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文苑心语吴修康胡家班与古老名曲共板戏

来源:堂鼓 时间:2022/7/14
胡家班与古老名曲共板戏

吴修康

“共板戏”又称“打牌只”,是我地独创特有的一项演奏曲目,流行于灵石河东一带,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该曲目源于灵石县静升村胡氏乐班,据音乐世家胡氏继承人,曾获晋中地区“二股弦”演奏二等奖的胡林明先生(已故)讲述:编创人的名字和具体时间无从考究,只是代代相承,以口传手教传下来的,周边邻县也不曾仿效,有些个别文艺团体偶然演奏一些,但整个系统性的演艺尚属空白,“共板戏”之品牌是我县音乐名曲的唯一拳头经典。图一:史海钩沉文化传媒公司摄制组于排练现场该曲目的创作取材于晋剧唢呐曲牌精华和打击乐的精粹鼓点,选材考究,结构严谨,衔接流畅,以打击乐曲“三股头”、“四股头”、“乱家具”等作为开场铺底,利用大堂鼓的宏伟音响助阵,高昂明亮的大唢呐吹响“开门鼓”或“大拜场”为开场曲目,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接着编排“坐帐”、“点将”、“起兵”打仗、效仿马嘶,“貂蝉学艺”、“水龙吟”、“滚碌碡”有快有慢,“满牌令”、“天地牌”、“曹功令”战鼓“迎亲”,以及行内人士把不常用的曲目编成顺口溜便于运作,即:“前披后披三眼腔,得留只尾声带拜场”,……。其连贯曲目繁多,数不胜数,一环扣着一环均由鼓板的号令来承前启后,调节变换。丰富的曲目在早年间可演奏两三个时辰不打重台。图二:胡家班三代传承人排练共板戏现场传统演艺讲究的是七分“场面”三分戏,场面是指文、武场乐队,其演奏水平的高低在整体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共板戏恰好选用音域明亮、宏伟高昂的大唢呐为主,配有晋剧特色的鼓板、精准马锣、铙钹、水铰、小锣以及小钗、狗娃、碰盅等打击乐,以司鼓的介法、手势、底号来做指挥调动,不时介入大堂鼓、小战鼓的鼓点,深入剧情、刻画情节,以协调委婉的动听声韵来表达曲目中的深奥内涵。正是,吹啦击打融为一体,轻重缓急起伏自如。图三:胡家班传承人胡海卫二股弦演奏现场

图四:胡家班传承人王刚唢呐演奏现场

图五:史海钩沉文化传媒吴修康等工作人员调研胡家班共板戏现场曾经的“共板戏”深入千家万户,各种婚丧嫁娶、生日寿诞、喜庆堂会等,只要有响乐助兴的场合,打排只的演艺必不可少,形成了久打不烦、百听不厌的民间名特品牌。每当举行各种仪式,宾客盈门,人流穿梭,乐队人员排列有序,坐姿端庄,各自操持器乐,以生动悦耳的音乐效果衬托着整体氛围,精神高涨。更有喜好听音乐的,迷恋如痴,一天也不舍离去。逢此场合也是风情民俗的交流场所,又是传承地方文化的大好时机。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禁止演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致使共板戏曲目至今已停演半个世纪,频临断代失传危机。图六:史海钩沉文化传媒吴修康调研现场收录的乐谱为了挽救古老音乐资料,胡林明先生在他生前就抛弃保守陋习,一再呼吁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常言道:“不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带到另一个世界去”。在他病重期间经他口述整理了部分曲牌、曲目,为今后的研讨留下宝贵史料。对此,我们要感谢胡老先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胡氏家族年前由本邑胡姓望族枣岭村迁居静升,何时因何从事音乐职业,无从考究,但在近一、二百年间还能说上个眉目,历经沧桑,苦尽甘来,由一个低贱的乐工发展成音乐艺术世家,实属不易,经过二百余年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为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期待古老名曲“共板戏”的演艺早日再现。

作者简介:吴修康,灵石县马和乡人,静升供销社退休职工。

发现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