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古学霸趣闻这个考生答卷没完成,为何还被录

来源:堂鼓 时间:2022/10/15
北京最好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6.html

大唐大历九年(公元年)甲寅科状元,乃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氏杨凭。还有一种说法称,杨凭是本科上都榜首。

解放战争期间,杨成武、杨得志、杨勇三位能征善战的将领,被人们亲切地合称为“三杨”。杨凭与他的两个弟弟杨凝、杨凌,也被时人并称为“三杨”。不过唐代“三杨”借以名扬四方的,不是战功而是文采。杨氏三兄弟的诗文,在当时很有名气。并且兄弟仨都是进士出身,杨凭、杨凝哥俩还一人拿了个状元头衔。杨家兄弟这样的科举考试成绩,着实傲人。

步入官场后,杨凭先后担任过节度判官、起居舍人、礼部和兵部郎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务,后来被外放出任地方大员,做过湖南、江西观察使和京兆尹。杨凭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治理有方,注重农耕生产,大力发展经贸和教育文化事业,颇有政绩。

然而,杨凭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生活比较奢华。同时,杨凭这个人架子比较大,喜欢摆谱,对待下属傲慢轻蔑。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受人待见。因而,一个名叫李夷简的纪检监察官员就把他给弹劾了,举报他贪污腐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李夷简的举报,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杨凭因此而受到了断崖式降级处理,由一个封疆大吏降成了一个副县级干部(临贺县尉)。从此,杨凭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切断。为官要慎之又慎,杨凭是个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杨凭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岳父。

杨凭有个同年被录取的进士同学,很是有些意思。之所以不说是同榜,是因为根据有关情况分析,这个人参加的是东都榜考试。此人名叫阎济美,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说阎济美有意思,是因为他身上发生过一段有趣的科举故事。

有一回,阎济美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但却不幸落榜。返乡之前,阎济美写了一首诗,送给主考官请其指教。阎济美这么做的动机,大约也是为了给主考官留下个比较好的印象。即便再度报考时主考官易人,他也可以帮自己推荐宣传。这位主考官,就是唐代大臣、诗人张谓。

张谓看了阎济美的诗之后,后悔不迭,连称自己主持考试时看走了眼,以至于本科录取遗漏了一位优秀人才。张谓鼓励阎济美说,“从你这首诗来看,日后你必定会有大的发展。一两次考试失利算不了什么。希望你不要心灰气馁,回家潜心复习备考,下科从头来过。”像张谓这样关爱考生、奖掖后学的考官,殊为可敬。

在本科考试中,主考官仍然是张谓。阎济美通过时务策科目后,试帖经却卡了壳。有人撰文称,阎济美字写得不好,无法达到考试要求,就想打退堂鼓。这种说法,是把试帖经理解成临字帖了,属于误解。试帖经的考试方法和内容,本书前面已经有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阎济美是个老实人,他对张谓说,“考官大人,我平时背书不够多,今天出的题我都答不上来,干脆弃权算了。”这件事说明,背书对于应对考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爱才的张谓,不忍心让有才的阎济美再度落榜,就行使了主考官的自由裁量权。他对阎济美和其他考生说,“大家不要急,答不上试帖经的人,可以用命题诗来代替。”张谓此举,倒也不算很离谱,因为他照顾的不是阎济美一人。

张谓临时出的命题诗题目是《天津桥望洛城残雪诗》。由此可知,阎济美参加的是东都榜进士考试。天津桥,是东都洛阳发榜之处。很想有所表现,以不辜负张谓厚望的阎济美,坐在考场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是憋了一整天,最后他只交出了四句二十个字。阎济美是这样写的:“新霁洛城端,千家积雪寒。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

本以为又考砸了的阎济美,在交卷时以一种听天由命的语气对张谓说,“考官大人,看来我就这么点本事,再也挤不出什么东西来了,请您定夺吧。”张谓接过卷子连读数遍,不由赞叹道:“这不就是一首绝句佳作吗?再写就是多余的了,你就放心回去等好消息吧。”就这样,阎济美便被录取了。平心而论,如果以五言绝句的角度看,阎济美的这首诗真是不错。张谓与阎济美的这段考场经历,也成为了流传久远的科场佳话。

张谓没有看走眼,阎济美确实是个挺不错的政府官员。他的早期从政经历,史料记载不详。为政中后期,阎济美做过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刺史、华州(辖区为今陕西华县一带)刺史、福建观察使、浙西观察使这样的地方大员。在地方任职期间,阎济美为政清简,宽厚待民,官声颇佳。阎济美也算是唐代大员之一,官终工部尚书。

阎济美是个高寿进士,活了九十多岁。

壹点号谷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