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山音乐之八音锣鼓
林子
位于雪峰山东麓的隆回县,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流传着一种独具古梅山文化神韵的音乐——八音锣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湖南省三大集成工作(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工作),有幸对古梅山音乐之八音锣鼓做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颇有收益与成效。
八音锣鼓,又名八台锣鼓,由战鼓(堂鼓)、大锣、小锣、碗锣、大钹、小镲和大低音唢呐两支组成八音,演奏者八人。在隆回但凡祭祀、请神、法事、道场和红白喜事等,都有八音锣鼓登场。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隆回作为古梅山文化流传地区,当地群众竟然将八音锣鼓转化为鼓劲垦荒促生产的手段,有“打遍锣鼓垦遍荒,多打粮食度饥荒”之说法,每村都有一两台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牌子的记谱,源于宋代以来定型的“工尺谱”。有出场锣、挂牌锣、洗马锣、吊场锣、盾牌锣、摇板锣、坐白锣、大课子锣、大小起板锣、大小击头、大小挑头、风点头、小连头、四边阵、半边四边阵、三炮擂、煞四门等。其演奏按场合可分为“开场锣鼓”(分文开台、武开台):锣鼓经主要有《三爆火》、《急急风》、《张飞洗马》、《五色开台》、《十八锤锣》等,加进唢呐则有《大开门》、《小开门》、《将军令》、《水龙吟》等传统曲牌;“长行牌子”,即走在路上的演奏。以打击乐为主,加进唢呐演奏。有《七星牌》、《十杯酒》、《阳雀啼》等上百个曲牌;还有祭奠仪式和“唱板凳戏”时演奏的“大乐”、“小乐”和花鼓戏锣鼓牌子。
八音锣鼓的演奏讲究配合默契。首先由鼓起点,鼓手叫“上手”,鼓声一响,“中场”锣钹就跟着来,曲牌接近尾声也是鼓声先停,当地叫“扎板”,其它乐器也就随之停下。
雪峰之麓的古梅山地区,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史·梅山炯蛮传》载:“梅山炯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则辰,北则鼎、澄,而梅山居其中。”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梅山人尚巫术、重祭祀、信鬼神,有巫教、道教、梅山教等,宗教教义多采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但凡祭祀、请神、法事、道场等,必有歌乐鼓舞相伴随。古梅山巫文化神韵的流传,与八音锣鼓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祖先自春秋时代开始,就有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八类,俗称“八音”。梅山地区八音锣鼓按传统习惯分类,其基本组成为——小鼓(单手鼓)、大钹、大锣、碗锣、小钹(小铲)、云锣、唢呐、笛子等。
梅山八音锣鼓的具体构成方式,分喜事、白事、祭祀、祈雨、求神、祭祖等具体种类,各种具体构成对应各自的需要。
喜事乐队一般为——镶黄边队旗2面,大钹,大锣,碗锣,手鼓,小钹2付,18CM云锣2面(也成闹锣),14CM抛锣2面,唢呐2支,共计14人。如果是本家本姓办喜事,则需再加2面族旗,共计16人。喜事中的八音锣鼓乐队只分同族与外族,其他一样没有变化,梅山的喜事包括——结婚、贺寿、建房、迁居、打三周(生子、满月酒)、春节拜年、登科中举(现用于升学)、升迁(升官)、庆典等。
白事乐队一般为——镶白边队旗2面,大钹,大锣,碗锣,手鼓,小钹2付,18CM云锣2面(也成闹锣),14CM抛锣2面,唢呐2支,共计14人。如果是本家本姓办喜事,则需再加22面族旗,共计16人。如果祭祀需要则还可以二胡2把,笛子2支,祭祀的时候由四个旗手代替乐队中的人,组成小乐乐队。——这就是梅山祭有祀音乐中的大乐与小乐齐全的乐队。
梅山祭祀仪式中,白事一般是先丧歌后道场再祭祀的习惯,梅山道场中的打大锣手一般都是本家乐队里的人,打道场锣在梅山是句幽默用语叫“鬼打锣”,道士一般不带打锣人员的,所以,大姓聚居的村寨在祠堂里由族长教给族人中机灵胆大的后生道场的锣鼓谱及通用打法。
祈雨、求神、祭祖乐队可以黄百旗各打一面,也可以只打黄边旗、族旗,不带二胡和笛子,但沿途过山、河、庙、坎、院子、村寨、街道等都不能停锣鼓,过河时还要吹奏唢呐。
梅山八音锣鼓在喜庆丧葬祭祀礼仪等活动中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1节奏感强烈,色彩对比鲜明。节奏感强烈与音乐色彩对比明显,是梅山八音锣鼓的主要特征。随着巫文化在梅山的发展,古梅山人选用的八音锣鼓乐器其绝大部分属于节奏感强烈的乐器,主要表现为音响强烈,发音短促,给人一种鲜明、蛮横的感觉。八音锣鼓中的每一件打击乐器,都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不同音响色彩和节奏变化表现乐曲。梅山八音锣鼓的色彩性方面,我们可以用锣的配成做比较,如大锣有42CM的直径,音域广阔,而碗锣则只有21CM,其它闹锣和抛锣就更小,音域相对也较短促狭窄,犹如色彩画中的对比色,对比强烈,能鲜明的反映出古梅山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伴奏能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总体来说,梅山八音锣鼓在巫文化和丧葬祭祀仪式中主要起伴奏作用,而唢呐在八音锣鼓中担任着主奏的角色,是主奏乐器,它在演奏乐曲旋律时,锣鼓主要起伴奏从属地位,有时八音锣鼓的起鼓都用唢呐代替,比如:在唢呐曲《十杯酒》中,开始的第一句就是用来起鼓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同,从第二句开始就是用锣鼓伴奏。如:祭师叫到——“大小乐合作,金鼓齐鸣,兴炮。”此处的“小乐合作”就是由唢呐和二胡演奏某一特定乐曲,“金鼓齐鸣”就是锣鼓伴奏。八音锣鼓在梅山丧葬祭祀仪式中的伴奏,对营造气氛和配合祭师行祭奠典礼,调和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作用,达到祭祀的庄严肃穆、孝义两全、天人合一的效果,是丧葬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节拍鲜明,拍点清晰。在梅山八音锣鼓使用的打击乐器中,碗锣、闹锣、抛锣、小擦这类乐器,在演奏时主要起敲击节拍的作用,并且还要担负起带领乐队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表现,因此,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乐曲的内容,才能和别的乐器自然融合,如在梅山丧葬祭祀仪式中通常就是采用一件碗锣来敲击节拍的,拍点清晰。
4各种乐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八音锣鼓中,鼓为“群音之长”,为“八音之领袖”。在梅山八音清锣鼓中,鼓为领奏乐器,如《鼓头子》,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强调鼓的领奏作用。梅山起鼓的鼓头子都有领鼓节拍,对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起掌控作用,其起鼓、转鼓、收鼓的运作,使唢呐、二胡、笛子以及其他打击乐器的演奏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同时,鼓还要指挥唢呐曲调的插入,通常在唢呐需要插入的时候,鼓师会明显的加快节奏,加强力度,以便提醒唢呐手的注意,这就要求鼓手不但要熟悉乐曲与锣鼓谱,而且需要鼓手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娴熟的击鼓技术。一支好的八音锣鼓队,离不开优秀的主奏唢呐手和伴奏的鼓手。
从古至今,梅山八音锣鼓作为梅山地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态,始终伴随着梅山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而不断的繁衍、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为梅山地区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八音锣鼓色彩强烈,音率匀称,节拍整齐,音调高亢,富有感染力,是梅山地区既娱人又娱神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研究玉传承。
年7月,隆回八音锣鼓被公布为邵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