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个词是现代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那大概就是“压力”。
压力,在年轻人心中,早已成为了洪水猛兽般的存在。
和压力有关的热词越来越多,程序员们有“”、学生党和上班族们有“过劳肥”、家长孩子们有“鸡娃”,就连五花八门的减压产品,都早已养活了无数的淘宝店主……
有压力就有反抗,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逃离北上广”,追求小城市和农村的闲适和低物欲的生活。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柴米油盐的烦恼还是逃不掉,还得面临“由奢入俭”的失落感,甚至连“隐居”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终南山上的“隐居房”,因为隐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房租由涨到了,很多年轻人在过完诗和远方的瘾之后,不得不回到城市打工。
月租两万的隐居房,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压力那么可怕,为什么偏偏如影随形,令人想甩也甩不掉呢?压力感,是基因留给我们的bug,还是它的存在本就有必要,只是太多的人不知道?
01
压力的作用机制
首先,我们要了解压力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所有人都曾感受过压力,但是具体它是怎样出现的、代表着什么,很多人都说不上来。
因为压力感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反应,激发的条件也不一而足。但可以确定的是,压力感,来源于人对危险的感知。
养猫的小伙伴,应该对猫突然炸毛的现象并不陌生。
来源:网络
毛发竖立、弓身背耳、眼神警惕、小心翼翼地踱步,就算毫无经验的人,也能看出此时的猫处于一种极度警戒的状态。
这是进化过程中演变出来的动物本能,在野外,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天敌来临的象征,必须要对危险有敏感的认知,迅速战斗or逃跑,才能保证不会成为大自然的炮灰。
人类之所以感到压力,原理其实非常相似。
虽然人类不会有“炸毛”这么明显的外在表现,但当人感知到自己处于危险中时,会在瞬间分泌大量皮质醇(也叫压力激素)和肾上腺素。
具体表现为心跳和血糖代谢加速、注意力更集中、感到兴奋、手心出汗、肌肉力量增加等等。
这一系列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迅速集中全身力量,解决危机。在危机解除之后,激素分泌会回复到平稳状态,人重新感到平静。
因此,压力的产生是一种本能,是无可避免、且在进化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一味逃避压力,或者追求一个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其实并不现实。
那么,既然压力那么有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为压力所困呢?问题其实不在压力本身,而是没有正确地运用压力。
02
原来压力如此有用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压力是好东西,估计大部分听众都不会相信。
但事实的确如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McGonigal)曾在《自控力》一书中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年,3万名美国成年人接受了一项心理调查。当中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压力有害健康吗?
8年后,研究人员进行回访,发现在那些坚信压力对健康有害的受访者中,压力造成的死亡风险增加了43%。
然而,在那些不认为压力有害的受访者中,虽然也有很多工作、生活的压力,但这些压力对他们的健康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就是说,对人产生不良影响的,居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人对压力的消极想法。
为何会这样?上文提到,压力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危机感,是身体在告诉你:我们有麻烦了,赶紧解决问题。
此时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听从身体的号角,行动起来。
比如你准备在全班人面前演讲,感到呼吸急促、面色通红、手心出汗,如果你此时将这种反应看作是战斗的前奏,并为之感到振奋,那演讲效果就会锦上添花。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刻意回避现实问题,令到危机感没能及时解除,而是持续地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人就会在长期压力下感到紧张、焦虑、沮丧,直到最后再也解决不了问题。
同样是以演讲为例,你感到呼吸急促、面色通红、手心出汗,但你没为此感到兴奋,而是害怕这种不淡定会影响你发挥,最后进退失据,甚至想打退堂鼓,那么十有八九演讲就真的会砸。
又或者,你接到了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务,但第一反应不是赶紧干活,而是不断联想任务有多难、多麻烦,只想歇歇再说,那么,压力感就会因为危机还没解除,一直盘旋在你脑海中,令你寝食难安,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
因此,压力的产生不是问题,问题是不积极回应压力,在应该肝的时候,选择了躺。一旦意识和行动产生撕裂,人就注定成为压力的奴隶。
03
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正确运用的时候,它会为人带来很多好处:振奋心情、提高反应速度和力量水平,甚至提高人的社交能力。
比如研究发现,在压力的作用下,脑垂体会分泌出催产素,催产素能令人更渴望亲密关系、积极寻求帮助、产生同理心,换言之,就是“抱团”。在适当的压力下,社恐也能迎来春天。
但是一切的前提,就是人已经建立了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不把压力看作负担,而是身体对你的一种激励。乍听之下很难做到,但下面几个建议,可以帮助你遇到压力时,循序渐进,将压力化为动力。
(1)及时反应,拒绝躺平
遇到压力,尤其是工作太繁重而带来的压力时,打退堂鼓是很常见的心态。
但问题是,“想躺”不代表“真躺”,在度过最初的恐惧、退缩的阶段后,人需要及时反应过来,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暴自弃继续躺平。
据研究,压力存在的时间,和人的具体表现,存在着一个类似倒“U”形的关系。
当我们刚接受到一个挑战或难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犹豫(虚线部分),但很快,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开始感到振奋,就是我们常说的“化压力为动力”的阶段;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压力带来的作用就是正向的,而且在这种正向作用发挥到极致之后,迎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峰期。
这个时候虽然压力也很大,但表现同样也最好,简而言之,就是“遇强愈强”。
然而,在这个高峰期过后,压力就开始对人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激素的长期刺激,令人开始焦虑、失眠、易怒;长期的透支和产出的停滞,令人疲劳、焦躁、免疫力下降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叫“崩溃”,意思不言自明,很多人之所以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因为事还没做完,心态先崩了。
来源:网络
解决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在任务初期,当你有那么一瞬间心潮澎湃,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抓住状态,马上开始。而不是觉得“时间还够”,又重新躺了回去。
因为无论你行动还是不行动,无形的压力其实一直都在,如果错过了一开始最佳的行动阶段,在不断叠加的压力之下,心态就很容易崩溃,到时再费尽心思“减压”,其实都已经没用了。
(2)建立短期、可持续的“小目标”
压力长期积累,心态容易崩,而很多人之所以长期都有压力,就是因为目标太庞大、战线太长了。
比如你现在接到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大任务,如果你的目标是“完成任务”,那就意味着,这一个月你都会感到压力,等任务终于完成时,你自己也垮了。
正确的做法是,将“完成任务”这个大目标,分散成很多个两三天内就能完成的小目标。
比如查阅资料(3天)——制作问卷(3天)——发布调查(2天)——撰写报告(3天)……
这样,每次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压力都能让你变得更振奋,从而按部就班,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工作。
如果压力无可避免,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和它和谐相处。但愿每个人都能正确看待压力,让适当的压力成为提高效率、积极生活的“神器”。
作者:玉成
图片来源:pexels.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