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什么是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来源:堂鼓 时间:2025/5/9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我们现在的老师用同一个标准教所有的学生,而孔子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对不同习性,不同资质,不同才智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辨症施治。

从资质,才智水平以及平日习性的客观实际上,孔子把人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对于这些不同的人,孔子如果教他们,也都会采取不同的教法。

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还有“昼寝”的宰予,弟子们资质,才智,习性等呈现出参差多态的局面。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孔子启发他们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如弟子们“问仁”时,孔子也会因时因地因事因状况而作出不同的解答来回复弟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

《论语》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孝”、“问君子”等,孔子都是根据弟子具体情况的不同,顺其性,适其时地采取各不相同的方式来施教的。这种根据天赋,智力,或习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深度来教学生的教育模式,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同时也会避免出现跃级教授造成部分下等资质的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或是降级教授造成部分上等资质学生浪费精力的情况。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在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取得大成就,他的回答是:“要热诚,而且要慢慢来。”他解释说“慢慢来”有两层含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获取成就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最好的方向。

在佛教经典《法华经·化城喻品》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很是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打起了退堂鼓。导师见众人这样,便暗施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不就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见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

这些案例无不在说明,依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去设置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助其完善计划,才能取得最佳的立人效果。在孔子眼里,教育从不是职业,而是一门艺术。

进一步说,学习这个事,天赋,智力这些并不是决定因素,最核心的东西永远都还是自己的砥砺修身,坚实付出。

明代张居正对此道,“若学者之学,又当自加勉励,盖奋发勇往,则下学者皆可以上达。因循怠惰,则中人亦流于下愚,是在人立志何如耳。”也就是说,为学之人,只要能立志高远,自主自强不息,即使天资一般,最后也能通达大道,反之,如果为学者裹足不前、因循守旧、懈怠懒惰,即使有中人之资,最后也只能是流于末流。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也仅仅是“学而知之者”,从没说自己有多好的天赋。《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即曾直言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或是跟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或是跟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