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梦想着干出一番大事业,却往往止步于没有想法或是缺乏执行力。但其实许多机会往往隐藏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善于发现、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结果。对于梁南来说,他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最开始自己在手机店内免费贴膜的小举措,最终挤走了附近天桥上10块钱贴膜的手艺人。
那还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梁南在云南曲靖的一家OPPO体验店工作。体验店设在了天桥附近的美特斯邦威大楼一层,离附近天桥有20多米远,看着人来人往,却很少有顾客拐到店内来转一转。为了吸引用户进店选购,梁南提出了在天桥上赚送免费贴膜券,引进人流,从而达成生意的提议。此想法很快得到批准。他和同事们精心地准备了近三年几乎所有市面上流行的手机膜,免费给拿着券而来的顾客贴膜。无论是不是OPPO手机都不要紧,只要进店,顾客都可以享受免费贴膜服务。甚至还可以让手机享受一次消毒、加香服务,当时这在业内称之为给手机做SPA。
但是此项服务进展并不十分顺利,免费贴膜的服务推出没多久,财务部门提出质疑,端茶倒水、免费送膜,铺张浪费,支出增大了很多,到底图的是什么?面对财务部的质疑,梁南并没有打退堂鼓。反之,他和同事们顶住压力继续提供免费贴膜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半年时间里,这家店的手机月销量从40台涨至台以上,并维持了下来,成功击退了质疑声,引起了同行的相应模仿。
中国商业渠道活力创新源头大致有两大来源。其一,学习国外,从宝洁、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苹果那里,学习全球布局、本土化发展,讲究品牌拉力、渠道承接,这种打法主导了国门开放之后的渠道主旋律。其二,从中国本土土壤中从下而上、接地气生长,比如娃哈哈、格力空调。过往十几年商业经历表明,后者逐渐汲取前者精髓,有机结合,超过前者趋势。
眼下进入后疫情时代,危与机转换,新与旧更替,又到了为下一轮商业繁荣寻找灵感、导入活力、重塑形态的关口。这其中,智能手机行业颇具代表性,它一方面体量庞大,比肩房地产与汽车;另一方面,终端电子消费品身份,使其具有遍布城市乡镇的门店,线下线上交错的丰富形态。
把目光投向那些一线城市手机消费群体,他们通过网络下单,收货后自己下载各种APP,鲜有机会享受手机SPA服务。试想一下,有一天,只在核心城市开设专卖店的苹果,向梁南学习,提供免费贴膜,会是什么感觉?
底层服务战
年底,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一下子人躲着人,好在云南疫情不严重,绝大多数手机店歇了几天重新开业。免费贴膜像是火后野草,在其它品牌手机店也扎下根。看着模仿者的跟进,梁南清楚,销量要保持上升势头,需要不断地想出新招。
形势变化很快。他记得六年前刚驻店卖手机时,对顾客“只需要砸礼品就可成交”,现在顾客一看店面装修档次,二看信任的品牌,最好还是熟人服务。梁南和伙伴们上上下下讨论,提炼出一个“有温度”的服务概念,细致到给女士倒一杯水,先询问“热水还是冷水?”
梁南来自四川,脸白净、精致,颇有顾客缘,他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