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 年,也是国内战争形势最为复杂的一个阶段。当时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 的扫尾阶段,全国各地都是捷报频传。但此时的东南沿海,战局却异常紧张。
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从年5月开始筹备攻台,经过长达半年多的整军备战,三野近50万大军已经整训齐整,只等战机一到便可东渡海峡,发起解放台岛的 决战。
而在海峡对岸,困守孤岛的蒋介石也仍然幻想着卷土重来,不仅频繁出兵袭扰沿海,甚至公然发表所谓的“告同胞书”,扬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内局势复杂,国外也不断有“坏消息”传来。同样是在一年,两位国际“特使”秘密来华,并且都带来了大麻烦。
当年1月,60岁的胡志明在山林中赤足穿行17天,越过法军的重重封锁线,进入广西境内,并在中方代表的接应下抵达北京。胡志明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中方能够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并进行军事和物资上的双重支持。
5月中旬,金日成按斯大林的要求来京,向我方通报计划发起 的意图,并请中方尽早在东北边境布置兵力,以支援和配合朝鲜人民军的行动。
面对两位“老朋友”的请求,毛主席给予不同的态度。他不建议朝方此时用兵,认为时机和战机都不具备,难以成功。而后来人民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败退,也印证了伟人在战略上的远见卓识。
而对于胡志明的请求,毛主席却答应得非常爽快。新中国虽然百废待兴,而且暂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之中。但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彰显大国的担当,创造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帮助越方打赢这场抗击法军侵略的战争,也是保证中国西南边防稳定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援越抗法,毛主席首先做出两个决定:
(一)让越军主力2万人进入云南和广西两省境内,由中方提供军备和给养物资,并帮助越军整编训练,组建为更加正规化的部队。
(二)派遣40多名师、团级军官和机要人员组成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帮助和指导越军的抗法斗争。(由第二、三、四野战军各抽调一个师的全套干部参加赴越军事顾问团。)
而在援越顾问团团长的人选上,毛主席听取了粟裕的推荐,选择了原第3野战军第10兵团政委,正在北京接受外交培训,准备出任驻英国大使的韦国清。
军事顾问团的团长不仅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战略、战役指导水平和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还要善于同越南的领导人,尤其是军事领导人处理好关系,而这些,恰恰都是被誉为“军政全才”的韦国清所擅长的。
同样出身第三野战军的顾问团成员张英就曾说“韦国清是我们三野有名的战将。他在三野作战很有名,能攻能守,决心大,是张硬弓。”
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壮族人,领导过广西百色起义的韦国清对西南局势和地理人文环境都非常熟悉,派他去越南再合适不过。
在顾问团入越之前,毛主席特意嘱咐韦国清等一行人,说到:“怎么样当好顾问?实际上是参谋,给人家的领导同志当好参谋。参谋就是出主意,想办法,协助领导。所以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当太上皇,发号施令。”
韦国清入越之后,迅速率领顾问团展开工作,让中方人员深入到越军团、营等一线部队,帮助越军建设军队,培养干部,更重要的是打胜仗。
但韦国清面临的困难同样存在。首先是全新战争的考验,不仅战场在异国他乡,敌人还是西方的现代化军队,很多顾问团成员都畏难打起来退堂鼓,甚至抱怨到:“在国内战场没有牺牲,活了下来,现在要是死在异国他乡太不值得了。”
而且近一年来,韦国清一直是带着病体参加工作,入越之后生活条件恶劣,工作又高度紧张,使得他病情更为严重,最困难时体重甚至不到40公斤。
韦国清在越南独木难支,顾问团的行动也受到限制。为了更好主持援越工作,也应胡志明的第二次邀请,毛主席决定再派一位军事能力过硬的中方顾问入越负责大局。但到底选择谁来挑起这副重担,主席也一时拿不定主意。倒是朱老总首先提到了一个人选,刚刚回到北京的林彪。
林彪入越的优势非常明显,他的军事能力在全军中首屈一指,威望又高,无论在越军还是顾问团都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工作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林彪和白崇禧的桂系从长征起就开始打交道,解放战争后期四野又追着桂系打进了广西,所以对西南的形势林彪也有相当的了解。
但是听到朱老总的建议后,主席却是连连摇头,说到:“他最不合适,林彪打仗确实很不错,但是他当不了参谋。他要是去了越南,恐怕就是胡志明给他当参谋哦!”
毛主席认为,林彪打仗没有问题,但性格孤僻封闭,不善与人交流沟通,不过却又过于坚持主见,不常妥协,这一点在国内战争中尚无大碍,但派到国外却很难开展工作。再加上四野主力此时都已北上备战,预防 的变化,林彪这位主帅确实不能走开。
毛主席的担忧不无道理,周总理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人选:“陈赓可以出马!”毛主席一听,思考片刻,说道:“好,这个陈赓还是比较合适,就派陈赓去越南了!”
两天后,远在云南昆明、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兵团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急电,即奉命抽调人员,火速组成代表团,于7月7日赶赴越南。
为了迎接陈赓,越方除了专门的迎接人员外,还让3位妇女推着水果车随行。等代表团一到,越方马上送上了最甘甜可口的水果,欢迎远方来的尊贵客人。
一向幽默的陈赓边吃水果,边向越方同志表达感谢,还饶有兴致地说:“5小时一小宴,10小时一大宴,上马香蕉,下马柠檬,饭后咖啡,睡前菠萝。这里的生活太丰厚了。”
陈赓还为三名推着水果车的越南妇女各起了一个雅号:身材苗条者称“柠檬小姐”;肩膀粗圆者称:“菠萝大姐”;肤色棕黑者称:“咖啡嫂嫂”。陈赓随和的性格成为了中越双方 次交接的“润滑剂”,大家互相开着玩笑,没有一点陌生感。
8月14日,韦国清率领的军事顾问团与陈赓一行人在广渊前线指挥部会合。在前线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上,陈赓应邀在会上作了越军下一阶段边界战役作战计划的报告,并提出应该从弱处开刀和保证首战必胜的理念。
当时越军将领的思想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对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路认识不足,一再强调要强攻坚固的高平城。
而陈赓却认为高平地势险要,三面环江,背靠大山,且工事坚固,守敌较多,缺乏攻坚能力的越军想要在这种情况下边攻城,边阻援,只能打成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陈赓用兵善于出奇制胜,他提出不打高平,而是主攻高平与七溪之间的东溪据点,一来可以切断公路,孤立高平。二来可以迫使七溪、谅山的出援,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并且如果七溪守军不出援,就可以在解决东溪后乘胜攻取七溪, 集中全部主力进攻高平,达到完胜的效果。
陈赓这套围点打援,步步为营的战略,让习惯了莽冲莽打的越军将领目瞪口呆,甚至有些人还是 次意识到仗原来可以这么打。
胡志明拍板,同意陈赓的战略,并开玩笑地对他说:“陈将军,你要包下这场战役的胜利啊。”
9月16日,越军进攻东溪,仅用2天时间便全歼守敌,活捉东溪法军指挥官。高平城的法军指挥沙东上校听闻消息,直接率部弃城逃亡七溪,高平城不战而克。
而在高平和七溪两部法军想要会合之际,陈赓又指挥越军在中途设伏,全歼法军余人,生俘法军3名上将和许多中下级军官,边界战役大获全胜。
驻越的法军 长官在得到边界战役的败报和中方顾问团的消息后,无奈惊呼:“上帝啊!陈赓插手指挥了,怪不得越南军队一夜之间变得像个军队了。”
边界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主要战场(北部)的军事主动权已转移到越军手中,也标志着越南抗法战争由战略相持阶段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在帮助越军完成战局逆转后,陈赓也接到了新的任务,前往朝鲜战场担任 副司令员,在另一片战场立下了更为卓越的功勋。
而韦国清在越南工作5年,帮助越军指挥了平原地区的红河中游等战役,并于年春指挥并取得 的奠边府大捷,彻底粉碎了驻越法军总司令纳瓦尔的军事计划,全部解放了越南北半部国土。年,韦国清回国执政广西,为家乡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赓和韦国清在援越抗法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不仅体现出了毛主席的知人善用,更彰显了中国军人在国际战争中的举重若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