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绍兴晚报的报道:
在柯桥区漓渚镇一条不起眼的乡道尽头,坐落着绍兴市康复疗养院,人们称之为麻风病防治院。里面住着20位麻风病治愈养老者,其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有67岁了。这里曾经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麻风村”,如今却成了老人们心中温暖的家。
如今,“村”里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但这里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这里有的吃有的住,政府每个月给我们发生活费,院里也关心我们,还有好多爱心人士会来看我们,最近收到了许多春节礼物。”前段时间,记者来到这里,老人们笑着告诉记者。
他俩是老人们
最信赖的“村长”
春节就在眼前,“麻风村”也热闹起来了。在院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人们快乐地忙活着,年纪小点的帮年纪大的整理房间,腿脚利索的帮坐轮椅的贴春联,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大年三十想吃点什么菜,屋里还有什么要添置的,记得和我说。”说话的是该院的负责人冯腾辉,大家亲切地叫他“冯村长”,他旁边是前任“村长”胡炎朝。
“他俩(冯腾辉和胡炎朝)在这里待得比我时间还长,来了就没离开过。”76岁的老周在院里生活了28年,病早已治愈,但也失去了一条腿。“我们这里按住进来的时间先后排辈分,别看我比他们年纪大,在‘村’里只能算小老弟,两个哥哥真的很照顾我们。”坐在轮椅上的老周笑着和记者聊起“村”里人有多好。
冯腾辉是年到院里工作的,那会麻风病防治院职工连找对象都很困难,姑娘一听麻风病,避之不及。“我父母都是麻风病院的老职工,对麻风病比较了解,知道那些病人很可怜,不但得病有后遗症,还被家人和邻居嫌弃,我很同情那些病人,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所以就来了这里。”老冯说,这一干就是三十几年,从没想过离开。
从老冯口中,记者知晓,这里曾经是一座寺院,年被改建成了麻风病防治院,最多的时候院里住着几百名麻风病患者。患者们在这里治疗、康复,一部分人回归社会,但也有很多畸残严重又无家可归的人留下来养老。
胡炎朝的资历更深,从年就到院里工作了。后来就算退休了,他也依然在院里。每个人是哪一年入院的,入院时是什么情况,他如数家珍。他和这里好多人一起慢慢变老,甚至还为一些老人料理了后事。儿子多次劝他回家享清福,可老胡不舍得离开这些老伙计们。
老周告诉记者,冯胡两人是黄金搭档,也是大家最信赖的人。老冯主外,吃喝住行一手承包,还要顺带当“老娘舅”;老胡主内,成了“村”里的后勤保障员,水管裂了、电线断了,喊一声老胡,他都会及时修复。“他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地照顾我们,怕我们孤单,过年过节都留下陪我们。”老周说。
“可惜‘冯村长’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了,真的舍不得。”说这话时,老周的笑容褪去了。老冯一看马上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说:“我不走,和老胡一样,退休了也会继续留在这里。”
“周爷爷,我们也不走!”突然,隔壁办公室的小颜穿着白大褂跑了进来,手上还拿着镊子,“先让我检查一下你的眼睫毛要不要拔。”听闻小姑娘的话,老周又笑了。
90后小颜是这里的医生,她告诉记者,当年第一次看到那些手脚残缺、口眼歪斜的老人时,差点被吓哭。一开始,接触到残缺硬化找不到静脉的手臂和散发着恶臭的溃疡足时,她也打过退堂鼓。“刚开始真的不习惯,后来看到前辈们以前条件那么艰苦都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我也决定留下来。这些老人行动不便,总要有人照顾的。”小颜说。
坚持了18年的
新年慰问
“太热闹了,越剧、绍剧、莲花落,都是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名家。”坐在房间里,74岁的老杨时不时回想着今年1月4日的那场慰问演出,意犹未尽。原来,每年的这一天,绍兴市心连心艺术团、绍兴市民盟艺术团的“艺术家们”都会来到“村”里,献上一场慰问演出。
这样的慰问演出已经坚持了18年。每年这一天,老人们都会早早起来等着。看完演出,每个人都是笑呵呵的。
18年来,带队的汪嘉宝老师没有一次缺席过。如往年一样,今年他一来到“村”里,就亲切地和老人们握手,嘘寒问暖。演出结束后,他把交接棒交到了市民盟艺术团新任团长姚百青的手上。“只要院里有一个人在,我们就一定每年都来!”两任团长的手握在一起,汪嘉宝郑重地说。
从不“缺席”的还有远在香港的绍兴旅港同乡会监事长、绍兴市荣誉市民周水祥。15年前的元旦,汪嘉宝去香港演出,遇到了周水祥,提起了“麻风村”这群老人的遭遇,周水祥当即决定回家乡去探望他们。
“看到他们后,周先生很难受,决定每年都跟着慰问团一起来看望。”周水祥的表侄许建中告诉记者,因为远在香港路途遥远,周水祥无法亲自安排慰问事宜,便把这事情交给了在绍兴的他,于是他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周先生很挂心的,每次都会提前打电话、发 原来,一开始周水祥是给老人们发红包,却意外得知他们把钱藏在枕头底下不舍得用。后来给他们买新衣服,老人们也舍不得穿。“那就买他们日常能吃能用的,又有营养的,还有平常吃不到的东西。”周水祥和许建中经过几次摸索和商量,终于敲定了慰问品的范围。
今年,许建中挑了18样慰问品,整整装了3车,包含粮油、食品、水果、奶制品、生活用品等等。看着台上精彩的节目,吃着志愿者分发的食物,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遗憾的是,因为疫情防控影响,周水祥不能来“村”里和老哥老姐们团聚,但他发来了一段祝福视频。看完后,有一位老人现场唱起了莲花落,向周水祥表示感谢。“大米、牛奶、油、苹果、橙子、酱鸭、洗衣粉、毛巾……一共18样,我已经吃掉很多了,当时送来后房间里都堆满了!”“周先生心地真好,年年都记得我们,发红包、送年货,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老人们也很感恩。
更多人用爱心
驱散偏见
记者看到,麻风病防治院的治愈养老者住着一人一间的宿舍,宿舍里有独立卫生间、数字电视、电饭煲等。“这里免费住,政府每月给我们发元生活费,院里为我们请了两个护工阿姨。我们也结对互相照顾,每天中午还有一道免费的菜。”老周说,平时只要行动方便,他们还可以去附近的镇上逛一逛。
记者发现,曾经谈“麻”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看到麻风病人也不再区别对待,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近他们,用爱心驱散偏见,消除麻风病患者心中的孤独与恐惧。
汪嘉宝还记得18年前第一次去院里慰问演出时的场景。因为很多人有顾虑,以为和麻风病患者接触就会烂手烂脚,而治愈了的麻风病患者也深怕自己还会传染,见人就往后躲。那次将演员们安排在外间,只有他和王瑾文两个主持人走到了观众中间。唱到动情处,王瑾文和观众们互动了起来,还一把握住了一位老人的手。“看到那一幕,我也很激动,虽然有顾虑,但还是一步上前一起握住。”汪嘉宝说,当时演出结束后,还有人提醒他赶紧洗手。
为了帮助大家消除偏见,更加全面地认识麻风病,汪嘉宝以此真人真事为素材,编排了一个曲艺节目《情暖麻风院》。后来,随着节目到许多地方演出,大家也渐渐明白麻风病治愈者是没有传染性的。等志愿者们再去慰问演出时,也不再有顾虑,大家开始围坐一团,老人们也慢慢放开,站到志愿者中间来合影。
其实,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但绝大多数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发病率很低。医院防治科科长宋慈珍介绍说,一般发现得早,治疗一周后,该病就不具有传染性了。整个治疗过程中,也不需隔离。据悉,绍兴全市有历史麻风病人人,目前有治愈存活者人,现症4人,都在进行社会治疗。
然而,病治好了,不少麻风病治愈老人都落下了残疾等后遗症,他们孑然一身,几十年来就住在“麻风村”里。“他们没有子女,有些连家人都没有,所以我们每个月去看望他们一次,除了送东西,更重要的是陪他们说说话,给他们表演节目,帮他们理发、按摩、剪指甲,让他们减少孤独感。”浙江慈善义工协会兰亭义工服务站的沈大姐是经常出现在“麻风村”里的一名志愿者。从年起,沈女士所在的志愿队每个月去院里给老人过一次集体生日,让老人体验戴生日帽、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的乐趣。
“这辈子就没有过过生日,原来生日蛋糕这么甜,谢谢这些好心人。”采访时,“麻风村”的一位老人对记者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