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如何打破孩子三分钟热度魔咒兴趣与能力

来源:堂鼓 时间:2023/9/25
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很多家长反应道:我家孩子以前对学习还挺有兴趣的,但是学着学着就开始不喜欢了,现在不喜欢做作业,只要我一说到学习他就不耐烦。

也有的家长反应:我家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尝试,但是一遇到困难他就想放弃,总是三分钟热度。

关于学习内驱力,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具体谈了谈什么是内驱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内驱力,练就自己的一身“软实力”。

01保护孩子的兴趣是首位

认知内驱力中,孩子自发的兴趣是形成内驱力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做父母的应该都会记得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简直是个问题宝宝,整天追着你问十万个为什么。

同样的,孩子天生也会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孩子在问为什么时,其实就是孩子的求知欲,是孩子对于学习的一种积极态度和情绪反应,是孩子内心产生的一种期待、快乐、满足的感受。

父母要做的是:

1、保护和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

孩子特别喜欢车,各种车都喜欢。有的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就会给孩子买各种关于车的绘本和书籍,买各种车的模型和玩具,带着孩子去看车展,和孩子一起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车辆是如何作业的,甚至还会找机会让孩子亲自到车辆里去体验。

有的妈妈却选择无视孩子的兴趣,觉得小男孩喜欢车太平常了,买个玩具玩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又会喜欢别的了。

这两种妈妈的做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哪个孩子对于车的兴趣会保持的更久,学习到关于车的知识更多,甚至成为长大以后选择的专业和吃饭的饭碗呢?不用我说相信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

2、耐心陪孩子寻找兴趣和热爱。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兴趣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喜欢玩。那是因为,家长缺少了一双发现孩子兴趣的眼睛。

我们很多家长,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来定义孩子的兴趣。比如,当年自己特别喜欢弹钢琴,但是因为家里经济比较紧张所以没有学成,于是有了孩子,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就把钢琴列为培养孩子的兴趣之一。

有的家长是随大流,看到身边孩子都报了美术班,自己孩子也不能拉下。

我的一个朋友,认为弹钢琴是一件高雅的兴趣,不顾孩子的苦不堪言,每天硬逼着孩子学琴练琴。目前孩子已经学了两年了,但是我每次到她家里去,孩子都没有碰过钢琴。有时候妈妈要求孩子给我和女儿演奏一首,孩子也是各种推辞不弹。

这样的兴趣班,我想即使坚持上下去,孩子可能在高压政策下,考过了级,但是绝对不会喜欢弹钢琴,一旦到了高年级学业加重了,会立马找理由把这个兴趣放下。

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少批评,不强迫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用在陪孩子一起走在寻找兴趣、坚持兴趣的路上。

家长要坚信,并不是你为孩子选择的就是对的,孩子自己选择的就是错的。恰恰相反,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才能让他有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坚持下去。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兴趣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孩子对此有着完整认知的基础之上。

02兴趣与能力叠加

孩子的兴趣有了,但是,单纯的兴趣并不能构成孩子长久的认知驱动力,因为兴趣是短暂且易变的。这时候怎么让孩子把兴趣坚持下去,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呢?

这里的关键点是让孩子不断地把能力叠加到兴趣上,也就是从兴趣里培养出能力和专长,这样,孩子的兴趣就有了不断发展的能力基础了。

还就拿孩子谈钢琴这件事来说,我们都知道,练琴其实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孩子首先要有兴趣,才能用极大的热情来抗下枯燥的练习。但是,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的,毕竟孩子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要为孩子找到能力感,比如,对孩子正向反馈:“这首曲子上次你的左手指法还很生疏,现在我看你完全掌握了,你简直是钢琴天才!”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钢琴演奏活动和比赛,让孩子充满成就感和荣誉感。

尊重孩子的兴趣在先,引导孩子的能力在后,用兴趣不断叠加出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让孩子对这份擅长和能力充满成就感,那么孩子就不会轻易放弃,还会不断的追求自我提高。

03让孩子有使命感

有些家长说道:我家孩子有兴趣,我也经常正面引导,也获得了一些成绩,他也挺高兴的,但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坚持不下去了。

我们在保护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拥有能力感之后,还要为孩子找到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即帮助孩子找到使命感。

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为什么选择生物系,在毕业典礼上,他介绍道:自己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他有一次被毒蜘蛛咬伤,险些丧命,妈妈用最原始的火烧疗法帮他解了毒。正是因为这个难忘的经历,让他立志学习科学知识,拯救生命。

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过于看重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的追求。成绩只是一把尺,不是终极目标。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段邓超和儿子的对话。

爸爸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

儿子自然的回答:“清华北大啊!”

爸爸有些急了:”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记住,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引导孩子发现使命感,才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

当然,这个使命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不必太大,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级和变化的。

我的女儿现在想当一名幼儿园的老师,这很好。等到她年龄再大一些了,可能又会有其他的变化,换成了想当一个作家、演员,还可能生出其他的理想和抱负。

这些使命感会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也会让孩子更主动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下去。

04把学习还给孩子

在这场全民内卷的大战中,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对孩子严格到底,甚至“鸡血”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的成绩自然会好。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目标的靶子,到底是父母的靶子?还是孩子的靶子?

当目标是父母所定的,孩子在拉弓的过程中,迟早会发现这靶子不是自己的,那个时候,孩子通常会用尽全力,甚至不惜虐待自己、牺牲自己来反抗。

因此,把学习的自主感和使命感还给孩子,孩子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我是诺妈育娃记,80后全职宝妈一枚,一手带娃一手码字,致力于做科学育儿的践行者和分享者,如果您喜欢,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