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孙子兵法说这类将帅临阵也必须换掉读书

来源:堂鼓 时间:2023/9/14

常言道,临阵换将乃是兵之大忌。然而,有一些将,不速速换掉,便要闹到损兵折将。那么,什么样的将军大概率是败军之将呢?

讲兵法的《孙子兵法》或许能给我们一起启发。

它开篇就讲,打仗这件事,不是小事,必须仔细斟酌。斟酌什么呢?“五事七计”。

哪五事?第一,道,就是老百姓和国君是不是上下同欲;第二,天,阴阳、寒暑、时制,就是天气,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还能造天时;第三,地,就是地形,什么样的地形可以扎营,什么样的地形有利于作战,什么样的地形有利于防守,等等。马谡为什么被斩?选错了驻军之地,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大败;第四,将;第五,法,军队的组织与管理,军需物资筹措、后勤配备等等。

哪七计呢?第一,老百姓支持不支持?第二,军事主官有没有本事?第三,懂不懂天时地利?第四,法令是否高效执行?第五,士兵战斗力强不强?第六,士兵平时训练不训练?第七,赏罚是否分明?

这里只说将这件事。

孙子认为,一个良将有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

这五条,智最重要,位居首位。其次,是有威信,能得下官和兵士们信任,没有信任,不可能信他的判断,听他的指挥,服从他的命令;第三,仁,爱兵如子,兵卒要爱戴你;第四,勇,你不能遇到危险就“兄弟们,给我上”,自己躲起来享清闲;第五,严,爱兵如子,但不是溺爱骄纵。

首先,“智者之虑,必杂于厉害”,用今天的话说,要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利,也看到害。只看到利,看不到害,就会疏于防范;只看到害,看不到利,就会畏首畏尾,不敢迎战。带兵打仗,不能指望对手不会来,不能指望敌军不会进攻,而是要做好准备。

其次,情报系统一定要灵敏。无论什么层级的领导,衰败都是从情报系统的闭塞开始的。只要情报系统只讲好的,一定会骄傲、自负起来;情报系统只讲坏的,那一定会畏葸不前;如果不能识别出情报系统里的噪音和假消息,那就看不清形势,抓不住根本。这一点,在用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子是这么说的:

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如果不肯在获得情报上花钱,那是坏透了,不适合当大家的将领,也不适合当国君的左膀右臂,也绝对不是能得胜的主官。获得信息,不是问鬼神,不是看乌龟蓍草,也不是占卜,而是要在知道敌情的人身上获取。所以,如果一个领导者让信息流动梗塞,或在情报网络建设上小家子气,自己不懂行,还对能析取信息的专业人士不以为然甚至试图阻止、封杀他们传递信息,这样的人不可委为将帅。

第三,比敌人多个心眼。“兵者,诡道也。”一方面,要能识别敌人的小心思;另一方面,还要让自己的小心思不被对手识破。这很难。但是,难才更重要,不然就会身首异处。具体而言,孙子说: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当然,仅仅靠耍心眼赢不了战争,多一个心眼是出奇,前提是守正,要做到奇正相生。什么是正?先为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自己能做的是不输,能不能赢这要取决于敌人。不可胜是什么?就是做好防守,做好备战。

什么样的备战是最厉害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赢得人心,才能物资充足,兵源富足,上战场的人才不畏死;保法,军令如山,行之有效,才能组织得当,协调有力,而不会在战场上各自为战,混乱不堪。

第四,懂得变通。孙子讲了覆军杀将的五种危险倾向,称其为“用兵之灾”。哪五危呢?

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所谓“必”,就是轴,就是非什么不可。打仗当然要英勇,要不畏死,该冲锋陷阵的时候,不能打退堂鼓,但打仗不是为了死,而是为生,为了赢。如果是抱着必死的态度,那基本上是活不了,因为横竖都是死,哪里会想着去骗敌人呢?这种将领属于生的鲁莽,死的糊涂;跟着这样的将领拼命的兵士,生的委屈,生的冤枉。

一定要活下来,怕死,那只能等着当俘虏。将帅畏死,你还能指望兵士们以命相搏吗?

性情暴躁,很容易被人激怒,只要几个骂阵的军士就能赢得了他,算什么将领?人家批评几句,说几句不爱听的,你就把人抓起来、鞭笞一番,上了战场也不免入人彀中。

一个将领在战场上爱惜羽毛,定会自取其辱。举个例子,楚汉相争,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以烹食太公相威胁,刘邦是怎么说的?“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少拿这件事来威胁我!

爱民,心疼老百姓,那会被对手搞到头疼!

懂得变通,就要明白,“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有些路是不能走的,有些敌军是不必出击的,有些城池不一定要攻打的,有些地是不必争的,国王的命令也是可以不领受的。如果迂回曲折就是瞎折腾,不出击就是畏死,不进攻就是里通外国,不受命就是欺君,这个将领真是一根筋。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监军就给人这样一副嘴脸。

这里且说说“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一个将领是“君命必受”,让一个远在帝都、不在战场的人遥控自己,打败仗的概率是很高的,毕竟,战场瞬息万变;然而,将领不懂得这一点吗?懂,但害怕欺君之罪,触怒龙颜,也不想承担责任。怎么办?事事请示,事事汇报,这样责任就不在我,而在君了。这样的将帅,不因抗命而死,就因受命而亡;侥幸得胜,功不在他,败北之时,君主必借他头颅以谢天下。

第五,懂得激励下属,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即把强势的领导和强势的管理结合起来。先说激励: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什么意思呢?将军要做的事情,战略战术要自己心里清楚,同时要把部队治理到服从命令而没有怨言。执行作战任务时,不必告知大家,变易谋略、计划与行动,要让人看不出来;变更宿营地和行军路线,也要让人想不明白,等把他们带领到作战的地方,就要破釜沉舟,让兵士们没有退路,就像登高之后抽离梯子一般。将领要像牧羊人牧羊一样,赶来赶去,但不能让羊知道你的图谋。

要激励下属,就要做到既爱又严: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在管理方面,有6种现象是将帅必须注意的: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走:如果势均力敌,想要以一击十,士兵就会逃走;弛:如果兵强官弱,就会纪律松弛;陷:如果军官太强,而士兵羸弱,管得过于苛刻,让士兵手足无措,会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崩:高级将领不听调遣,遇到宿敌,擅自出战,会导致溃不成军,这是用人不当;乱:统帅太弱,毫无威望,执法不严,教导不明,军官和士兵都胡作非为,打仗时也必然一塌糊涂;北:将军不能揣摩敌人的意图,试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且无锋锐,只会败北。

28

组织活法,本质上是人的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