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现在出国留学意义还大吗

来源:堂鼓 时间:2024/12/10

留学很妙,给了你一个肆无忌惮的身份:学生。这将使你完全浸入一种迥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中,而又可以在咫尺间拥抱世界。

我在布鲁塞尔恐怖袭击事件(年3月22日)后不久,接到了留学录取通知。

彼时的欧洲正处在难民危机的风口浪尖,甚至以治安良好著称的德国都发生了多起恶性治安事件,其中包括中国留学生遭凶杀的新闻。且不说父母的担忧,怕死的我都真实地打起了退堂鼓。

这是我在计划去留学的两年多以来,唯一想过放弃的时刻。

一个时机

可21克灵魂中,向往远方的那1克最为执拗。退堂鼓打了没两天,我就抱着害怕和期待的心情,继续准备签证、机票。

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婚姻很像。

大多数人的留学,都不是拍脑门儿的结果,而是要经历至少一年的准备:了解国家背景、选择学校、考语言、准备各种材料、提交申请、等待面试。就像恋爱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踏入婚姻的殿堂,人们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我们最后刷出录取通知的那一刻,也是如释重负,就等着买好机票拖着满载的行囊踏上异国的土地,呼吸「甜蜜的」资本主义空气。

「结了婚就好了。」那是门外汉的说法。过来人都会告诉你,过了那道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留学也一样,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考验才刚刚开始。

走出温室

说是考验,其实就是学着一切靠自己。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况且也是每个人成年时就该具备的素养。

只是未成年人,特别是有机会留学的未成年人/刚成年人,在国内通常被保护得太好了,或者说人与人之间太亲密了,让你没办法真正学会并实践一切靠自己。

到国外就真是了,找住处、搬家、饮食起居、舟车鞍马,样样都要亲力亲为。曾经没想过的小事儿,修水电、安宽带、开通电话卡,在语言不通的地方显得比上课还难。

我居住的布鲁塞尔,当地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荷语。虽然英语普及程度很高,一般也够用了,但是跟只会法语的水电工、宽带工等蓝领工人交流起来,还是很难。我曾有一次跟上门安装宽带的小哥用Google翻译对话,倒也觉得语言不通是个无奈又新奇的体验。

花一个月置办各种家具厨具,安居下来,可以自封半个搬家工人和半个厨子了。难怪留学回国的人寻觅人生伴侣的时候,一般也会用「留学」作为筛子。女汉子、男厨师,去美国的话再加上驾驶员,「留学生」是个不太会出错的标签。

除了基本生活上的自力更生,「成为自己」在留学之旅中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留学或者说生活在国外,一方面提供了让人与人之间距离更大的社会环境,使你有足够的空间去成为自己;另一方面在异国他乡,一个异质性的环境中,你更容易借由周围陌生的文化审视自我,去探寻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