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5天播放量超6亿,梦华录里面的4个细

来源:堂鼓 时间:2024/9/17

近日由“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所改编的大型古代偶像网剧《梦华录》喜迎收官。

在观众哀嚎剧荒只能看《甄嬛传》的日子里,杀出一条血路,让人欲罢不能,熬夜追剧。

区区一部网剧,凭什么被众多网友封为“古偶天花板”?让我们来看看剧中的几处细节,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01.古风古色的台词

在女主赵盼儿和男主顾千帆重新认识,解除误会成为朋友时,他们有段对话不知道观众们还有没有印象。

赵盼儿笑着对顾千帆伸出右手,说道:“倾盖如故。”

顾千帆犹豫了一下,与赵盼儿碰了一下手回道:“白头如新。”

这句话出自邹汉的《狱中书》,原本的句子是:“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倾盖如故”的意思是初次相识停下车子,却如同认识很久的朋友一般熟悉。

“白头如新”的意思是两个认识很久,相处到老却还是彼此陌生。

剧中二人将此话反过来读,不难看出赵盼儿已经认定了顾千帆这个朋友了,而顾千帆身为皇城司却还是对赵盼儿多多少少有点警惕在心里。

还有最近火遍短视频网站的一句话:“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

是出自《梦华录》中,在女主赵盼儿知晓了自己苦苦等待的未婚夫却让自己当妾,满眼失望说的一句台词。

全句是:“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深情不堪许”。

这句话并不难懂,短短十几字却说尽了女主心中的失望与痛苦。

在这个快餐时代,从前的慢车慢信慢爱情被花言巧语替代,“富贵迷人眼,深情不堪许”这十个字又写进了多少网友的心声。

在此时,女主并没有质问没有哭闹,只是用一句话总结渣男欧阳旭的行为和回应自己的失望,因为“东京”太繁华富贵了,迷了旧人的眼睛,让旧人忘记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在繁华富贵面前,曾经的深情不值一提。

在欧阳旭给早已对他死心的赵盼儿寄书画时,赵盼儿没有多言,毫不犹豫地将画点燃,并自言自语道:“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往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此句出自汉乐府《有所思》,看的时候以为是编剧自创的诗句,因为这句诗跟当时的情况太相符了,一查才知道原来出自于古诗。

不知道是编剧根据这句古诗词而编写的这段剧情,还是这段剧情恰好可以用这段古诗词,当时的情景用这句诗刚刚好,完全不违和。

写明了女主赵盼儿对渣男的态度,烧了画也彻底地忘了他。

剧中男主顾千帆字沉舟,不知是不是暗示了男主总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命运,对应了《登高》里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也是编剧埋下的伏笔。

02.还原宋朝的设定

反观其他古偶剧,大多语言直白,剧中除了官职妾位,基本上对朝代特色并不过多描写说明。

而《梦华录》这部剧女主作为曾身在贱籍后归良的平民,她一路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在宋代士农工商阶级分明,一直存在严重地鄙视链和打压链。

在其他古偶剧中的女主,能轻易从女婢嫁去王侯将相家的时候,《梦华录》女主赵盼儿却一次次差点死在小小的士官手里。

一手琵琶名动天下的宋引章却因为“贱籍”无法脱身,再有钱、琵琶弹得再好依旧难以摆脱“官妓”的名头,依旧被人瞧不起。

一心望儿成龙,为自己赚得凤冠霞帔的孙三娘轻易被父儿抛弃,最后还是官家赐她的凤冠霞帔。

皇后刘婉一直费劲心思隐藏自己曾身在贱籍的往事,甚至差点做出不可挽救的行为。

“富二代”池衙内贯随便玩,开得铺子满京城,却被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官欺负的差点舔人家的脏鞋。

在宋朝,古代女子身份并不高,就如女主名“盼儿”,家里只是盼望有个儿子,而葛招娣的名字也同理,只是希望她能招来一个弟弟。

葛招娣出现的时候一直是男装,一方面男装安全方便些,不会被歹人欺负了去,一方面可能还是家里将她当男儿般养,她也不觉得自己是女子了。

其中有一幕是葛招娣的母亲为了五贯钱将葛招娣“卖”给了富贵人家做妾,只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生活,根本不管女儿的死活。

在后来葛招娣彻底离开原生家庭后,在赵盼儿的帮助下,葛招娣才敢直面自己女子的身份,找回了女装的自信。

在被官堂敷衍不予接状时,围观人群中的一名少年告诉赵盼儿登堂鼓可以接受此类案件。

剧中的一处细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就是告诉赵盼儿此事的少年一脸黝黑,额上有个浅浅的伤疤。

赵盼儿告状的地方是开封,不难猜出这个正义且懂法律的少年可能是年少的包拯包青天。

03.如同春晚般的“花月宴”

整部剧里面最惊艳的场面非“花月宴”莫属,《清明上河图》将北宋的市井繁华绘画得栩栩如生,而剧里面的戏中戏“花月宴”也让整部剧的文化艺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其他的几部古偶剧在戏中戏或者是有舞蹈的场面,一般都是女主转几个圈圈,做几个手势,吊个威亚,几个慢动作,配上观看的群演一声声“跳的好”、“太美了”、“惊为天人”的喝彩结束。

为了节省成本,甚至伴舞和乐手都没几个。

《梦华录》一改之前的古偶剧敷衍观众行为,一场戏中戏“花月宴”入场需交50贯钱,只请12位文人墨客,半个月才开一次,专门派人发送的“花月笺”比结婚人用的请柬还精致。

先说说50贯是什么概念:孙三娘在钱塘杀猪两年才赚到1贯,男主身为“皇城”一个月俸禄贯,最终欧阳旭因私自当了赵盼儿价值6贯钱的砚台导致发配边远,用剧中人所说的话就是“50贯够在东京租半年房子了”。

当时为了家境并不富裕的雅士袁屯田的面子着想,“花月笺”并没有给他送去,而收到“花月笺”的石卓先生也为了不打击他,开着玩笑不给他看。

就是这么一场戏中戏,让石卓赞叹“贯也来”,让网友直呼好像看了场春晚。

据说《梦华录》造型团队在拍摄之前翻阅了大量宋代文献,仔细研究了宋朝的器皿服装、乐器古画,才能让这场视觉盛宴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花月宴”上,赵盼儿将名画《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同表演的侍女一同展现在众人面前,在妆容精致、衣裙还原的舞蹈中,让观众一时分不清是人是画。

氛围组的拍摄也毫不敷衍,在宋朝舞台上如何制造青烟花瓣、灯光变换效果,完全没有使用现代工具。

蛾眉花钿、一点朱唇,纤纤玉指、衣袂纷飞,仙乐飘飘、茶点果子,隔着屏幕都能让观众体会到古代文人雅客的快乐。

让网友直呼:“是把河南卫视的导演请来了吧?”

“这就是古代的春晚吗?”

“他们花了50贯钱我却只花了18诶!”

席间,随着被邀请的文人声声赞叹,赵盼儿也一一介绍了菜名,充满了典故的茶品,文化气息溢出屏幕,令人眼花缭乱的糕点,让观众口水直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尽显眼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文化自信。

04.处处可见的中国传统色

《梦华录》的美编一定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这部剧的服化道颜色的追求达到了几近完美。

剧中没有像以往古装剧那样追求大红大绿,而是清淡而典雅,内敛而大气,在不同的环境运用了不同的配色,将中国美学发挥到极致,充满了中国式高级感。

如果你对颜色、画画或者中国风感兴趣,你或许知道去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这本书记载了大量中国传统色系的名称及由来,里面如诗一般的颜色名,让人体会到古代文学的浪漫。

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三原色叫法,我国传统五色为“赤”“黄”“青”“黑”“白”。

一开始出现在眼前的江南水乡,大量使用了天青、鹅黄、钛白等中国传统淡雅色系。

青色是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是中国对此颜色独有的称呼,青色也分很多种,“沧浪”“影青”“月白”……都是指不同的青色。

如果有人跟你说一样东西又像蓝色又像绿色,你可以告诉他这是“青色”。

剧中顾千帆升职前穿的是“宫殿绿”官服进宫,升职之后穿的是“京红”色官服进宫,绿色官服是为“六品七品”,而红色官服是为“三品四品五品”。

顾三娘再嫁时穿的凤冠霞帔主要配色是“正红”“砖红”“烛影摇红”。

“花月宴”时,仅一个画面就惊艳了众人的“女装”葛招娣,身上服化道最主要的配色是“杏仁黄”“淡绯”“唇脂”。

这部剧细节到位,毫不敷衍观众,男女主也没有太多的“主角”光环,宣扬了我国名画、茶文化、音乐等传统文化特色,将中国美学做到极致,确实不愧为“古偶天花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