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二战苏德战争来讲,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两人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一个是闪击战的创始人,在使用装甲快速打击方面没有人比古德里安更清楚;一个是用头脑打仗的人,镰刀计划让西欧低地国家乃至法国提前臣服德军,而战争后期,德军也想曼施坦因再创辉煌。可是,恰恰是他俩在东线作战最关键的几场战役中,不仅没有创造奇迹,甚至拖了战役的后腿,莫斯科战役中,古德里安两次建议后撤公里中止进攻,并命令第2装甲集群提前撤出了战斗,而曼施坦因也在冬季风暴和堡垒行动两次进攻作战中无功而返。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下古德里安为什么要在莫斯科战役中两次打退堂鼓的问题。
01古德里安提出后撤公里的时机很关键,再打已无胜算。
从莫斯科战役进程来看,虽然年8月20日德军统帅部暂停了东进攻城计划,改由古德里安增援基辅突出部钳击作战,但从9月30日开始的莫斯科战役还是打到了年的3月份才算结束,直到莫德尔指挥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和瑟乔夫卡一带与苏军整整较量了一年多,以水牛行动撤退才算画上句号,换句话说,莫德尔撤出勒热夫,斯大林才算松了一口气,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威胁才算解除。
但是,在12月份古德里安发现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时,苏军已经接连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场包围战中损兵折将,损失了57万多人,朱可夫手上能用的作战力量更是比德军少了许多,而此时,德军万的进攻大军,战损并不大,即使在古德里安提出撤退计划时,德军统帅部已经下达了在12月初再次占领图拉和进攻莫斯科的命令。
这里面就有古德里安提出撤退计划的时机问题,一次是12月5日,一次是12月20日,前次是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建议从图拉以东撤到顿河等河流转入防御,后次是他直接面见德军统帅,要将第2装甲集团军撤至奥卡河、祖沙河一线。
而从实际作战情况分析,古德里安擅自撤出战场是在博克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作出的,原因是苏军展开了大反攻,迫使古德里安后撤到了顿河沙季河一线,他也因此遭到博克训斥;但后次撤退遭到德军统帅部拒绝后,第2装甲集团军在后续作战中还是按照古德里安的设想撤到了祖沙河一线,一直到年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出阵地。
从这个层面讲,古德里安第二次提出撤出战场的建议仅仅过去4天,他就被解除了职务,同时还有博克等一大批高级指挥官。德军统帅部给出的理由当然是古德里安不服从指挥,因第2装甲集团军的撤出战斗直接导致进攻图拉的企图落空,更谈不上占领莫斯科的问题了。
02古德里安提出撤退计划也是迫不得已,而且已经失去信心。
实际上,在8月23日德军统帅部命令古德里安南下收拢基辅包围圈时,第2装甲集群就遭到了苏军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阻截,只是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刚愎自用,向斯大林打包票肯定能将古德里安撵回老家,但在战场上却让古德里安用了暗度陈仓之计,以小股装甲部队拖住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当围歼基辅战役结束重新北上时,布良斯克方面军并没阻止住古德里安的进攻,反而在年10月份差点全军覆没。
既然古德里安在进攻图拉之前打得这么好,为什么还在莫斯科战役最关键时期要打退堂鼓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原因,一个是气候影响,一个是他的装甲坦克损失太严重了。
根据相关资料,年12月5日,苏军展开大反攻时,德军装甲部队的损失非常严重,一方面是泥泞道路让轮式装甲车辆无法挪动,而莫斯科郊外的道路又让德军的装甲车停在大路上成了苏军反坦克手和游击队的靶子,损失比较大;一方面是德军在前期与苏军的激烈交战中杀敌三千自伤八百,加上缺乏御寒物资,补给不足,制约了德军的进攻。此时,第3装甲集群在苏军反攻前尚有辆坦克,但反攻结束,仅剩34辆可用,可见损失相当巨大。
而古德里安12月4日夜晚视察部队回来,指挥车陷于深沟差点车毁人亡,被随后赶到的通信指挥车救上来后,他万念俱灰,联想到前线士兵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装甲缺油少弹,已经动摇了信心,第二天就向博克提出了撤退计划。
从这个层面讲,古德里安提出撤退计划并不是要结束对莫斯科的进攻,而是根据战场实际提出的缓一步的建议,从前线情况看是没有什么毛病,但对德军统帅部来说,连德军寄予厚望的古德里安都失去信心,其它将领更不用说了,不管打赢打不赢,古德里安的想法是不妥当的。
03德军统帅部为什么不批准古德里安的建议,还要撤他的职?
实际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利,就是在苏军12月5日展开大反攻之前,给了朱可夫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用好了这两个月,苏军是没有机会反转战场命运的。
一方面,从兵力组成上讲,德军撤出莫斯科时也不占下风。即使苏军从远东调来了13个师的预备队,但德军万大军尚有万可用,放弃钳形打法集中优势装甲力量进攻仍有胜算。另一方面,在双方最较劲的时候撤出战场,德军有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前车之鉴。
所以,从德军统帅部的角度,虽然前线缺乏过冬物资,但统帅部已经把救援重点放在维护装备上面,大量运输机被用于运载装甲需要的尖铁和牵引绳,如果装甲部队损失太大,再进攻莫斯科就是一句空话。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当古德里安提出撤退计划时,德军统帅部同样看到了战场危机,但这个时候也是双方较劲的最关键时期,德军损失巨大,苏军的困难比他们更多,从一定程度讲,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胜,而古德里安这个时候吃不住劲,恰恰动摇了军心,对德军的进攻来说也是致命的决定。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