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些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或能否应对某种情境的感受,它涉及能力判断、信念觉察和自我认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而后被大量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深入地研究。
“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班杜拉在他的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中这样评价自我效能对人的影响。的确,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他们新行为的习得、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抗击挫折和压力时的表现。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并不是一句养育鸡汤。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并不是一句养育鸡汤,而的确有其科学道理。很多时候,孩子有多大的精力、耐心和热情去追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目标,与其说是依托能力,倒不如说是依托自我效能。
在很多情况下,让孩子打退堂鼓的并不是难度太大的任务,而是他对自己尚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认可。
然而,并不是只要“夸”孩子就能起到好的作用。父母需要把握这3个原则。
然而,并不是只要“夸”孩子就能起到好的作用,真正优质的激励行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原则基础之上的。
正版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家庭教育亲子正面管教幼少儿育儿百科全书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搭淘宝¥19.7¥38购买已下架第一个原则,表扬和认可必须在行为结束或成就达成之后。
很多家长的表扬总是容易“抢跑”,以至于显得不够真诚。我们对孩子的表扬最好是在一个具体的节点之后,比如孩子完成了一个漂亮的手工作品,取得了一次不错的成绩,或是做了一次善意的助人为乐行为。表扬不应该发生在这些值得表扬的行为之前或行为之中。在行为之前,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投入并引导他具体要怎么做;在行为之中,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支持和适时的指导;而唯有在行为结束之后,等有了一个具体可夸奖和鼓励的结果时,我们才可以不吝言辞地夸孩子。
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一定要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值得表扬的成就或者有效的进步,才能让鼓励落到实处。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孩子只要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甚至不需要你的鼓励,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他们就可以获得自我效能的提升。
第二个原则,鼓励不应该涉及物质。
对孩子好行为的认可与夸奖,一旦涉及物质,就不再纯粹了。很多人以为“夸”是言语,而“奖”是物质,但实际上,“夸”是言语没错,而“奖”的本质是成就的纪念,而非单纯的物质。大力神杯、奥布莱恩杯、奥斯卡奖小金人……单说这些奖杯,其经济价值肯定没有它们背后隐藏的纪念价值高。对孩子来说,夸奖不应该涉及物质奖励和奖品,而应该主要集中在言语、精神的高度认同,以及给难得的成就留下纪念上。
第三个原则,家长应该积极寻找孩子值得鼓励的方面。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家孩子没什么可夸的,那是因为你认为孩子身上值得夸的东西太少了。值得夸奖的其实远远不止成绩、才艺与天赋,好奇心、善良、专注、兴趣、幽默,甚至失败过后的乐观都是值得夸奖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孩子身上不是没有闪光点,只是有许多家长缺少发现它们的能力。
想要赋予孩子自我效能,单纯的夸奖并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效果,真正优质的激励行为要建立在以下三个原则基础之上:
第一个原则,表扬和认可必须在行为结束或成就达成之后;
第二个原则,鼓励不应该涉及物质;
第三个原则,家长应该积极寻找孩子值得鼓励的方面。
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及足够的自我效能是孩子储备独立资本的重要保障。
父母如何给2岁以上孩子立规矩?专家:就3步:解释、执行与坚持
养孩子新思考,什么样的教养是成功的教养?金钱?地位?养老?
惩罚不是伤害,非正面管教同样有效。惩罚,父母需把握3个原则
5个理想的拒绝方式对孩子说“不”,达到目的,又得到理解和配合
如何搞定在商场里,倒地大哭的孩子。专家给你4条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