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其中,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最接近成功了。
年3月19日,李自成打进北京。也就在这一天,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在景山上上吊自杀,明朝政权宣告灭亡。而后,明朝中央官员尽皆开城投降。这意味着李自成已经接手了国家政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正式宣布登基,坐上皇帝宝座的时间更是不到一天,就仓皇出逃了。之后一路兵败,直到九宫山,最终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踪迹。
为什么会这样?国家政权都已经到手了,为什么仅仅42天就迅速走向了崩溃呢?这其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按照通常的说法,这是因为吴三桂,他本来已经投降了大顺政权。可是,听到爱妾陈圆圆被霸占,自己家产被抄。因为个人的愤怒,打开山海关,把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放进了关内。结果大顺军寡不敌众,因此兵败。
可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要知道当时吴三桂手上有3万关宁铁骑。多尔衮带来的清军,也不过就是几万。也就是说他们加起来兵力不过十来万,而李自成百万之众。当时围攻北京城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么多人了。李自成的兵力多了将近十倍,可是最后败了,败得极为彻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竟发生了什么?
年的春节,古都西安,人们放鞭炮放烟花,一派热闹的景象。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景象在别的地方绝对没有。明朝著名的学者顾炎武先生曾经算过一笔账。明末的时候,一亩好地一年的产值大概是七八两银子,可是朝廷要求农民每亩上交的税却高达10两。在当时,老百姓根本就无法生存,更别说过年什么的。
西北是什么情况?西北民间流行一句话,叫做“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在西北,因为李自成所到之处,百姓不用纳粮交税,李自成由此受到了“万民拥戴”。也正因为如此,年的新年第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而后他顺应形势,于正月初八率领百万大军挥师东进,目标直指北京城。
在东进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故事,在发兵北京之初,大顺军一路挺顺的,几乎没有遭到过像样的抵抗。比如像平阳府,山西太原这些重镇,迅速被大顺军拿下。小地方的明军更是纷纷投降,当时连李自成都不敢相信,形势是出奇的好。但是他没想到,当打到山西宁武关的时候,情况却突然起了变化。
宁武关守军不仅不投降,还拼死抵抗。双方打着相当的惨烈,以致于攻下宁武关的时候,李自成手下四员猛将战死,士兵阵亡1万多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让李自成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意料之外的情况,不仅让李自成的情绪当时有点失控。更关键的是,在当时他跟军师宋献策。
李自成当时竟然打了退堂鼓,闯王是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遭遇了一场小小的挫折,居然就打退堂鼓了。为什么会这样?李自成在幼年的时候,因为家贫,他不得不到庙里去出家。人家称他为“黄来僧”,又称之为“黄来儿”。他们家里世代养马,是专业的养马户。后来他大了一点,觉得在庙里混饭吃也不是个事。于是辗转求人,在当地的驿站找了一份养马的工作,算是当上了半个公务员了。
李自成这个公务员没有当多久,很快就下岗了。因为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而在当时,明朝政府的财政出现了危机,入不敷出。崇祯皇帝上台之后,便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人员。结果李自成失业了。是不是失业就直接导致了李自成投身农民起义呢?并不是这样。
失业之后,李自成只是回了老家。却不料在落魄之时,他又遇到两桩事情。一桩是被人逼债,另一桩是他的妻子与人私通,结果这就出了大事了。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债主和妻子。按说债台高筑,又有两条人命在身,李自成是不是就此走上了造反之路?李自成这个时候,还没有想反抗官府,他想找一条自己也从军当官的道路。
他欠了两条人命,从米脂逃出来,逃到甘肃找了一个关系投军了。一开始,李自成压根就没有想到要造反,不仅没想过,他其实还很想为朝廷效力。因为在明军里,李自成凭借着自己的才干,很快就干到了把总小头目。在明朝军队里,已经干得不错了,他又为什么最终走上了造反这条路?
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李自成很可能成为明末明军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一名干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突变。为什么呢?他部队的参将王国,给他提拔了这个人克扣军饷。明朝的部队到明末非常地腐败,吃空饷克扣军饷已经成了惯例,真是乱世惯见的一个现象。一下子起来以后兵变,把王国杀了,把当地的知县也杀了。
杀了上司杀了知县,这一次李自成走投无路了,再也没有另外第二条路可以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这才不得不投身农民起义。自从崇祯二年加入农民起义军,头几年李自成混得并不怎么好小打小闹。直到崇祯六年,他投奔了舅舅高迎祥,也就是前闯王。在高迎祥的支持之下,李自成迅速壮大。之后高迎祥死了,他接手闯王称号,成为了一时之间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是李自成投身农民起义,成为起义军领袖的大概过程。从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李自成的骨子里并没有彻底的革命意识,他并没有想过要推翻明朝,这是没办法的事。这也就是大顺军在宁武关受挫之后,李自成打了退堂鼓的原因。为什么最终的史实还是他带着百万义军围攻了北京城呢?以至于明朝灭亡了。
这要说到其中的变故,宁武关大战结束之后那天晚上,是进是退?李自成举棋不定。不料,正当他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军师宋献策急匆匆地冲进了他的军帐,给他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就是,大同、宣化这些明朝军事重镇的总兵派人送投降书来了,他们要向大顺军投降。
这就是变故,降书晚来一天,李自成可能就真的回西安去了。但是,当兵不血刃就能直达北京,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去北京,李自成其实有他自己的想法。年2月,李自成一路挥师北上,沿途明军尽皆投降,大顺军很快就抵达了北京城下。当时李自成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命人送了一封信给崇祯,说什么呢?说皇上,我并不想推翻你的皇位,也不想攻城,只要你封我为西北王,把西北那片地方封给我。再给我几百万两的军饷,我立马撤军回西安。
这就是李自成的想法,从一开始,他就没想过当皇帝,要推翻明朝。他只想着西北,自己家乡那片土地归我,再弄点钱,当我的西北王就可以了。从现在看来,他这是典型的小农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小农意识,导致了大顺军进京仅仅42天就土崩瓦解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北京城被大顺军围得水泄不通。城里无兵可守,外面无军可援。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李自成提出这样的条件,其实想干什么?其实是在给崇祯台阶下,给他解围。只要大顺军攻城,崇祯立马就得从皇位上被赶下来。可如今只要给李自成封个西北王,再给点钱就可以没事了,这不是天大的便宜吗?
李自成认为,他的这个要求崇祯一定会答应的,而这也是李自成早就做好了的打算。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崇祯最终选择了自杀,没有答应李自成的条件。这完全出乎了李自成意料,他怎么也想不通。给你的台阶,你却不下来。结果怎么样?结果北京城九门大开,明朝官员尽皆投降。李自成由此只好很尴尬地进京了。
李自成进北京城,其实是毫无准备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推翻明朝,没有想做皇帝,你让他怎么做吗?他不会。最后进京,那都是形势所逼。而这就为他最后兵败埋下了伏笔。在进京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命令。就在那一天,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他标志性的那个毡帽。就在进城之前,他扭身拿出弓箭来,朝着中后军朝后面射了一箭,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说部队入城,如果伤一个人,要军令处置。
《平寇志》一书里对于李自成的这道命令也有记载,他要求大顺军进城之后,对民众要秋毫无犯。如果大顺军真的能够按照李自成说的去做,那么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真的还要改写。但事实上,李自成的要求根本就办不到。刚刚进城的时候,因为慑于命令,大顺军的确保持了严格的军纪。可是五六天之后,纪律开始败坏。为什么呢?
责任首先还在李自成本人,李自成原本没有打算要推翻明朝,更没有想过要进北京城。农民军进城该怎么管理?他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这是其一。其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军饷。当时他提出一个口号:“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这个口号后来响彻了很多年。但是某种意义上,它也种下了后来失败的根源。
不纳粮吃什么?任何一个政权建立之后,你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建立正常的税收制度。没有税收制度的话,就是打大户,开仓放粮,仓库粮食它不是永远取之不竭的,很快就分光了。吃光了怎么办?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抢。就这样,进城之后的大顺军,很快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流贼。他们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时之间让人深恶痛绝。
被抢的不光是贫民,他们很快又把抢掠的对象,瞄准了被崇祯怒斥为个个该杀的明朝官员们。由于没有进北京城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军饷的来源,于是出现了如此纷乱的局面。当然了,也有法不责众的原因在里面。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年2月,李自成在起兵北上的时候,曾经发布过一篇檄文。文中就说: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君,但是他被身边的那些贪官给蒙蔽了,那些贪官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却从来不为民办事,个个该杀。
既然闯王曾经都说了,这些官员个个该杀。他们的家财大多数也都是不义之财,那起义军当然就理直气壮地,有理由让他们把财富都吐出来。事实上,进城的第四天,李自成对这些明朝官员也就下手了。他对于明朝的官员下了一道诏书。规定他们必须按照级别上缴银两数目,如果识相的交齐银两可以获得自由。如果不交,那就通通地施以夹棍之酷刑。
就这样,对于明朝官员,不加良莠一律打倒。对于普通老百姓,则任由士兵肆意抢劫。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在北京很快就失去了人心。然而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默认了大将刘宗敏对吴三桂府邸的抢劫,以及对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的霸占。为什么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呢?
关外,多尔衮率领的数万清军,对关内正是虎视眈眈。李自成刚进北京城,局势不稳,这就需要山海关有一道稳固的防线。而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正是吴三桂,统领的3万关宁铁骑。这一点李自成是非常清楚,所以在围攻北京之前,他和吴三桂是有沟通的,他赏了吴三桂4万两银子的军饷答应。只要吴三桂归顺大顺政权,对他的一切都给予保障。对此,吴三桂考虑再三答应了李自成的要求。
李自成既然跟吴三桂已经有了协议,为什么又对刘宗敏抢掠吴府,霸占陈圆圆的行为予以默认?其实,起初李自成并没有默认,而是准备跟刘宗敏谈一次。他没有亲自出面,而是让军师宋献策代为出面。当时因为考虑到刘宗敏的行为可能会误事,李自成不接受他这种做法。对刘宗敏有过规劝,只是刘宗敏并不买账,最后他只好咬着牙齿默认了。为什么?
如果了解当年农民起义军的特点,就能明白了。崇祯8年的时候,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曾经在河南荥阳召开过一个大会,共同商讨怎么对付官军。13家72营的起义军,在荥阳召开了个荥阳大会,就相当于武林大会一样的。所有的起义军的首领,都到荥阳来开会,商讨怎么对付官军。农民起义军有个特点,第一谁都不服谁,没有谁说了算,吵得不可开交。第二,没什么组织纪律,作战方案迟迟讨论不下来。这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特点,谁都不服谁。虽说后来李自成凭借自己的威望,把起义军强行地拢到了一起。但是这个特点并没有消除,这个隐患没有消除。
其中尤其是刘宗敏,李自成没有办法,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刘宗敏能征善战,在起义军当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自成。二来呢,刘宗敏的实力也摆在那。他当时差不多掌握了起义军一半的兵力,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拿他没办法的原因。他不愿意因为这件事情,跟自己共同奋斗了十多年的兄弟,同时也有着相当实力的这么一个人翻脸。
李自成还有一个侥幸的想法,那就是虽然吴府被抄了,陈圆圆给霸占了。但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在自己手里。他认为凭借这个筹码,吴三桂也只能乖乖地归顺了。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他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了。当在往归顺的路上赶来的吴三桂,听到家里被抄,老婆被霸占的时候。他顿时就恼羞成怒,二话没说,立马回师山海关,把守关的2万大顺军队杀了个片甲不留。不仅如此,按照民间所传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吴三桂还打开山海关,放后金军队入关,这才有后来的历史。
当时在山海关,吴三桂3万人,加上多尔衮的清军,总共不过十来万人。李自成多万,双方力量悬殊如此之大,为什么最终输的是李自成?而且还输的那么彻底,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话说当时吴三桂回到山海关,杀了留守的2万大顺军,并没有马上跟多尔衮达成协议。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派出使者对他继续进行安抚,并告诉吴三桂,吴襄你爸爸还在我手里。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犯了一个错误,既然以吴襄为筹码,你至少应该跟将领们沟通一下,把吴襄保护起来好好款待,以表达谈判的诚意。
可是李自成并没有这么做,当时的吴襄依然关在牢狱里。可能李自成认为,只要吴襄活着,那就是筹码。没想到这个举动再一次激怒了吴三桂。吴三桂不仅杀了李自成的使者,还派人送来与父亲的诀别信,这样一来,李自成也被激怒了。吴三桂不给面子,决定出兵征讨。李自成手下有着百万之军,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决定怎么出兵,派谁出兵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部队已经不受他控制了。
李自成对自己的侄子李过还有刘宗敏说,你们俩跟我去出征,那两人说不干。到这个程度了,这个李闯王当年的他的威望,他的理想,他的组织才能各方面,在这个时候已经荡然无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知道李自成在北京,总共才待了42天,其中还包括东征山海关的十几天。在发兵东征的时候,大军进京不到一个月,为什么不到一个月时间,李自成的部队就乱了套呢?
当时有一些文人写很多日记,就记述李自成这个部队的士兵的情况。这些士兵也都抢了很多耳环,其它的那些东西,比如绫罗绸缎都缠在身上,鼓鼓囊囊的。抢了一些耳环一些戒指,把这些戒指和什么乱七八糟都塞到信里。想办法能找个驿站给我陕西、河南家里寄回去。人到了这一步的话,它基层都如此。怎么还能打仗?
据说,李自成东拼西凑,总算凑了十来万人,跟他前去山海关。可是这些士兵身上,不仅揣满了抢来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甚至随军前行的,还有很多抢来的妇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当两军在山海关一照面,在关宁铁骑,明朝最精锐的骑兵之下。再加上八旗铁骑的联合冲击,大顺军立马就损失了一大半。
结果后来据清朝记载,尸横遍野的剩下少数人跑回北京。清军获胜的时候,八旗那些骑着马从尸体上跑过的时候,怎么发现马蹄子丁零当啷,在尸体上出现这种声音了。下了一看,结果把尸体一翻,原来这些尸体上都裹着金银金属器件。一个部队到了这个程度,怎么能打仗?这就是当时真实的情况。
这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在山海关兵败,也幸亏着大顺军士兵带去的这些金银绸缎。让八旗兵因为争抢,而耽误了追击时间,李自成这才得以逃回北京。一日一夜跑里逃回到北京,到北京干嘛呢?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举行了一个登基典礼。第二件事情,烧了紫禁城撤退。这样的话,在北京确实就只待了42天。
既然李自成已经逃回北京了,为什么不以北京成为依托与清军和吴三桂再作周旋呢?说实话,李自成不敢。因为他深知在北京的这几十天里,大顺军已经是天怒人怨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北京被围,他们将内外受敌,所以最终只能是仓皇而逃。
从深层次讲,李自成没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也带有必然性。但是给后人也是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一个军队一个政党,想保持兴旺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一定不能够走向腐败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