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曹操的得意之作,来之侥幸的官渡之战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2/29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第一战,最后以实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战胜了实力强大的袁绍一方,成为曹操的得意之作。曹操在与袁绍这场决定各大集团在全国排名榜名次的争霸赛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很好地利用了敌人的错误,终于战而胜之。虽然当之无愧,却也十分侥幸。

当历史走到了年的时候,群雄逐鹿的中原大地,经过数年的军阀混战,弱肉强食,具有竞争力的吕布、袁术等集团均已倾覆瓦解。其余派系如刘表、孙权等,或小富即安,满足现状,或实力有限,等待时机。环顾宇内,只有袁绍实力最强,曹操次之,因此也是袁绍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两雄并立,一决高下只是早晚的事。

战争是交战双方实力的对决,也是对双方主官的大考。作为统帅的决胜意志如果十分坚定,往往会创造出奇迹。官渡之战的结果,就证明来这一点。从当时袁绍与曹操的实力来看,袁绍强于曹操这是一个公认的现实。袁绍对此更是沾沾自喜,主动向曹操发起攻击,要一口气吃掉这个对手。

面对强敌,曹操是投降、逃跑,还是不惧强敌战斗到底呢?当时曹操阵营中许多将领也心怀畏惧,毕竟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诸将以为不可敌”,深通兵法的曹操知道,诸将的态度很重要,诸将如果畏敌如虎,此战必败。于是,曹操耐心地给诸将分析形势,意在鼓舞他们的斗志。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曾与袁绍同朝共事,对袁绍还是了解的。曹操的一番话与其是说给诸将听的,解除了诸将的顾虑,坚定了战胜袁绍的信心,倒不如说他是在给自己打气壮胆。

曹操统一了内部思想后,便率军北上迎敌。派遣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曹操将大本营设立在官渡,与袁绍的军队隔河对峙,拉开了决战的架势。战斗初期,袁军气势汹汹,向曹军发起进攻。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解白马之围,斩河北名将颜良。接着又丢弃物资、马匹,诱敌上钩,然后突然袭击,斩杀河北另一名将文丑。袁军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军死伤惨重。曹军一面把盾牌顶在头上避箭,一面制造出“发石车”,向袁军发射大石块,摧毁了袁军的箭楼,打得袁军鬼哭狼嚎,称“发石车”为“霹雳车”。袁绍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对曹军展开地道战,挖地道垂直指向曹营,准备偷袭曹军。曹操派士兵挖横沟反制袁军,将从地道中钻出来的袁军射杀或砍杀。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处于相持阶段。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曹操烧了袁绍的粮食,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袁军。袁绍骚扰曹操的后方许县,却被曹军打败。这种小胜,无法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和双方的实力差距。在焦灼的对峙当中,袁绍财大气粗能够支撑下去,曹操兵疲粮少,被折磨的身心俱疲,想打退堂鼓。曹操给谋士荀彧写信说,他打算撤军返回许县,这场仗太难打,他不想打了。荀彧回信鼓励开导曹操道:“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大意是说,袁绍全部人马集中在官渡,想要与您决一胜负。您以极弱的兵力去抵挡极强的袁军,如果不能制服他,就一定会被他战胜。这是天下成败的关键时刻啊!况且袁绍不过是一个平庸的首领罢了,能聚人才而不能使用。凭您非凡的勇武和智慧,再加上代天子讨伐奸贼,名正言顺,有什么事不能成功!荀彧的分析,入情入理,打动了曹操。于是,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坚定了战胜袁绍的信心。

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情,给曹操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一天,他在军营中他看到运送粮食的士兵千辛万苦的惨状,实在于心不忍,竟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曹操向士兵们许诺道,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也不辛苦你们了。曹操冲动之下,给士兵们发了一张空头支票。再过十五天打败袁绍,纯属天方夜谭,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指标。曹操为安抚士兵,虽然说了大话,但也足以表明他一定要拿下袁绍的决心。

曹操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袁绍对峙中,终于等来了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叛袁归曹。这个转机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官渡之战的结果。许攸背叛袁绍,完全是袁绍逼出来的。许攸建议袁绍分兵偷袭许县,把天子抢到手,袁绍不听。许攸的老婆孩子犯事被捕,许攸求情没有成功。许攸气愤之下,投奔了曹操。许攸掌握着袁绍的核心机密,知道袁绍的死穴在哪里。他到了曹营,献上的投名状就是告诉曹操,烧掉乌巢的粮食,袁绍必败。袁绍被曹操烧粮烧怕了,担心这批粮食再被曹操烧了,就派淳于琼领一万大军前去接应。

许攸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曹操来说,胜过十万雄兵。曹操为了稳妥起见,把许攸留在大营,他亲自率五千精兵,半夜奇袭乌巢,歼灭袁军一千余人,烧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食和军需物资。然后·,又收降了前来偷袭曹军大营不成的袁军将领张郃、高览。袁绍方面粮食被烧,谋士叛逃,武将投降,前景非常不妙。

其实,袁绍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一是他运气不够好,二是他心胸过于狭窄,格局太小。运气不好,缘于江东孙策死得不是时候。孙策的野心也很大,作为一个地方军阀,扩张地盘是他们的天性,孙策也不例外。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的时候,孙策准备曹操后方空虚,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县。在此之前,曹操就担心孙策背后捅刀子。谋士郭嘉说,孙策新兼并江东,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就可以对付他了。依我看,他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正如郭嘉所料,孙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被刺客所伤,不治身亡。孙策死了,曹操解除了江东的威胁,放心地笑了。袁绍失去了外援,只能自认运气太差。

即使没有孙策的帮忙,袁绍还是有好几次取胜的机会,可惜都被他浪费掉了。袁绍在与曹操对峙时,曹操忙里偷闲,东征刘备。袁绍营中不乏高人,看出了机遇。谋士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三国志.袁绍传》)”田丰建议袁绍,趁着曹操去攻打刘备时候,领大军袭击曹操的后方,必会成功,这是很难得的机会。这确实是个好建议,袁绍也承认这个计策好,但是却不采纳。袁绍不采纳田丰建议的理由听来十分荒唐,他说,现在我的小儿子有病,我不能离开。田丰气得“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沮授也给袁绍出了两个好主意,袁绍均不采纳。白马之战前,沮授劝袁绍说,颜良虽然能打,但他性格不好,不能独当一面。袁绍不听,结果颜良在白马被曹将斩于马下,“绍军大震”。

颜良死了,袁绍还有机会。沮授给袁绍出了一计:“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沮授的意思就是让袁绍与曹操打持久战,耗死缺兵少粮的曹军。说实话,这招够狠的,如果袁绍照此办理,真够曹操喝一壶的。可是,袁绍偏偏不听,扬短避长与曹操打起了速决战。打了几仗没占到便宜,还被曹操烧了运粮车,双方相持起来。相持对曹操很不利,军中出现了粮食危机。正巧,这时袁绍有一批粮食要运到军营。袁绍派淳于琼带人马去接应运粮队。沮授判断曹操一定会打这批粮食的主意,因此,他建议袁绍再派一支队伍在外面切断曹军的袭击。袁绍还是不听,结果乌巢粮食被烧,此战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此后,战争胜利的天平倒向了曹操这一边。

乌巢的粮食被烧以后,袁绍陷入了困境,但还没有到绝境的地步,他如果听从张郃的意见,事情或许仍然会有转机。当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传来后,袁绍一面派出一部分军队去增援淳于琼,一面派张郃、高览带重兵去偷袭曹营。张郃对袁绍说,曹操深明兵法,他的营盘一定有准备,不容易偷袭。他本人虽然率兵离开大营,但一定会留下重兵猛将守卫营盘。袁绍不听,执意要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张郃、高览无奈只得勉强出战,却久攻不下。这时,他们得知了淳于琼全军覆没,曹操的得胜之师正在返回大营的途中,已经不远了。在此情况下,张郃、高览对袁绍失望至极,相比之下对曹操非常钦佩。于是,二人放下武器,双双降曹。

官渡一战,袁绍实力大减,一蹶不振。沉重的打击,使得袁绍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一病不起,不到两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

苏东坡曾称赞曹操说:“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袁氏,最有巧思。”苏东坡没有告诉我们曹操的“巧思”是什么,其实曹操的“巧思”就是在于他的坚持和坚守,这是他战胜袁绍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这一点,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给予了非传统的诠释,他认为“《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曹操能够取胜不在于他用了哪些谋略,主要是他意志坚定,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结果。否则,有再好的计谋也无济于事。

曹操取胜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他的对手所犯下一系列错误而成就了他。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时,还是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袁绍听从了沮授、田丰的诸多建议将会如何呢?如果他没有逼走许攸、张郃又会是什么结果呢?从这点上看,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确实来之侥幸啊。

参考书目:《三国志》《品三国》(易中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