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突出“长大”
李福忠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那一刻,我长大了。题目中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想法。
小朋友们,长大很多时候是一瞬间的时候。这个过程毫无防备,在某一时刻,你就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之前,还是“未长大”的你。写好这次习作,既要详细写出怎么“长大”那一刻,又需要写“未长大”来衬托,巧用对比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前后变化来突出“长大”。
请看下面这篇习作:
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爸爸和哥哥一起出去玩,要过一座天桥。天桥的桥面是钢化玻璃,而且是透明的。我不敢去上面走,当时产生了一种打“退堂鼓”——回家的冲动。
我小声地对爸爸和哥哥说:“我想回家。”然后掉头就向来时的路跑。哥哥大声喊我:“来都来了,不好好玩玩,那么快回家干什么?”说罢,他追上我,拉住我的手,向天桥走去。我一边用力往后挣,一边哭着说:“我怕,我怕”。他把手松开了,连忙问爸爸怎么办?爸爸说:“你去打个头阵,说不定,他就敢过去了。”说罢,哥哥点头答应了。
哥哥踏上天桥,平视着天桥对面,悠然自得地走着。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对面。
爸爸说的办法真灵验。看到哥哥安然无恙地走了过去,我似乎有了点信心。我战战兢兢走上天桥,我刚蹭出几米远,眼睛的余光看到下面是“万丈深渊”,腿就不由地打颤,“噗通”一声坐在钢化玻璃上,哭了起来。对面的哥哥高声呼喊:“弟弟,加油,你一定能行。”爸爸也在不断地给我加油助威。
我重新站了起来,学着哥哥的样子向前走。腿越来越发软,头上豆大的汗珠滴下来打在玻璃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爸爸和哥哥在两岸一直在不断地给我鼓劲,使我紧张的心情得以平缓了许多。一步,两步……我的步子慢慢的,一步都迈不出半米远。因为桥是笔直的,我索性闭着眼向前走,走了好一会儿,我睁眼一看,离桥头还有几步远。我的步伐猛地快了起来,三步两步就到了终点。
从过桥的那一刻开始,可以说我就在不断地成长;从跨过玻璃桥,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开始,我明白,自己长大了。
这篇习作写的是小作者克服恐惧过玻璃天桥的事。小作者“未长大”与“长大”形成了对比。哥哥带头走过玻璃天桥,激发了小作者的信心。可以说,这是小作者“未长大”与“长大”的“分水岭”。
“未长大”时,小作者看到要上玻璃天桥,害怕得不得了,说“我想回家”,然后“掉头往回跑”,哥哥往回拉他时,他“用力往后挣”,哭着说“我怕,我怕”。遇到害怕的事,小作者第一个想法就是“回家”。为什么要回家呢?因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家还有妈妈。
“长大”时,小作者“有了点信心”,然而走上天桥还是“战战兢兢”,腿“打颤”,刚“蹭”出几米远,就“坐在玻璃上”不敢前行。小作者此时虽然也害怕到了极点,但毕竟迈出了通往彼岸的第一步,这是“长大”必然经历的过程。这时,小作者又在爸爸和哥哥的鼓励下“重新站了起来”,尽管害怕得腿“越来越发软”、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闭着眼向前走”,尽管走得很慢,步伐很小,但最后毕竟战胜了自己,成功到了彼岸。
在这篇习作中看出,“长大”的那一刻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那一刻。小作者把“长大”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又通过“未长大”与“长大”表现的前后对比,突出长大的过程是艰辛的,表现了在那一刻小作者真的“长大”了。(发表于年3月《语文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