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垃圾分类正式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根据《条例》要求,对违规投放、装运垃圾的行为将予以劝说或处以警告、罚款等惩戒措施。警告、罚款不是目的,只是必要手段,垃圾分类是环境治理的新变革,是生态文明的新进步,利在千秋,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改掉旧习惯,养成新习惯,是一个不断形成自觉的过程。对环境的自觉,就是要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生态、城市、生活、下一代的重要意义,提升社会整体环保水平和环境质量,每个人都是责无旁贷的参与者;对自我的自觉,就是从垃圾分类强制的不自觉到形成新习惯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需要倾力践行与付出。这两方面的自觉听起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实只需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做到“三步”走,坚持“一个月”,奇迹和好习惯就会养成。
第一步,“两桶一袋”家中备。连日来,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指引活动。各地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与居民线上线下对接,有针对性地介绍垃圾分类知识,纠正不当投放观念和习惯。有很多朋友对垃圾的分门别类比较头疼,往往还没开始分类就“打退堂鼓”了。其实,对于我们普通北京市民来说,最好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先在家中准备“两桶一袋”,“两桶”一个桶装厨余垃圾桶、另一桶装其他垃圾桶,“一袋”包括纸张、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单独装在一个袋子里。其实很多家庭的厨余垃圾也都是单独存放的,然后再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简单分一下类,装一桶一袋,这样就很方便操作啦。在“两桶一袋”基础上,居民在社区就可以迅速准确找到以绿、蓝、红、灰四个颜色标识相对应的垃圾收集类别。最后,如果其他垃圾袋里有有害垃圾,再分一下,这样就可以方便正确投放了。
第二步,“四种分类”贴清单。根据《条例》,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每一种垃圾都有人们熟知的代表物品,但要把生活中成百上千种垃圾物品都一一对应正确投放到相应种类中,却并非易事。比如人们用过的快餐食盒,是厨余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呢?实际上,由于回收成本高等原因,这类垃圾目前属于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分类。那么,市民们应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分类目录?一种方法是查询“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这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