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艳飞,今年25岁,老家在水城县果布戛乡高石坎村,新家安在了水城县以朵街道住武社区,现在我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担任着社区的妇联主席。 去年5月,我们一大家子九口人从老家搬到城里,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社区有路灯,有文体设施,房子也是装修好的,我们搬点家具就进去入住了。 原来我在六盘水市里边务工,干过房地产销售,也做过文员,“跳槽”是常事,心里边总感觉是“漂”着的。搬过来后,看到社区招聘工作人员,就想去试试。 去年6月,在搬家后的第二个月,我顺利通过社区招聘,成为了社区的工作人员,这下,我不止有了“新家”,还有了“新业”,每个月固定工资元,心里是真欢喜。
但是,新的工作,也有许多新挑战,对电脑不熟悉、对政策不理解,刚开始,一直摸不到工作的“诀窍”,邻居们来办手续,我甚至连该盖哪个章都不清楚。 初来乍到,工作上难以“入门”,社区居民也不理解。有时办理手续排队时间长了,他们也会抱怨,“你这个小姑娘,到底会不会办?不会办,换个人来给我办。” 工作节奏快,家人最初也会有不理解的情况,种种原因,让我也打过“退堂鼓”,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个工作,真没有以前看起来轻松,我是不是真的干不来。” 好在社区同事的一次次鼓励和帮助,又让我重新燃起了心里的希望。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光军和我聊天谈心,我的“师傅”朱贵梅手把手教学,一点一滴,让我又坚持走了下来。
“干基层工作,要多一点奉献精神。”“干好工作,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懂就要问。”……现在想来,当时领导同事们的关心话语依然记忆尤新,并在工作中理解得越来越透彻。 到社区工作三个月的时间,我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逐步成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半个熟手,基本能应付自己手头这块工作,现在,我负责民政口相关工作,要办理十来项具体业务。 每天对着电脑,时间长了,我也落下了腰疼、眼睛酸涩这样的小毛病,但工作上的事情还是得继续埋头苦干,我现在一般早上九点上班,中午、晚上加班是常态。 每天,我从坐到工位上开始,面前办理业务的居民就是一个接一个,延误吃午饭是常事,有时候饭还没扒上两口,又得放下筷子接待来办业务的居民,一天可能得办几十个。
我们下班时间不固定,有时候居民十一二点打个电话过来要办业务,我们也得给他们办理。所幸,我们的工作正被越来越多居民所理解。“妹妹,不急哈,我可以等会。”“小赵,还差什么手续,我这就去补了。”……居民们的话,听起来感觉心里暖暖的。 一晃,马上我来社区工作就满一年了,这一年里工作人员变动不少,一年前,我是新人,现在在社区也算是个“老资格”。现在新人来,当他们碰到难处,我也会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们听。 工作上随叫随到,不可避免的,对自己小家的照顾就疏忽了些。每天早出晚归,午饭也很少回家吃,两岁的儿子只能交给公婆带,有的时候,我下班回家,他都睡着了,所以常会感觉他是“近在眼前”的“留守儿童”。 如今,工作的忙碌还在继续,没什么别的想法,也不想再出去务工,只想踏踏实实做好手头上每一件事情,多去学点知识,既顾好自己的“小家”,又服务好“大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谌晗
编辑魏容
编审陈诗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