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是流行于西北地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是一种源远流长、流传甚广的戏曲剧种。其雅称为“清曲”“曲子”,别称为“迷糊”“眉户”,因区别于“秦腔”大戏,故俗称为“小曲”。甘肃简称陇,分陇西、中、东,定西在陇中,所以这里的地方流传的曲子就叫“陇中小曲”。陇中小曲包括定西小曲、通渭小曲、陇西小曲、漳县小曲等。小曲实为一脉,唱腔“同源异派”十分广泛。
陇中小曲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颂唱和劳动号子,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曲谱中,就有多首与陇中小曲相关的曲调。由此看来,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陇中小曲源于陇中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内容多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陇中小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常常是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民间艺人,其接受对象又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平易近人的特点。
这些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言之不文”的“里巷俗语”,既朴质自然,又丰富多样,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陇中小曲的内容,有的还采用诙谐幽默,甚至荒诞离奇的语言形式,使人民群众在紧张劳动、辛勤耕耘之余,通过听小曲这种娱乐方式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
陇中小曲的演唱形式有多种,有可以化妆穿戴“行头“、执“道具“在舞台上演唱的,也可由数人在“地摊子”坐唱的。地摊子演唱小曲多为春节期间配合“社火”的“清唱”;地摊子化妆的演唱俗称为“明折子”,可演唱一折戏的全部或片段。除配合“社火”演唱外,还可于年节喜庆时在家庭院落、堂屋客厅内清唱。
陇中小曲的唱腔独特,演出时,前台有表演,后台有帮腔,热闹红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音轻字重,吐字清晰。梆子为板,铜铃枒鼓为眼,板中有眼,节奏明快;音乐过门中伴有渔鼓、京钗、小锣,表演动作中加上大锣、铙钹、战鼓、堂鼓和吊钗等,对表现戏剧内容赋予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登台演唱还是地摊子清唱,陇中小曲开头的一个曲子必是表现喜庆祥和的曲子。如在台上化妆演唱的庙会、节庆演出,第一折戏是《香山还愿》或《天官赐福》,抑或《八仙庆寿》。在家庭院落或地摊演唱,第一个曲子是《大赐福》或《小赐福》。在庙会谓之“请神戏”或“安神戏”,在节庆谓之“赐福禄”或“请吉利”。
一般来说,陇中小曲唱词的语句结构形式随着唱腔曲调的不同而变化,有的一调两句,有的一调四句,也有的一调三句、五句。唱词的字数也多少不一,既有如近体诗的七言、五言,也有如词的长短句,还有颇似先秦《诗经》的四言(如“慢述调”)。其实陇中小曲的唱词不同于秦腔“七字句”“十字句”的“诗”化韵语板腔体句式结构,而是按曲填词的长短句韵文。唱词大多采用五字至十字句,也有十几个字的,但以五字句和七、八字句见多,部分唱词可增一字或减一字也不影响其艺术效果。
总之,陇中小曲不仅是当地的魂,也是当地的文化支柱。陇中小曲虽然曲子小,但是其中内容强大,是广大陇中地区人们在农闲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必备菜”,不仅能愉悦内心,更能传承传统文化,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