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傩鬼头还愿。大石江村蒋姓一族至今保留着“傩鬼头还愿”的习俗。据老人们说:梅潭老祖宗原来所立的庙内主位神坛上供奉的庙王就是灵宝天尊(灵王菩萨),这尊菩萨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傩鬼头还愿”的习俗也是从梅潭老祖宗那里就传下来了。当时的老祖宗希望通过举行“傩鬼头还愿”这种祭礼仪式,为蒋氏后裔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大石江村蒋姓一族承袭先祖的做法尊灵宝天尊为庙王,供奉于归崇庙神坛主位,并于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族人用八抬大轿抬着这尊菩萨到村里走街入巷,迎接到村里的八房宗祠举行“傩鬼头还愿”的祭礼活动。
如图:大石江村举行傩鬼头还愿仪式。
“傩鬼头还愿”祭礼是大石江本地民间的俗称,通常称为傩戏,也有称之为“傩愿神戏”。它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巫傩歌舞戏剧。它以攘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通过师公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备程序,请天界八方神灵下凡为人间解脱苦难,驱赶邪魔,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全州文化部门对大石江“傩鬼头还愿”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并以“师公舞”的名义向上级文化申报,现已批准为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图:村族在宗祠祭祀祖先。
“傩鬼头还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最早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的先民崇拜鬼神,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祀。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鬼头还愿”就源于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全州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这种酬神祭鬼活动由师公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得到大发展。至元明之际,“傩鬼头还愿”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师公扮演,是师公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傩鬼头还愿”在万乡大西江一带达到鼎盛时期。据“傩鬼头还愿”师公班主蒋昌培讲:他的开教祖师是王法通,他爷爷蒋世元师从大西江邓家村的伍法溶师公,他家从他爷爷蒋世元、父亲蒋咸煦到他自己,已是祖孙三代从事师公职业。他现在是“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傩鬼头还愿”很有艺术特色。它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傩鬼头还愿”用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如图:村八房宗祠内举行的傩鬼头还愿活动热闹非凡。
“傩鬼头还愿”的祭礼仪式庞杂而神秘。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它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乡民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下傩愿。一旦到了“傩鬼头还愿”的时候,还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傩鬼头还愿”的师公戏班是边做法事,边演戏。“傩鬼头还愿”戏一般在村里的祠堂或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傩鬼头的演员也兼法事主持,他们既能唱、又能舞,还会“判卦”、“绘符”、“念咒”等法事技能。“傩鬼头还愿”戏班多以“坛门”组合,艺人一般以作法事开始,以唱《盘洞》戏为结束。大西江一带的“傩鬼头还愿”演出,要经过发功曹、扎寨、请神、安位、出土地、点兵起界、姜女团圆、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有关剧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与演出形同一体。
在“傩鬼头还愿”戏演出中,还穿插着不少巫术表演。演员多是师公出身,剧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诀”,以及柳巾、师刀、师棍等特种道具的运用等。
如图:全州大西江的鬼仔戏。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六位护驾指挥护卫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至桂林就藩,后来六位参将奉命戍守大西江青瑶洞。鬼仔戏自此而传入当地,至今已历多年。现已列入全州县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是蒋咸烈和李武槐。
“傩鬼头还愿”戏的演出剧目不多,内容也较为简单,大都与宗教和驱疫纳福有关。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请神的需要出发,如《扮先锋》,是请先锋神女来投信的;《扮开山》是请开山神逢山开路的;《扮监牲》是请监牲郎君监督祭礼时宰杀牲口的;《开洞》是请金角将军打开桃源三洞,请出傩面具等。二是从娱神娱人的需要出发,也扮演一些与请神法事无关的剧目。
“傩鬼头还愿”的剧目可分三类:一类是正本戏,多属师公作法事必须唱的,如《搬开山》、《仙姑送子》,《发功曹》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浓,情节简单,戴面具演出,多唱巫腔。二是傩堂小戏,在傩坛和高台均能演出。如《造云楼》等。这类剧目宗教色彩淡一些,世俗及娱乐成分较重,常在法事程序中的“唱戏”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变化。三是一些称为“外台戏”的娱乐戏。这类剧目戏曲化程度较高。剧目一般唱多白少,但也有一些白口戏。演出时以地方方言为主,生动朴实。
师公班主蒋昌培师傅特别说到了大西江境内“傩鬼头还愿”的祭礼仪式。当地的乡民们对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保佑平安、助国救民的“落鬼头还愿”祭礼非常信奉。其中传承得最好,仪式最隆重的是大石江村。大石江村每一年要举行一次小型的“落鬼头还愿”祭礼活动。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落鬼头还愿”祭礼活动。“落鬼头还愿”的祭礼时间定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祭礼要进行三天三夜。
如图:《南阳关》一戏中,隋朝第一科的武状元伍云召之妻贾氏。她十分贤惠,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大石江村的“落鬼头还愿”祭礼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一般的祭礼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而大石江村的祭礼是村里的蒋姓族人先从归崇庙迎请庙王到村族的八房宗祠,“开坛”、“开洞”、“闭坛”这三个阶段的祭礼是在八房宗祠进行的,这样就多了一个“迎请庙王”的程序。大石江村的神庙叫归崇庙,该村曾三迁其庙,大石江村的始迁祖潜江公初居城门口,次迁老屋场,最先建的是清塘庙,定居大石江之后迁庙于沙田庙,据说当时庙堂内时常有野鸟哀鸣,族人认为惊扰神灵,于是将庙再迁到村头与伍家交界的地方,族人认为这是神灵安妥之地,故取名“归崇庙”。相传,在搬迁神庙时,一风水先生曾劝说,别将神庙建于村后,不然会座着风水,村里就难出大人才。但先贤们认为出不出大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有这灵宝天尊护着村族能够人丁兴旺,地方安宁。这就是大石江村先贤宁要村族平安也不要官的“纱帽顶子(按:指官帽)你不要,村后修个归崇庙”的风水故事传说。归崇庙内供奉的主神是灵王。据说这个灵王就是上清灵宝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又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即灵宝大法师,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居“三清“的第二位。据《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载:“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其意是说:他威信高,能够召集所有的神鬼来开会,所有的神鬼都受他约束,都得听他的。灵宝天尊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由太元圣母体内降生以后,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房中。日夜吸纳玉晨精气、庆云紫烟,凝神集气,幻化成型,然后转世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胎于洪氏,育形为人的肉体。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方才将他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峰下。到年长之后,开始参悟道真,一心追求至道。他坐在七宝笃林下,苦思百日,而后遇到元始天尊降临,授予他灵宝大乘之法妙经十部,灵宝天尊遂修成得道。
如图:《尉迟恭降唐瓦岗寨》一戏中的尉迟恭,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灵宝天尊的妙经中有《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和《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凡间的百姓特别信奉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的这二部经,并常受持念诵。
受持念诵《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可解灾厄,能够保平安。其经文是“尔时,天尊在禅黎国土,与大道真仙,万万大千神。诸天尊及诸天龙鬼神尽来集会,受吾约束。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灾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罗地网之厄、命穷算尽之厄、疾病缠绵之厄、落水波涛之厄、虎狼阮蛇之厄、水火盗贼、刀兵生产之厄、山林树木社稷之厄、土石桥梁之厄、毒药咒诅之厄。惟愿今对玉皇天尊、大道真圣忏悔,解禳、度脱身中灾厄。一一解散,勿为留难。敕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经力恩力,卫护弟子。受持念诵此经以后,解禳阳九百六之灾,三衰八难、九横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众等,闻说此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念诵《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不息,能够拔众生脱离迷途,超出三界,解脱生死,免受轮回之苦,能消一切罪,可致“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其经文是“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详感机。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别体,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在大洞经。归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行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人开光门(。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尊颜,而作颂曰:天尊说经教,接引於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由于灵宝天尊潜力无边,能够禳灾度厄和救苦拔罪,因此大石江村蒋姓一族承袭先祖的做法尊灵宝天尊为庙王,供奉于庙中神坛主位,并每年敬以“傩鬼头还愿”的祭礼。
大石江村举行“傩鬼头还愿”小型祭礼活动的内容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这三天时间里,村民们自发地带着纸、香、公鸡等祭品到归崇庙祭祀庙王诸菩萨,祭祀完毕进行午宴祀事。
大型祭礼活动则是从正月初十这一天的早晨开始,村里的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前往归崇庙请庙王诸神。请神队伍由村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前面引领,并由年轻人抬上八抬大轿,请上师公和吹鼓手,一路唢呐吹奏,敲着锣鼓,鞭炮喧天,大家兴高采烈地去村外的归崇庙迎请庙王诸神。
迎请队伍进入归崇庙内后,先由穿着玄衣朱裳的师公蒋昌培跳神做法事,进行降像、傩四季功曹、傩香花玉女、傩献香童子、降庙王及夫人、傩茶酒二师、傩土地诸神。降像傩神之后,再由师公跳神做完法事,然后用八抬大轿抬着庙王,捧着诸神庄重地出庙,又一路唢呐吹奏,敲打锣鼓,鞭炮喧天。迎神的路上,队伍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都会点燃鞭炮敬之以礼。当天上午,迎神队伍热热闹闹地将庙王和诸神接进大石江村的总祠八房宗祠。
当天下午二点钟举行开坛仪式。首先是大堂请圣,由师公班主演唱开坛歌舞,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崇敬,把要请的神灵统统请来,希求得到神的保护。大堂请圣要遍请三清、玉皇、五岳、老君、宝山、家仙、土地、庙王、社王等。接着进行收枷祭叩、迎宾下马、劝酒、助宗师兵、开旗接驾、傩鬼头等仪式。完成以上仪式,时间已近深夜,然后就是安息九九,停兵驻扎。
正月十一早晨,便进行早朝。活动内容有净坛解晦、开旗接驾、求签谢罪、傩开山先锋、灵王下马(即傩庙王及夫人)、傩岳山土地,活动仪式至此已近中午,然后是进行午宴祀事。
下午举行的活动内容有三朝合会、大堂庆贺、助本王兵、傩扒船鬼头、造楼,然后进行晚宴祀事。晚上开展的活动仪式的有打梅山、行三消(有云消、山消、水消,也就是唱调演戏,进行还愿。)活动延续至深夜,然后就是安息九九,停兵驻扎。
正月十二早晨,再进行早朝。活动内容有净坛解晦、开旗接驾、二朝庆贺、助点梅山兵,仪式至此又近中午,然后是进行午宴祀事。
下午进行三朝庆贺、助本王兵、表愿,然后进行晚宴祀事。晚上开展的活动有捉拿酸酒酿酝(即捉拿在人间作恶的恶魔鬼怪这些坏人)、点兵起界(即打扫屋子,各主家请师公“跳神”,并到各家各户扫邪气),做完以上法事,已是三更半夜,参加活动的全村男女老少大家在吃完半夜饭之后,便进行阳表和阴表,请师公施法祈保一年中无灾无难,平安无事;壮年夫妇无子,要请师公“冲傩”,许愿还愿,以求生子;生了病要请师公扎“茅人”“冲消灾傩”,以求病愈;家里逢凶事,要请师公“开红山”,化凶为吉;老人生日要请师“冲寿傩”,祈求高寿;“干贵”小孩的人家(及小孩少、多病),在孩子12岁前,要请师公“打十二太保”、“跳家关”、“保光煞”,以保小孩过关,不遭灾生病,易长成人。阴表就是还阴债(还阴愿)。做完以上活动,接下来就是闭坛,也就是举行送圣(神)活动,由师公演唱歌舞,送神归位,即送走傩鬼头时请来的三清、玉皇、五岳、老君、宝山、家仙、土地、庙王、社王等。送完诸圣,灵宝天尊便押着疫鬼上船,表示送走瘟疫,得到了平安。最后师公戏班送灵宝天尊归鸿门圣位,即送庙王灵宝天尊回到归崇庙进行安位。做完以上法事,天已开亮,这时“傩鬼头还愿”的仪式便圆满结束。
(2)古老而神秘的立尸祭文化
广西桂北全州县大西江境内古称青瑶峒。当地的大石江村至今仍传承着先秦时期的“立尸祭”礼俗,俗称“傩鬼头祭祖先”。据全州“立尸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西江镇大石江村的蒋昌培师傅介绍:这种立尸祭礼俗是以活人扮演先祖或死者神灵并代其接受祭祀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式,是慎终追远、追养继孝的俗世宗教,它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祖先灵魂的信仰和崇拜,既古老而又神秘。目前,这种至纯至孝、崇拜祖先的立尸祭礼俗不仅在当地得到复兴,还走出了广西,远播到湘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深受民间百姓喜爱。
①立尸祭源于古代的尸祭
据《礼记·礼器》记载,夏代就有立尸而祭,“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坐尸”,以上文献说明夏商周时期“尸祭”就已存在,但这里的“尸”,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尸体”之“尸”。尸,甲骨文作,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要用“尸”。“尸”指的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根据《仪礼》记载,虞祭及其之后的卒哭礼、将死者灵魂转移到祖庙的袝祭礼、人死一周年的小祥祭、人死两周年的大祥祭、与大祥间隔一月之丧服期满的禫祭都要由“尸”来代替死者接受祭祀。在其他的按四时节令为先人举行的常祭中以及以祖先配祭天地神灵时,都要立尸祭祀。《魏书高允传》记载:“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飨之礼。”朱熹亦云:“古人祭祀无不用尸,非惟祭祀家先用尸,祭外神亦用尸。”可见,让活人代替被祭祀的祖先、神明享用拜祭和供奉的这种立尸而祭的礼俗在先秦时期已成为丧祭常规。
“尸”是指“神象”,也就是灵魂的象征物。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亲人的精气与神明永存于天地之间,有着佑善惩恶的能力;子女对亲人的思念也不会因阴阳两界相隔而阻断。亲人去世后因其躯体虽然已经土葬而不可再见,但其灵魂并没有死,其魂气只是涣散飘浮而无所依托,如何给尽快去世的亲人安魂。郑玄在安魂之祭的《士虞礼》注中曾这样描述说:“虞,安也。骨肉归于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离。”可知虞祭是安定死者精气,以免其彷徨飘泊的祭祀。虞祭的时间就在葬日当天的中午,因为孝子一天也不忍心离开亲人的魂神,可见古人思念离世亲人的心理极为迫切。《仪礼集编》有朱子曰:“古人于祭祀必立之尸,因祖考遗体以凝聚祖考之气,气与质合则散者庶乎复聚,此教之至也。”宋代理学家程灏说:“古人祭祀用尸,极有深意,不可不深思。盖人之魂气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尸则不飨,无主则不依。故《易》于《涣》、《萃》,皆言‘王假有庙’,即涣散之时事也。魂气必求其类而依之。人与人既为类,骨肉又为一家之类。”朱子和程灏在上述都讲到了尸祭的重要,并认为是一个类似心理治疗的过程。献祭者,当他的亲人死去时,他的情感也如同程灏讲的魂气一样,无所依托。我们常可以看见有亲人去世的人神情恍惚,茶饭无味,不知身在何处,也就是所谓的分离状态。为什么会有此分离状态呢?是因为负责统合的自我功能失去作用了,个体的精神活动呈现为散在的、各自为政为情形。要让这些散在的状态重新聚合起来,必须有一个对象让他的情感去依托,专注其上,由此回到统合的状态。所以郑玄对《仪礼·士虞礼》所载“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从尸”这样注说:“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可见,立尸以祭,目的在于树立一个能让“慎终”之心有所寄托的“具体形象”即“尸”,借以寄托敬诚追养之心。而“尸”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更在于使整个宗族的“追远”之心有所系,《礼记·坊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通典·礼八·立尸义》云:“尸,神象也。祭所以有尸者,鬼神无形,因尸以节醉饱,孝子之心也。”可见,立尸而祭在于祭祀需要“尸”这个具体的对象,以实现生者与死者顺利沟通的愿望,这比对着牌位或想象的对象祭祀更能凝集祭祀者的情感,更好地表达献祭者的诚敬孝心。
立尸祭这种礼俗除了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及“万物有灵”的民间风俗有所关联外,还与周代构建社会的封建秩序有关。在周代用“尸”来作为接受祭祀的对象,这是出于当时的礼仪设计考量。周代统治者制定礼仪的根本考量是以孝为基础,通过祖先崇拜的仪式来践行,这是建构周代社会秩序的起点和根本。正如《礼记》所言:祭祖的意义在于“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亲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祭统》言:“庙中者,竟(境)内之象也”,宗庙祭祀的场面实景实际是广阔社会生活的缩影。《国语.楚语》亦云:“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因而,“祭者,教之本也”。周朝统治者已将立尸祭这种祭祀祖祢‘事死者如事生’的礼义规范当作整饬社会秩序,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根本,这种礼俗深深地影响着其后中国文化的走向。
古代立尸制礼俗复杂而又神秘。据《礼仪》中的《士虞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等相关史料记载,古代“尸祭”的程序有筮日筮尸、宿戒尸、检查祭品祭器、阴厌、迎尸、妥尸、尸九饭、酳尸、旅酬、馂礼、阳厌等礼仪。立尸祭礼仪作为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手段和工具在夏商周三代相当盛行,但自秦汉以后立尸祭礼仪则从社会上层彻底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像事”,倒是民间尚有立尸祭礼仪继续传播,时至今日仍有孑遗。
②立尸制在广西桂北全州一带的传承
广西桂北全州县大西江青瑶峒民间的立尸祭礼俗是以“傩鬼头祭祖先”仪节形式出现的,它与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当地的师公头戴“鬼头”,以此代“尸”扮演接受祭祀的祖先,接受后人供奉拜祭。其在神人沟通的形式上与先秦时期的立尸祭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他们在神人沟通的逻辑上是一样的。在祭祀中他们都将“尸”当作是先人灵魂的形象化身,都要借助于“尸”这个具体的对象,让祖先崇拜信仰仪式的意义通过身体的真正互动,跟祖先、神、鬼达成沟通,通过供奉、拜祭以表达敬意,正如《礼记·郊特牲》所云:“尸,神象也。”全州的“傩鬼头”立尸祭祀活动的尸与巫互为关联。当地的巫师(今广西民间称师公)承继了立尸祭祀依尸降神的特点,而拥有了神灵凭附的本领。对于尸与巫二者之间的关系,宋代俞琰在《书斋夜话》谈到:“今之巫者言神附其体,盖犹古之尸。”先秦立尸“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除了私人的“尸”由孙担任之外,尚有公“尸”。如《毛传孔疏》引《白虎通》云:“王者祭宗庙,以卿为尸”,“与私人的‘尸’必取于同姓嫡孙不同,公‘尸’要用卿或异姓的人,或有以巫师充当。因为古代有许多客卿都是知礼明祭之人,换句话说,就是操纵这种行业的专门人才———巫师。”看来,巫师与古之“尸”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神灵附体是其共同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考证了巫尸同体的问题:“《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凭)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考证了巫与尸的关系:“先祖是皇,神保是飨”,“神保”者,降神之巫也。《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洪兴祖注:“说者曰‘灵保、神巫也’”。钱先生得出巫之“‘神保、神、尸一指而三名,一身而二任”,也就是民间所讲的又做巫师又做神鬼(亦称又做师公又做鬼)。
先秦时期的立尸祭出现在社会的上层,而全州大西江青瑶峒民间的立尸祭是出现在社会的下层即民间,在信仰仪式中所体现的是民众对祖先的灵魂崇拜及民众对信仰本身的理解,受到当地的具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全州民间盛行“安家堂祭祖先”活动,当地的师公在“安家堂”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傩鬼头”,师公头戴“鬼头”面具象征祖先接受祭拜,享用供奉,形象地建构出信仰仪式具体的沟通。这种借用“鬼头”面具表达的仪式又与全州大西江的傩文化联系在一起,当地的傩文化活动包括傩仪、傩舞和傩戏三种,傩仪程序相对简单,由请神、侑神(娱神)、送神三部分组成。傩仪在发展过程中,除不断吸纳或依附宗教、民俗、巫术和多种原始崇拜等文化因子外,还与古代的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相结合,孕育出了仪式舞蹈——傩舞和仪式戏剧——傩戏。
师公在举行立尸祭仪式中常常要使用到“鬼头”。所谓“鬼头”就是面具,“鬼头”是当地梅山道师公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俗称为“相”。因多是用木制雕刻彩绘而成,又称“鬼脸壳”“鬼头壳壳”等。“鬼头”按神灵人物的品格职能,可分为三大类:文神面具(如三元、三界公、土地公、社王、金轮、银轮、灵娘、白马三娘等)、武神面具(如莫一大王、雷王、四帅、甘王、镇武等)、丑面具(如功曹、差鬼及各种精怪等)。
如图:大西江村村民恭请庙王在村内街巷驱疫降福、禳灾降祥。
全州傩鬼头立尸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是大西江镇大石江的蒋昌培师傅。他说:目前大西江镇内有不少师公班,一个师公班由六七人组成,以一个师公头为主,仪式活动一般也是全体出动,然后依次表演,师公头主持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全州师公主持的酬神还愿、祈福禳灾的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跳还愿仍流传在全州县大西江的各个村庄。当村里人家遇灾难或非正常死亡事件,需请师公在家堂前搭神台还愿以求消灾化难。师公为取悦于人,以简单的民间传说故事人物和情节,掺杂一些教派中传承的手诀及步法,编排成一套独有的表演套路,逐步形成一种民俗性的集吹打、说唱、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以师公为主,借各种鬼神或人物身份、或男扮女装、或戴“鬼头”面具作舞。“鬼头”面具有“开山”、“庙王”、“先锋”、“旦角”、“丑角”等72面,均施以油漆彩绘。师公自称其舞蹈的基本步法为“九坎脚”大致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跳一踮所构成的八卦方位图。作舞时,师公要在“法事”中用十指掐各种“诀子”。据说“祖师”共传授有50多个“诀子”。师公舞的伴奏为吹打乐,以唢呐为主奏旋律乐器、配以小堂鼓、小锣、小钹和凸锣,个别时候加上牛角号,牛角号有铜制或纯牛角制两种,吹起可声传数里。师公舞的吹打乐曲介于古代寺院宗教乐曲与迎宾礼仪乐曲之间,大致分为四类:祈福类、祭祀类、禳鬼类、丧葬卜占类。
全州大西江的师公们被认为是“祭司、巫师、萨满三者兼而有之的宗教职能者。”他们承担的主要业务包括:超度亡灵、安设家堂祭祀祖先、收惊、看风水等。大西江境内盛行儒释道文化,昔日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庙”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佛殿、庵堂、寺庙达六、七十座之多,师公们的这套特殊的知识体系因当地具体的文化环境而与当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了融合。而近十几年来,富裕起来的全州乡民开始恢复源于古代祖先崇拜的传统的祭祀文化,昔日各村及各家各户被毁的祠堂和家堂逐步得到修缮,让立尸祭的礼俗得到复兴。因为在农村这套祭祀祖先的礼俗,对于农村现代的生活还是非常有价值,很多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无疑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对立尸祭礼俗的认知有了正面的影响。立尸祭礼俗的仪式中很多内容都是在宣传孝道,如全州农村的“安家堂祭祖先”仪式对家族会产生一种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而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信仰又能给民众生活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如图:大西江村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寓意要后人尊儒重教,知书达礼。
在全州农村中几乎每个村子都立有众多的家堂,村中的总祠堂立有总家堂,各支各房立有子家堂,各家各户又立有孙家堂,总家堂中供奉着村族的先祖,子家堂中供奉着各支各房的祖先,孙家堂中供奉着各家各户的祖先。村中的这些众多的家堂是村族和家人的重要祭祀空间。村族活动和家人活动或客人到主人家时,在第一时间就要在家堂前祭拜,以示诚敬。全州农村的家堂安置在堂屋正中,它是一个大型的上下两层的神龛。上层供奉着祖先、神灵,下层供奉着土地公和龙神。据蒋昌培师傅说:土地公是管六畜的,供奉它可旺六畜;龙神是管太平的,供奉它可保地方平安。一般而言在家堂上供奉的除了自家先祖历代位、本家师主阴曹法官,大西江的家堂上还供奉着南海救苦救难观音大士、东厨司命府君、赵公元帅财神老爷、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有的家堂供的更多,三官、文昌等诸路神仙都囊括其中。
农村的家堂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神龛,“安家堂祭祖先”是极其诚敬严肃的事,家堂的设置、迁移必须要有师公参与,举行立尸祭祀仪式,请祖先出来就位。“安家堂祭祖先”的仪式复杂而神秘,村族的总家堂和各支各房的家堂的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各家各户的家堂的祭祀仪式一般要进行一天一夜。仪式包括:请祖先、请圣、起鼓立寨、下马、劝酒、迁坛、庆贺、助宗祖兵、傩鬼头、出宝山兵、送圣、安香火(将三代祖先安置在神龛香火台上层,将土地公和龙神安放在神龛香火台下层),根据师公的修为时间有所增减。师公们到达后,首先布置坛场,悬挂神仙,摆放神位。然后现场制作相关物品,折纸钱、钱箱、金银锭、制作“花坛”、书写联语。在“傩鬼头祭祖先”仪式中,师公拿出了九个面具,当地称之为“鬼头”,这些面具在仪式中分别代表三对祖先夫妇,即亡故的祖先夫妇一次往上推三代。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代表诸神。还有一个应邀参加的土地公。
如图:大西江村的神道
从祭祀仪式来看,实际上全州的安家堂立尸祭祀祖先的礼俗是一种典型的形象模拟巫术。在上述仪式完成后,祖先神仙都就位,兵马也已经备好以后,就要请祖先和神仙、土地来享受祭祀了。到此时才算是立尸祭正祭仪式的开始,仪式中,当地的师公代“尸”——头戴“鬼头”面具被当作是先人灵魂的形象化身,正如《礼记·郊特牲》所云:“尸,神象也”。当地民众尚古,认为人由魂和魄组成,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郊特牲》),灵魂并没有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相反还能够保佑后代的福祉平安。所以他们把死去的先人等同于神灵,而师公头戴“鬼头”面具代“尸”则是祖先神灵凭附的对象,在祭祀中,头戴“鬼头”面具的“尸”(师公)暂时性地扮演了先人的角色,生人则把对亡灵的希望和感情倾注在“尸”的身上。仪式中,“尸”(头戴“鬼头”的师公),每次换上相应的服装,分别代表这些受享的祖先和神灵。祖先、神和土地降临与否通过打卦得知。一个师公穿普通的师公服装,担任主持,引领整个仪式。另外一两个师公代“尸”分别穿着表示不同身份的祖先或神的服装,带上“鬼头”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祭仪中,“尸”是祭祀的中心人物,主持祭祀的执事(师公)和祭祀的主人都围绕“尸”而行动。装扮离世祖先的“尸”正是虚拟的祖先,仪式在虚拟情境下进行。在主持的引导下,“尸”要像祖先活着时一样接受孝子们的孝顺行为;孝子们也要像侍奉活着的祖先一样侍奉“尸”。因此,仪式的整个过程,各种细节中,都在构拟一种宛若主客体都实际存在的沟通方式。这个沟通方式也非常有趣,“尸”首先会说一些有趣的段子,戏谑一番,然后跟主持仪式的师公沟通,最后“尸”坐在家堂前方接受子孙的供奉。当地的“傩鬼头”立尸祭按礼俗要迎请三代“尸”(祖先),如各家各户的祭祀第一代请的是高祖,第二代请的是曾祖,第三代请是祖父,每请一代祖先,都要由裔孙中的最长者给“尸”(祖先)陪酒。子孙(仅限男性)分三次供奉“尸”(祖先),分别奉上各种肉、羹、九饭、茶、点心、水果,等待“尸”(祖先)享用完毕。“尸”(祖先)会给予子孙一些祝福,说一些吉利话。子孙也会祈求“尸”(祖先)保佑。然后主持仪式的师公将“尸”(祖先)送走。这样,整个祭祀过程,一直都贯穿有后人的祭拜、供奉,在“傩鬼头”仪节中祭拜成了与“尸”“实实在在”的沟通,通过祭拜迎请三代祖先夫妇从“家堂”中走下来,“出现”在后人的面前。在请神仪式和送神仪式中,民众也常常接触到“抽象”的神和祖先,而“傩鬼头”却是生动的,自己的祖先就“傩”在其上。请祖先的过程也是清晰可见的,虽然师公的知识体系复杂而玄妙,但整个过程是一直可以观赏和参与的。比如,师公通过打卦请祖先时,祖先降临与否通过打卦得知,而主家的太公一直请不来,后来发现,原来太公以前是坐轿子的,而不是骑马的,所以师公用骑马的诀就请不到太公,而换了坐轿子的诀才顺利地请到太公。因为太公确实当年是从事文职工作的,此时家人也觉得非常有趣。面对“尸”这个具体对象的祖先,后人祭拜、供奉也更生动,仪式中“尸”接受子孙供奉的各种肉、羹、九饭、茶水、水果、点心,就如同受祭祀的先人吃过了供奉的祭品、喝足了酒一样,一定会满意,“尸”还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并且能为子孙带来福气和好运。“尸”离开以后,主人和家族中人按照尊卑齿序分享“尸”之“馂”(尸吃剩下的食物),就如同分享到了先人神灵的恩赐一样。这样的仪式表演的设置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展示了后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和信仰的敬诚之心,使得祭祀更加生动、立体,也使得神人的沟通更加真实。
对于祭祖者的心理状态:《白虎通义》云:“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降自阼阶,仰视榱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可写泄,故座尸而食之。损毁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孔颖达疏《礼记·曲礼上》时说:“丧人之魂魄既散,孝子求神而祭,无主则不依,无尸则不飨。”《礼记·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祭义》亦云:“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慢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汽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由此可见,整个祭祀的过程和仪式,可以说是祭者与被祭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事死如事生”,立尸而祭使祭祀的“尸”(祖先)就在眼前,而“尸”这个具体对象的存在无疑能够很好地诠释了儒家“祭神如神在”的精髓。
全州“傩鬼头祭祖先”这种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的立尸祭神秘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的审美价值,现已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以其丰富的伦理和政治内涵突显出特有的文化韵味,在今天其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中的历史营养和合理内核仍可值得吸收并予以大力弘扬。从表面来看,傩鬼头立尸祭是世俗功利的表现,但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它的深刻内涵——慎终追远、追养继孝、和谐有序。立尸祭礼俗一方面具有慎终追远、追养继孝的伦理内涵;另一方面,立尸祭礼俗具有和谐有序的政治内涵。对于社会组织的细胞——宗族而言,立尸祭礼俗还具有收族的作用。立尸祭礼俗是由宗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因而其作用也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作用,正如《礼记·大传》在解释“人道亲亲”时所云“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过立尸祭祖礼俗崇尚的祖先崇拜,可以凭借一个共同祖先的情感纽带而将宗族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此弘扬合亲尊祖、衍德崇宗的传统美德,恢复乡村的传统文化,协调社会关系教化民众,维护乡土秩序,从而保障社会体制的正常运行。
(3)僧道设坛祭神
大西江境内盛行儒释道文化。昔日有“三里一庵、五里一庙”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佛殿、庵堂、寺庙达六、七十座之多。各佛殿、庵堂、寺庙内供奉着圣、佛、仙,这种儒、释(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的传统文化称为儒释道文化。境内这些佛堂神殿中,尤以大石江村关帝殿的“僧道设坛祭神”为盛,村民笃信至极。关帝殿是乡民祈神酬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所在。殿内活动内容是“僧道設坛祭神”,即佛教文化(僧)与道教文化(太平清醮)在这里发生碰撞并和谐融合。殿门之上书有“众善同缘”四个大字,它是佛教《七佛通戒偈》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精华浓缩。其意就是规劝众人,一切坏事都不应该做,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大家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
如图:关帝殿鸟瞰图
道教文化中的“太平清醮”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祭祀仪式在这里得到传承。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俗名“打醮”或“清醮会”。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提到“醮诸神,礼太乙”,是说举行盛大的典礼,祭祀诸神,敬奉最高的神明——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醮”就是祭神的意思。我村“关帝殿”的打醮祭祀娱神民俗活动神秘而又精彩。殿内塑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等神佛。乡民在神佛前选出拜神的代表,称“首士”。“首士”在打醮的大部分仪式中代表乡民待奉神明。其主要有:发奏上表、开搭阁棚、进火用斋灶、取水净坛、扬幡、迎神登坛、启坛建醮、开台例戏、启人缘榜、超幽散醮、送神回位等仪式。以醮祭言,乡民以影响较大的“关帝殿”为中心,普请境内各种仙、佛、俗神。常请的有观音、如来佛、弥陀佛、关帝、城隍、土地等。仪式中常先迎神,即将境内诸庙神像或象征物请进“关帝殿”神棚内安置,然后按醮仪依次进行。清醮会一般要举办三到五天时间,这期间,各种仪式纷呈,通宵达旦的戏剧表演,法师演法,道众诵经,醮主则依时上香,代表乡民向神明祈祷。
如图:关帝殿神龛
由于太平清醮以清宁地方,消灾祈祥为目的,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观赏性。每有清醮会举行,便会吸引这一方周围近百里的人成群结队的来上香,看热闹。就是平日的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也云集于此,素身斋戒,顶礼膜拜,笃信至极,热闹非凡。
如图:关帝殿内景
如图:村民在关帝殿“僧道設坛祭神”。
(4)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
时至今日,大石江村等地其传承的传统文化如老酒醇香,既传统而又别于桂北其他乡村。笔者记下了其中的一些精萃。
当地的善孝、祭祀文化沉积较厚重。他们为祭祀先祖,除在宗祠春秋两祭、清明、中元、封岁等传统节日祭祀祖先的基础上,还特设了“七七灯祭”、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
①“封岁”。大石江人过年,大年三十要先“封岁”。所谓“封岁”(也称分岁、坟岁、拜年坟),就是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封岁”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之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封岁”的祭祀仪式相当隆重。大年三十上午开始,下午达到高潮。当天家族中的男男女女带上米饭、鱼肉、纸钱、纸花、香烛、鞭炮、酒水、公鸡等祭品,来到已故长辈和先祖的墓地。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锄除,给祖坟添土,并挑选一位最有出息的晚辈在先祖的坟顶上插上摇钱树。接着按程序举行祭祀仪式:家中年长者在先祖坟头压上纸钱,再在墓碑前点上香烛,供上米饭、鱼肉等祭品,宰杀公鸡并将“血食”淋洒在纸钱上和墓地石碑前,然后焚烧纸钱。烧过纸钱后,由年长者告诉先祖们,今天是大年三十,亲人们请他们回家过年来了。并由这位年长者向祖先汇报一年来晚辈们的得失。有的家里娶了媳妇,有的添了子孙,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升职,有的发财,这时都要向祖先表达谢意;有的家里不顺不睦,有的多灾多难,也要祈求祖上庇祐来年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接下来亲人们就在先祖坟前按辈份大小依次行礼跪拜、磕头许愿,祈求先人英灵保佑。最后是燃放鞭炮与长辈和先祖们一起辞旧迎新,请他们回家过年。
②七七灯祭。当地人自其家中亲人去世入土为安的当天起,每到黄昏,其后人就要去亲人坟前点灯,一直要点七七四十九天。旧俗有“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的讲法。灯作为光明的象征,按道教科仪所说:生者为新逝者点祭灯,可为“阴者拨度亡魂、照彻幽暗、使罪魂苦魄,都随慧光接引,皈依正道,超升渺渺仙源。”据当地老人讲,“人死如灯灭”,生者为去逝的长辈点祭灯,是为了教育后人不要忘记前人的养育之恩,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有光明相伴,能过上好的日子。
③大年初二“拜新年”。桂北的拜年习俗是“初一仔初二郎”——后人给健在的长辈拜年。而当地的大年初二,这一天是给去世的长辈拜年的,这是前人定下的雷打不动的规矩。当天早晨,大人在家堂之前,面对祖先牌位虔诚地给祖先拜年之后,村中就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亲朋好友之间互不串家走动,偶尔相见也互不“拜年”。只有上一年某家有亲人去世,亲戚才来“孝家”拜年。不然,主人家当年如发生不如意的事,都会怪罪于你,甚至断绝来往。对新逝者“拜新年”最讲究的是敬献“宴笼”(即冥柜)。孝家及前来“拜新年”的每位亲戚都要向上年故去的亲人敬献一担“宴笼”。“宴笼”敬献越多,表示对新逝的亲人越敬重。“宴笼”一般用白纸或报纸折叠而成,上边贴上红纸,写上“阳间”某人何时因何事敬送“阴间”某人收讫。“宴笼”内装满卷成圆筒的纸钱和元宝。纸钱制作也很讲究,一定要亲人自己用木锤敲打钱凿制成,这样体现后人心诚,先人才会受用。
“拜新年”的仪式也很隆重,后人在新逝的亲人灵前,历数其养育的恩情。五亲六眷前来上祭品,行跪拜礼,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孝家”便请亲戚们聚餐,以示感谢。这一风俗世代相传,是为了教育后人要敬祖先尽孝道,视亲人虽死犹生,音容宛在,品德尚存,不忘前人的养育之恩。
(5)感恩回报的传统节日
当地还传承着给牛过生日和尝新节这两个古老淳朴而又热闹的感恩节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的缩影。
①牛生日。相传耕牛是天牛星为吃人间杂草,业耕耘,解除民间疾苦,由此得罪了玉皇大帝,而于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下凡到人间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它,就将天牛星下凡这一天定为牛的生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农夫禁犁锄粪田。”给耕牛好好休息一天。
当地有“四月八,吃乌饭”的习俗,这也与敬牛有关。据说耕牛吃乌饭之后,可不受蚊虫叮咬,还可长力气,于是每到四月初七,当地人便从山上采撷做乌饭的嫩枝叶,洗净,煮汁,用汁水浸泡糯米一夜,放于“蒸子“蒸出乌饭。第二天人们用乌饭、水酒、鸡蛋“招待”耕牛。在这一天里,牛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
②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是当地农村根据“天子乃以犬尝稻”这一定制而举行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进行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盛一碗新米饭,夹上鱼肉,把狗叫到神瓮前,让狗先尝。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因为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这是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古的时候,天神发怒,洪水滔天,万物绝种。为了拯救万民,神农要他的白狗到天上去偷谷种。白狗飘洋过海,找到了天神的晒谷坪。它机灵地在谷堆上打了一个滚,让身上沾满谷种,不料被天神发现了。天神派出天兵天将追杀,将白狗打入天河。狗拼死回到人间,但身上的谷粒都在天河里被水冲掉了,只有翘在水面的狗尾巴上还粘有几颗谷种。神农将这几粒谷种撒向大地,才有今天的五谷稻米。为了感谢狗的恩德,神农定下每年收获新谷的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尝的规矩。这些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才按老幼次序围坐在桌边,等最年长的尊长尝了第一口后,大家才依次动筷尝新。
如今,这些古朴的传统文化,仍在当地鲜活地保存着,延续着,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酒醇香。
(八)村落的总体保护和开发现状
大石江村域面积万平方米,村庄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户籍人口多人,常住人口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4.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元。村民传统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红薯、百香果,且养殖禾花鱼。全新(全州至新宁)三级公路自南而北穿村而过,村东村西还有古道和乡级公路相通。村旁有镇汽车站,县城到大石江有公交车相通,村民乘车便利。村主街开有宾馆和饭店,为旅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石江村的村庄内部干净整洁,大多数人家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美化环境。村中各个相连的公共巷道和路道干净整洁,排水系统畅通。村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各家各户的门口均设有垃圾桶,村口还设有公共垃圾箱,垃圾统一收集在村口垃圾焚烧池处理。污水处理厂也在规划筹建之中。村中主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多数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该村原使用水源为村后的两口老古井和黄石坝堰渠之水,水质纯净。如今镇里建起了自来水引水工程,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民讲究文明用水,村畔西溪和村前的渠水穿流而过,清澈透明。溪渠旁专门修建了桥头边、半边丘、小沟门前、八字门头等多处供挑水和洗衣的埠头,埠头全部用青石条和石板构筑,非常牢固且使用方便。村民的厕所均采取分户,基本采用水冲厕所,污染小,环保卫生,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村旁建有小学、卫生院和敬老院。镇机关幼儿园也在村旁筹建。
如图:大西江村的歌舞队表演节目《越来越好》。
年3月落成的村文化活动中心,融村老年学校、老年协会、幸福园、公共服务中心、计生协会等社会功能性组织于一体,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和谐、健康、娱乐、休闲的平台。村里有龙灯队、腰鼓队、渔鼓队、歌舞队等娱乐队伍,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
如图:大西江村的龙灯队喜庆丰收。
大石江村建村历史悠久,古村落格局保存比较完整,文化沉积厚重,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瑶族文化遗址和耕读文化的沉积及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等人文景观,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