。但当时市面上“成品”不多,大多数居民持观望态度。到了去年,居民们发现附近几个小区仿佛“一夜之间”开始加梯。经过居民代表、业委会与居委会的商议,去年底,华二小区决定加入“加梯大军”,并成立了以业委会、居民为主体,与居委会、物业三委联动的小区“加梯办公室”。
今年,加装电梯首次被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但一开始,居民对政策了解不多,得知情况后,街道加梯办主动安排专人对接,利用周末、晚上为业主“送政策上门”。同时,还从虹口区房管局梳理的代建单位名录中选出了4家单位作为参考。董关兴说,由街道推荐,居民普遍觉得更有公信力、更靠谱,而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居民,也让更多人有了参与感。
华二小区业委会主任董关兴与凉城新村街道加梯办工作人员在现场交流近期小区加梯推进情况
在小区“加梯办公室”的组织下,代建单位分批到小区来“练摊”,与居民面对面接触。其中,第二家来的代建单位还邀请居民到实地去探访——他们曾在附近某小区加装了数台电梯,且已经运行三年。业委会成员潘建涛记得,当天去了20多个居民,有了直观体验后,大家都挺激动。但他和董关兴觉得,电梯到底好不好还得“暗访”。
于是,大部队离开后,潘建涛请几位居民在弄堂口“随机采访”人们三年使用电梯的评价;同时,又找到该小区物业了解情况,并辗转联系上了该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和对方足足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发现,几路评价都不错,我们对加梯单位就放心了,回去跟居民沟通也讲得清楚了。”潘建涛说。
忽然有居民反悔,垫付高额怎么出?“知情告知书”几易其稿,出资比例“一楼一策”
加装电梯也是一项自治性很强的工作,毕竟每份加装电梯的协议书都需要业委会敲章,等于是和业主直接签订的。从确定启动小区加梯,到选定代建公司,再到推进楼内高比例征询达标,华二小区的“加梯办公室”不断创新和完善最适宜本小区的加梯方案,
董关兴说,华二小区是个老旧小区,邻里关系比较和睦,容易组建起各门洞“加梯三人组”并真正发挥作用,这让华二小区自治加梯具备了“先天优势”。
居民在小区“加梯办公室”与代建公司沟通
“邻里关系好,大家知根知底,沟通起来就顺畅,‘听得进’。”宗先生说。宗先生是自己门洞“加梯三人组”成员,他家所在的门洞共12户居民,目前已%同意加梯。和好几个门洞一样,在征询意见时,一楼二楼的居民都率先表态同意加梯。当然,也有居民有些犹豫。比如,他的一位邻居身体欠佳,听说加梯运行噪声大,还会产生房屋开裂、楼体沉降等安全隐患,很是担心。他知道宗先生原本从事建筑行业,就去找他,宗先生用专业知识向这位居民答疑解惑,告诉他每台电梯加装前,都有专业人士进行评估,不具备加装条件的绝不会“松口”。同时,他还通过小区“加梯办公室”请代建公司带这户居民去实地体验已建成的电梯,“他耳朵都贴在电梯上了,也没听到什么噪音,回来马上签字了”。
周阿姨家所在的门洞共24户居民,也已经完成了%同意的意见征询,“每栋楼加装电梯都会碰到难处,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解决问题”。周阿姨记得,就在最后一天上门征询签字时,一户居民忽然打了退堂鼓,同意楼里加装电梯,但不愿意出资,也承诺不使用电梯。由于这户居民楼层较高,出资比例也高,垫付金额不是笔小数目。而除他以外,还有2户居民也暂不出资使用电梯,本来居民就协商每家要多垫付5千元,并都已经签了字。如果因为一户人家的变更进行大调整,恐怕会引发更多变数。怎么办?当晚,周阿姨就与楼里“加梯三人组”找小区“加梯办公室”出谋划策,一直讨论至深夜。最终决定,这笔开销由周阿姨和“三人组”承担,将影响范围尽可能缩小。同时,结合项目工程分期付款的特点,在交纳尾款时再垫付这笔资金,缓解四个人当前的资金压力。
华二小区居民发挥自治力推进加梯
董关兴说,根据政策,加梯征询并不需要楼里每户居民都同意,但小区里每个门洞都在为%努力,为的就是让这个“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对于同意加梯但当前不愿出资也不使用电梯的居民,“加梯办公室”几易其稿,编写了一页纸的“知情告知书”,约定了加梯门洞业主的义务与权利,也留出了不少填空题——这样,既有总体规章,也不搞“一刀切”,让每个门洞的居民都能充分发挥自治,用温情、专业、智慧化解一个个难题。
作者:单颖文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