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声,道不尽的灵台情,飘不散的地域风!声声入耳,演绎出的是人生的柔肠百转、喜乐哀伤。
小小唢呐,百年非遗,匠心造物,走近它,感受灵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灵台唢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它的特点为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比较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
其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有单吐、双吐、花舌、颤指、滑音等等,还可运用气息和各种技巧来模仿人声、马嘶、鸟鸣……极富表现力。这些技巧只有在独奏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而常年活动于城乡各地的演奏者,多为由三、五人,或十数人(即“全班子)组成的演奏班子。所谓“全班子”,主要包括两支唢呐、一面堂鼓、一面小锣、一付铙钹、一付小擦等,甚至还有笛、板胡、二胡、梆子、碰铃等,俨然是一个小型民族乐队。家境殷实的家庭过事,最讲究请“全班子”来演奏。
灵台唢呐以演奏传统曲牌为主,同时也吸纳了一些民歌小调或比较流行的歌曲,不同场合,演奏不同曲目。用于“白事”的,有《祭灵》、《雁落沙滩》、《王祥卧冰》、《柳生芽》、《永寿庵》等,用于“红事”的,有《绣荷包》《绣金匾》《纺线线》《百鸟朝凤》等,据老艺人讲,我县流行的唢呐曲子有多首。年,灵台唢呐被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灵台县文旅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