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华坪村:“三色经济”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客家新闻网陈鹏朱佐治
春夏之交,走进兴国县江背镇华坪村,田间地头机声隆隆、铁牛“闹春”,蔬菜大棚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好一幅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江背镇华坪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多条腿走路、多形式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金色置业、绿色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红色引领,打造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许多群众开展春耕生产较为艰难,翻耕、育秧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华坪村党支部书记谢长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反复商讨后,他决定以党支部牵头,组建一支农机服务队,而在此之前,华坪村的农机都是农户各自购买使用,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华坪村党支部通过与本地合作社合作、村集体购买农机设备、整合农机大户资源等方式,组建起了一支农机服务先锋队帮助群众开展春耕春种。
“我们村耕地面积大,耕地播种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所以我们村就与本地的合作社共同购置了1台大型耕种机以及5台小型农机,并动员村里买了农机的农户一起加入,组成农机服务先锋队,采取合作社托管模式,为我们村里需要帮助的农户提供服务。目前,农机服务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群众们都很认可。”谢长荣说。
村集体按照每亩元的农机服务费用为群众耕作提供服务,其收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预计保底可获得收益3.5万元。“种了十余亩地,人工犁这些地的话得好几天,现在委托给村里农机服务先锋队,只要几个小时就犁好了,服务费用也不算高,而且翻耕的土地深,泥土更细,更易于庄稼生长,村里有这种服务是真不错。”农户洪立庆对村里的农机服务赞不绝口。
华坪村农技服务先锋队在给村民耕田。
金色置业,打造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
华坪村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交通方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里闲置的土地和房屋较多。“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华坪村书记谢长荣一直在思考着,他多次召集村干部、“三类小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反复讨论、收集建议。“大棚蔬菜项目投入运营后,有一些搞种养基地老板和我们交流,能不能租一些房屋给他们的员工居住。”
一语惊醒梦中人,仅仅依靠一个大棚蔬菜基地,无法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还需要经营好手上握着的资产。思路有了,可该怎么做呢?面对困难,有些村组干部开始产生疑虑甚至打“退堂鼓”,但谢长荣的一席话又再次稳定了军心:“我们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老百姓也对我们寄予厚望,定了的事情随意反悔,我们还有何信用可言?只要想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华坪村党支部一班人马不畏艰难开始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土地、办公用房、校舍等资源,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把资产资源变成资本,同时整合闲置土地与外出务工人员自愿流转土地,重新发包经营。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用好国家光伏扶贫政策,加强对村集体光伏发电站的运维管护,确保发挥最大效益,促进集体增收,拉动群众收入。通过固定资产运营,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可达4万元。
图为华坪村蔬菜基地。
绿色发展,打造产业增收型集体经济
为了留住人才致富强村,村“两委”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振兴华坪村。经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学习考察后,决定依靠华坪村广阔的土地优势发展大规模种养产业。
刚开始村民大多持怀疑态度,华坪村的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讲等方式,讲乡村振兴、讲脱贫攻坚、讲特色产业,打消村民的疑虑,筑牢群众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思想基础。围绕华坪村的特色农产品,转方式调结构,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村集体和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双增收。
“一开始计划合作搞这个大棚蔬菜基地项目的时候,大家都不是很看好,但是现在大家的看法都改变了。”致富带头人邱军说道。华坪村紧紧围绕支柱产业,与兴国县堃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项目、公婆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入股大棚蔬菜和甲鱼养殖项目,每年保底有近6万元的收入,这让华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