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大师,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五岁那年,他得了一场重病,痊愈以后便立志做一名医生。童年的不幸遭遇和记忆,让自卑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他的成长。然而正是这个人,在年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一时间在心理学领域声名大噪。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发起者,也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自卑与超越》的作者。这本书我翻了两遍,初读觉得有点看不懂,只能粗浅地看到整本书的逻辑体系和推导线索。读第二遍时,总算嚼到点味道,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从童年的记忆,到家庭的熏陶和培养,再到学校的教育,最终步入社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会观和心理逻辑体系,在追求优越感的天性前提下,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卑情结,超越个体的局限?阿德勒早在年著作此书时便为我们探究了答案。
01
自卑的形成
阿德勒首先对生活的意义概括抽象为三个基本问题:职业、社会和性,我们每个人终究都要去解决这三个问题,如何维持生存,怎么和其他人建立联系以及相互影响,自己生命的陪伴和繁衍。当我们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困难和不如意,因人而异但大家都难逃其中。具体地说,比如童年的一次遭遇、一次考试的失利、梦想的一次破灭等,都会在心理层面形成积累和暗示,当困难和挫折再一次出现时,记忆会像录像机一样在脑海里播放曾经的画面。这种原封不动的自卑感,会变成我们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他还为此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除了受挫带给个体的自卑感,阿德勒还从人类追求优越感的角度,分析了普遍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是无法到达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的。当然他也承认: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的点。”
(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02
确定有意义的目标——利他
在分析自卑情结的形成时,阿德勒总结出主要的原因是患者采用了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他觉得那是一种挣扎,这种错误之处在于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在每件人类的行为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的文化有所贡献的泉源。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为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这一段讲得十分精彩,我们要从职业、社会和性的三个基本生活问题中得到实在的优越感,必须懂得以合作为基础,要有利他的心态。或许自卑感有时会为合作的意识打退堂鼓,但如果我们所争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辱得失,那就会有更加坚定的勇气和持久的动力。稻盛和夫曾说:“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03
合作的重要
确立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不管大小,都离不开合作和分工配合。于己,没有合作的意识只能止步于很小的一点范围;于众,则更需要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合作的价值从正面来看显而易见,但阿德勒在本书的《犯罪及其预防》章节中,是从反面通过心理学犯罪的案例,论证了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研究和儿童时期对外界和社会的观念形成过程,他发现个体罪犯往往持有一种态度:“天下人都在侮辱我,亏待我。”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严厉刑罚总是不生效,甚至有些青春期罪犯沉迷在想击败警察的欲望里,一心一意地要证明警察对他们无可奈何。
“我们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到的对合作的妨碍。在此,个体心理学为我们在这片黑暗大陆上投下了一片曙光,我们因此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合作的认识和感受是非常重要。这个命题上,犯罪是极端的案例,然而平时的家庭教育里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总是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同样也会妨碍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阿德勒的推理逻辑是:“一旦社会兴趣受到阻碍,剩下来的就只有自私的态度了。当孩子认为和生活搏斗是相当艰难之事,假如他伤害了别人,他也毫不在意。既然这是一场战争,那么使出什么手段都是无可厚非的。”真实的个体心理研究,对每个孩子以及背后的家庭可能情况错综复杂,这个推理逻辑或许不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但潜在的利害可能还是值得为人父母深思一番。
(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04
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这本书的逻辑主线,是从职业、社会和性三个基本生活问题开始,对个体心理学自卑的归纳,分析自卑的形成以及如何克服自卑,避免误入歧途,并且超越平凡走向卓越。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确立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并且以合作利他的态度去实现这个目标。在践行这个理论之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也是第十一章《人及其同伴》里提到的,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这才是对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的动力源泉。
“在家庭的生活和在学校的生活只是为达成更大目标的准备。它们的目标是教育孩子成为好的公民,成为全体人类中平等的一分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积蓄起勇气,不慌不忙地应付其问题,并为它们找出能增进他人幸福的答案。”
“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我的世界,我必须积极进取,不能退缩观望。’他非常清楚,现在只是人类历史中的一段时间,他只是整个人类过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部分。但是,他同时会感到,这个时代正是他能够完成其创造工作,并且对人类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的时代。”
第十一章的最后三节,可谓金句不断,读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和包容,读完这几段前面这本书的晦涩难懂的部分豁然开朗。想起现在网络上的一个热词:躺平,被用来描述放弃挣扎和努力的样子。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老天爷安排的难题,大可不必为了眼前的困难就轻易选择消极的姿态,只是追求目标的方法与时俱进略微调整罢了。
(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欢迎光临》,里面有一位北漂青年张光正,在他准备放弃时总有一种的美好会重新点燃他奋斗的热情,最终发现生活还是挺美好的,只是看自己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去看待。他对生活、爱情、社会重新点燃了兴趣,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即便在北京是一位微不足道的酒店门童,但也值得拥有一份超越自卑与平凡的勇气,这可能是最近这部剧逆流而上的理由吧。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