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关于学习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在办学者梁辉眼里,学习的重点并非“时习之”,而在于“乐乎”,学校是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地方。梁辉18岁师范毕业就走上了讲台,时至今日,三十余年的从教经历让他坚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珍惜机会
梁辉生长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坦言,最开始选择读师范,仅仅是想挣脱土地的束缚,“读师范是那个年代‘跃出农门’为数不多的快捷通道之一”。
考上大学对于农村子弟来讲是一种荣耀,读书时的梁辉一直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当时的城区学校。
“当时能够分配到城区学校是特别不容易的,所以自己尤其珍惜这个机会,工作也比其他人更卖力。”梁辉回忆当初那份最为质朴的想法,在谈理想与追求之前,改变生存环境是生活的最基本奔头。
与教师一起参加趣味活动。
从选择一门职业到爱上一门职业,是需要一些契机的,这个契机对梁辉来说,就是被认可的成就感。年,仅仅两年时间,梁辉便因为突出的教学成绩,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这在当时是一个“破天荒”的成绩。从默默无闻到获得这份巨大的荣誉,梁辉收获了一种莫大的成就感,也正是这些“被认可”,他开始愈发喜欢上这份职业,也喜欢上了这个教书育人的角色。
纵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梁辉成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自己做起事来有些毛躁。有时是想好好干的,可看着似乎没啥成效,也会想要打‘退堂鼓’。”梁辉说,直到遇到了老领导于从贤校长,他的一句话成了自己受用终生的法宝——“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是了!”
一句话,一生情。梁辉在反复的实践中开始品味到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的内在深意。“那是不找任何借口的坚持,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生活、工作中,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耳边总响起这句话,想起于校长的音容笑貌。”说到这里,梁辉有些动容。
接受学生社团小记者采访。
有一年下大雪,新年过后,梁辉要从农村老家赶回县城开学。但是大雪封了路,没法走。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梁辉请哥哥驾着毛驴车,“驴不停蹄”地把他送往学校。
“三十六里地的路程,我现在都记得,到学校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头晕眼花的。”梁辉按时出现在学校门口,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窗外鹅毛大雪,孩子们激动地向梁辉申请去打雪仗。又累又渴的梁辉眼看着孩子们的热情,硬是强忍着疲惫,和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上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梁辉分享自己和学生相处的心得就是“关心、理解、支持”,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既是教师梁辉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师生相处之道,也是自己获取幸福的密码。
学生小纪调皮好动,很多老师拿他没办法,直到四年级时他转到了梁辉班上。梁辉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天天“请”小纪去谈话,而是在师生互动上费了不少心思。小纪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便每次放学后陪着他一起做作业,慢慢调动他对学习的兴趣。针对他上课乱动、纪律性不强的毛病,梁辉安排性格安静的女同学帮扶他,逐渐让他学会自我约束;为了帮助他改掉丢三落四的生活习惯,梁辉让小纪做好全班的卫生监督员,赋予他责任,以任务培养他的担当意识……渐渐地,无论是学习、生活、纪律,他从各个方面慢慢养成了好习惯。
工作室成员合影。
“老师的一个举动,一个简单的小动作都会安抚学生焦躁的心。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遇到事情理解他、支持他,就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梁辉说,多年之后,很多学生始终不曾忘记在逢年过节时为他送上问候,这也成了他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梁辉周围不少同龄人都辞职下海,转向了人生的另一个赛道。但梁辉却愈发爱上和离不开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自己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和同为教师的妻子组建了家庭之后,还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女儿成为教师,薪火相传的育人情怀成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基因。
图生存,谋发展
从一线教书育人到办校治学,梁辉有着“救火队员”般的经历,他先后在几所学校群龙无首时稳定了局面,其中有三年的时间甚至兼任两所小学的校长,由此可见领导对他作为校长专业能力的认可。
和音乐社团的学生互动。
梁辉现在任校长的学校原名周口市棉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先后于年、年与周口市电厂小学、西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合并,组成了现在的周口市纺织路小学。年,梁辉前往担任校长之时,学校各类矛盾重重,发展严重受限。
合并重组的学校如同重组的家庭,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隔阂,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职称评定之后的老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青年教师成长也摸不着方法,学校的发展更是一筹莫展。
根据学校的现状,梁辉提出了图生存、谋发展、创品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办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教育。
生存是发展的第一步。年,学校不仅内部力量不团结,就连外部招生都成了困难,甚至学校教师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留在学校就读。梁辉以新任领导班子为核,严抓校风、教风。他在学校大会上强调,无论往日教师之间有任何摩擦与隔阂,从今往后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学校发展起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之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短短几个月时间,教师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扭转。
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低。在校长梁辉眼里,想办名校必须得有名师,名师带名校,名校出名师。对于学校的青年教师群体,梁辉提出了“三年站稳教坛,五年成为骨干,八年成为学校主导力量”的成长目标。同时,让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组织“青蓝结对”,充分调动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从我自身经历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优秀骨干,与学校能否搭建好的平台紧密相关,如果学校不重视、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