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舞,一听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觉得很唯美,仿佛能联想到在云雾缭绕、如梦如幻的地方,一群美丽的女子如仙鹤般翩翩起舞。实际上仙鹤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平凉市的泾川县,目前已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泾川县是西王母降生地,也是其祖庙所在地。受西王母文化的浸润,也孕育了各种各样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古风古韵的仙鹤舞,便是这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关于仙鹤舞的历史渊源,民间口口相传的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为汉武帝说,传说仙鹤舞是汉武帝拜见西王母时,所演奏的音乐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广成子带领仙女,驾仙鹤前来助兴,当时,仙乐缭绕,仙鹤翩翩。先民们为表心意,用道具仿仙鹤起舞而流传下来的舞蹈表演形式。二为万历说,认为仙鹤舞起源于明万历年间;第三种是同治年说,认为仙鹤舞的起源与晚清至民国期间在泾川民间兴起的“取雨”风俗有关。
仙鹤舞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本地的一些民间艺人执着的代代传承,完整地保留下了原生态的舞蹈模式。古风古韵的道教音乐,歌词也是一些祈求平安、吟诵美好、勤劳善良的内容。仙鹤舞传承的方法主要为口传心授,很少有文字记述。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许多唱词已散失。
仙鹤舞的道具自然就是仙鹤了,制作仙鹤的过程也比较简单。首先用竹子做成仙鹤的骨架,然后将长颈、前胸、双翅、腹尾部均用白纸覆盖,再缀上象征羽毛的纸鳞片,鹤头顶部用细线连一小竹棍,用来指挥仙鹤的头部和颈部。
仙鹤舞一般由8到12个扮演仙女的演员组成,演出者穿仙女衣裙,颜色各异,将道具仙鹤固定在腰部,由扮演广成子的仙道领舞。仙道身着道袍,右手执银色拂尘。仙鹤舞的舞蹈动作多样,表演像仙鹤翱翔、行走、抖羽毛、嬉戏等动作。队形也是多变的,有闻鸡起舞、燕子抄水、乌龙摆尾、一字长蛇等形式。由于仙鹤扮演者腰部与鹤体相连,因此动作幅度不大,形成了平缓自如而优美曼妙的艺术风格。
仙鹤舞的伴奏乐器以竹笛为主,伴以堂鼓、钹、锣、笙、三音云锣等打击乐器,把道教音乐和当地祈雨的音乐融合,旋律委婉动听,乐曲纯朴古雅、婉转悠扬、禅韵绵长,给人以空旷、轻灵、悠远之感。主要曲目有《西方赞》《粉红莲》《采茶歌》《乙五乙五六》等。
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传说中的鹤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可见古人认为鹤是多么长寿了。因而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所以,泾川人民在每逢年节庙会时,以仙鹤舞这种形式,为村民们祈求幸福平安、长寿延绵。
仙乐、仙人、仙鹤,给人以悦耳的听觉享受和美的视角盛宴。由于表演仙鹤舞不受场地限制,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年,参加了平凉崆峒古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演出得到了一致好评,希望仙鹤舞以后能发扬光大,走向更大的舞台。
非遗传承人展播
岷县巴当舞之杨景艳
杨景艳,年生于甘肃岷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家乡在岷县中寨镇窗儿崖村。17岁时随祖父学艺,接受了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谱》的训练,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巴当舞的舞蹈程式、唱腔及藏语唱腔的含义。作为巴当舞的领舞者“春巴”,他不但是本村的春巴,而且是流行区七个村的总春巴,培养出的年轻春巴个个都是优秀的巴当舞传承者。由他整理出的“巴当舞”参加了年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演出活动并荣获二等奖,并被搬上了年甘肃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他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巴当舞”比赛,以促进“巴当舞”的传承、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