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了的华西村诞生了一批细皮嫩肉的下一代,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百年华西要靠这批人,靠得住吗?华西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请这批青年每人到艰苦的大西北去劳动,韭菜小麦弄弄清楚,效果显现——
“华三代”落地就富有
昨天,记者再次到江阴华西村采访,当地村民说,现在的华西村不少青年刚毕业,父母就会按照华西村的“传统”给他们配备“三件宝”——工作、别墅和小轿车。
村民说,如果从老书记吴仁宝算起,这批年轻人就是“华三代”。当地村民发现,这样的年轻人略显浮躁,有些人不像父辈一样脚踏实地的工作。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如果是这样,那华西村如何有未来?年轻人是华西村的未来,可是现在被称为‘华三代’的村里年轻人,能够担当起这样的重责吗?”
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
受到电视节目《变形记》的启发,从年开始,华西村组织年轻人到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至今,华西村已选派六批青年外出锻炼,前五批人去了贵州山区,第六批的35位年轻人,则被选派到了青藏高原。
4月9日凌晨4点,第六批年轻人“带着任务去、带着感情去、带着思考去”,启程远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台子乡哇麻村、丹麻镇补家村,开展为期1周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人生旅途中经受一次难忘的“变形”。
4月的青海乍暖还寒,海拔米的互助县龙王山上,白雪依稀可见。经过连续12小时长途跋涉,华西村的青年们到达了互助县。一到村里,他们顾不上休息,和贫苦户一起走进了田间地头、猪圈牛棚、鸡场柴房,了解村里的情况。在贫困户的指导下,他们带上劳动工具,帮助贫困户春耕、喂牛、养鸡、劈柴。他们清早与贫困户一起播种铺膜,中午就在田间吃点馍馍、喝点茶水,晚上回到贫困户家后又帮助做饭、喂猪、养牛,总是争着抢着干农活。他们团结协作、热爱劳动、不畏艰苦的朴素作风,深深感动了村民。
风雨过后便是彩虹
13日,记者采访了“青海之行”的华西青年,他们被分成两组,一组在哇麻村锻炼,一组在补家村锻炼。两村之间,相距30公里,山路崎岖,开车都要1个多小时,更不要说靠两条腿走了。人生地不熟,初来乍到的一位华西青年说,最担心三件事:一是有高原反应,二是不会干农活,三是与当地农牧民怎么相处。
刚到青海,这里的气候就给了这群年轻人一个“下马威”——高原反应说来就来。头痛、胸闷、气喘、呕吐,侵袭了部分年轻人,更有甚者,由于高原反应太过严重医院挂水。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华西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吃苦,就是为了锻炼,就是为了体验老一辈的不容易,如果连这点苦都受不了,还来干什么?”一位青年说得铿锵有力。
记者采访中听到的一句话是想想当年铁姑娘,誓叫华西换新颜。当年“铁姑娘”们为了改造山河,感冒发烧不算病,腰酸肩痛不脱劲,烂手烂脚不缺勤,不达目标不收兵,形成了响当当的“铁姑娘”精神。记者之前多次采访“铁姑娘”代表赵毛妹,如今七旬的她每次参加媒体座谈,一开口就是顺口溜,记忆力超强。
一位参加“变形”的青年说,如今我们年轻人个个身强力壮,难道这一点点高原反应,能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华西青年在心里面不断地用老一辈的精神鼓励着自己。区区高原反应,原来只要稍微休息一下,人就恢复了。医院治疗的青年也在第二天就回到了主战场。
让“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说起开车、上网,进行各类体育锻炼,现在的年轻人都已经玩得很溜了。那么做农活呢?这些以前肩不能挑、手不能扛的年轻人,能胜任吗?
农村来的孩子,多少都有点农民的“血性”。在当地农牧民手把手的指导下,华西村青年干得有模有样,从挖地到耕地,从铺地膜到播种子,从背草干到养牲畜,从挑水做饭到背农家肥,从扛送木头到植树造林等,每个人都没闲着。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几位女青年尽显“巾帼风采”,有的刚入住村民家,看到老乡要下地耕作,便不顾旅途劳累跟着老乡往田里跑。凡事都有第一次,有的女青年从没乘过手扶拖拉机,但也壮着胆子爬了上去,一路颠簸着到田里去劳动。
每一次劳作,就是一次付出,每一次尝试,就是一次考验。有人用铁锹挖地,手上磨出了大水泡;有人挑水时,溅了一身的水,来了个“透心凉”;有人弯腰播种后,半天都直不起腰。即便如此,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在劳动中,他们感受到了华西村当年的艰苦,什么叫感同身受?这就叫感同身受。“年轻人现在不苦,以后会更苦,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年轻人不要害怕摔跤,晚摔跤不如早摔跤,年轻时多经历一些磨难,多感受一些老一辈尝过的艰辛,有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是吴协恩常对年轻人讲的。年轻人记住了、践行了,也感悟了、成长了。
当初担心不会与老乡相处,一周下来,大家早已打成了一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华西青年人谈起老乡对他们的照顾和关爱,不禁潸然泪下。短短几天,华西村青年们与贫困户坐在炕头促膝长谈,分析致贫原因,研究特色产业,理清发展思路,为贫困户开阔视野;他们统一时间集中力量,以“共植一棵树、同走小康路”为主题,义务植树近棵;他们与村干部座谈交流,听取村民对华西村青年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他们前往贫困村小学捐钱捐物,送作业本、铅笔等学习工具,与孩子们互动交心、合影留念;他们为39户贫困户每户送去0元慰问金,鼓励贫困群众战胜困难、脱贫致富。
作为参加锻炼的年轻人,通过这次入住当地农家开展“面对面”的结对帮扶活动,“零距离”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锻炼是一时的,经历是一生的,让自己的“脑袋”比“口袋”更富有,共同建设“百年华西”。
(晚报记者宋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