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攻陷朋友圈的89元Python小课,有

来源:堂鼓 时间:2023/10/26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来源:创事记

欢迎   

最高50%社群转化率,背后有啥猫腻?

有数据显示,某编程体验课程都能够做到30%-50%的转化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加入了“Python小课社群”,开启了长达一个星期的卧底之旅,最终发现这个体验课社群背后的秘密。

1)强化用户的学习动机

当你进入社群的第一天,你会被科(xi)普(nao)学习Python有多厉害。

比如助教在群聊里会时不时地晒一些学员案例,强调学之前有多菜鸟,学了之后有多牛逼,工作效率有多高等等。

另外,助教还会甩出一堆关于Python工程师的岗位需求、薪资水平等,目的就是一个,告诉你学习Python之后有多赚钱。

紧接着助教开始扩大目标受众,强调谁都能学,谁学都能赚。

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你会不断地被“洗脑”Python有多重要,再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抛弃、被同龄人抛弃……不断激发你的需求和兴趣,增强你的学习动机。

2)让用户感觉能轻松做到

①简单易行给用户参与感

为了让用户快速上手,Python平台的课程设计可谓煞费苦心。

勾起用户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还远远不够,如果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或者产生畏难心理,可能就有不少人打退堂鼓,难以坚持,更别提后期的转化了。

而Python课程平台很鸡贼地将学习门槛和难度设置得很低,告诉你很轻松就能做到。

不需要下载软件,打开网页就可以参加学习。课程是文字交互式(聊天)的学习,对0基础同学非常友好……

老师甚至都把你的代码写好了,你只需要点个“运行”按钮就可以出来运行结果。

课程中还会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操作,比如让你在括号中打上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内容,你只要点击“运行”就能出来结果,可以说是成就感满满了。

除此之外,课程还设置了一些练习题,这些题都很简单,只需照葫芦画瓢或者把代码复制粘贴过来,改动改动就行了。(终于体会到了抄作业的那种,不劳而获的感觉)

②鼓励分享给用户成就感

班主任会让学员们在学习完一关之后,将代码的运行结果发到群里,发送了的学员都可以获得课程资料包的奖励。

在资料包的诱惑下,大家纷纷往群里发送代码运行结果的链接。链接上还会显示每个人一共运行了几行代码,让人忍不住产生攀比心理,对于没有完成当天任务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激励。

于是大家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学习群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甚至有好几个人凌晨两三点都还在学习……

3)送优惠券触发用户转化

在体验课程快结束的时候,班主任趁热打铁,开始给大家介绍“正价课程”了。

正价课程一门课要元,为了促进转化,班主任说如果团购两门课程的话,总共有块钱的优惠。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一张元的优惠券,券后价只需要元。

不过这个优惠券数量有限,总共只有50张,先到先得。(这个优惠券是不是真的只有50张,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考虑到用户中有不少人是略微拮据的学生党,老师还提出课程支持花呗和信用卡分期,进一步降低了转化门槛。

不得不说这波操作下来,很多人都心动了,不少人在群里问助教要优惠券。(我怀疑其中有托,但是我没有证据。)

除了课程组合价和优惠券之外,更秀的是报名的学员可以领取雨伞、帆布包等小礼物。助教以统计礼物的名义,让用户在群里接龙晒单,营造出课程热卖的氛围,试图利用用户的从众心理做进一步转化。

另外,助教还会私聊没有在群里说话的用户(比如我),告诉我优惠券可能不够用了,将优先给到已经完课的同学。

一边督促我赶紧上完课,一边试图转化我,简直妙啊。

总之,在这个环节,送优惠券的操作可以说是推动用户转化的触发点。

用户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加上课程不难可以学会,很容易就会让用户完成下单的行为。

这番体验下来,我发现这些套路正好契合了福格(Fogg)行为模型。

什么是福格模型呢?这个模型由斯坦福某实验室主任福格所提出,他认为,要使人完成一个行为,必须具备三要素:

充分的动机完成这一行为的能力触发用户付诸行动的因素

对应到Python课程的转化套路来说,也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强化用户的学习动机,让用户强烈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回报,比如赚大钱或者工作效率的提升。

其次,将学习门槛和课程难度设置得很低,简单易上手,告诉用户轻松就能够做好,从而树立学下去的信心。

最后,通过课程组合价、送优惠券以及送小礼物等方式触发用户,推动社群内成员的转化。

03

结语

不得不说,Python小课的文案和社群套路,可以说的上是教科书级别的。

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