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新区东渚镇大寺村一次集体会议的现场。↓↓↓
会议的气氛似乎显得有些严肃。
一言不发,只顾着记笔记的这位叫霍飞,是苏州市农发集团下属农场的一个副总经理,农业经济管理出生的他,被组织部选派到高新区东渚镇大寺村。在了解清楚了村里情况过后,霍飞希望在村里召开一次党员会议,让他们建言献策。今天村里召开集体会议,气氛有些严肃,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实困难,被一一摆在了霍飞的面前,从企业来到农村,事情远比自己想象的棘手。
大寺村全村面积2.3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因为地处太湖生态保护区,又邻近科技城,近年来,村里的土地多数都被征收掉了,无法招商发展产业,因此村集体经济一直没能突破万,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霍飞被选派到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寺村,摘掉帽子。
可没想到,一提起村经济发展,村民们打心眼里认定,没山、没地、没厂,没企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村里现在的发展状况。
刚到村,就面临这么尴尬的场景,霍飞也颇有些无奈。“人心可以说整个就是涣散,所以造成党组织根本就没有什么凝聚力、战斗力,说白了就是村里太穷了,没有自己的产业。”
因为村里没有自己的产业,几乎成了个“空心村”。白天,大寺村的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到了傍晚,务工的村民们才像归巢的鸟儿,拖着疲惫的身躯,小巴车,一车一车的回家来。
因此,每天到了傍晚,霍飞才会上门到村民家里做动员工作。
可没想到一路都吃了闭门羹。
愿意开门的村民家,却也不太愿意同意拆迁。
各项工作都一筹莫展,但霍飞并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他知道,要做通村民们的工作,还是要从“人心”上下力气。
这天,霍飞请来农发集团下属护理院的医生护士们,专门为村里的老人组织了一场义诊活动。这送上门来的健康检查,对于村里许多老人家来说,还是头一次。
这还不止,趁空的时候,霍飞会到村里各处走一遍,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
身为东渚女婿的霍飞,对于村里的方言,也能听懂个大概。两个月走街串巷下来,和村民们的关系自然也就熟络了起来。
慢慢地,村民们开始改变了对这个“第一书记”的态度,工作推进得也比以前顺利了很多。
村里的拆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前前后后跑去做了一个半月思想工作的一户村民家,总算同意签字拆迁了。
这9个月在农村的工作,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看着村民们从杂乱的老房子,搬进整洁舒适的新房,再看科技城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霍飞觉得前面吃的所有闭门羹都是值得的。
其他工作都进展得不错,可是抓经济这个正业却迟迟没有起色。正当绞尽脑汁的时候,霍飞从一位镇领导那儿得知,东诸镇有一个邻里中心富民载体项目,拖了2年,因为审批问题迟迟无法动工。他隐隐意识到,这个机会绝不能错过。
于是,霍飞联合派驻到同镇上的其他2位第一书记马上向组织部发出申请,想尽快帮助项目拿到批文。另一头,他又找到了自己的娘家:农发集团,希望能为大寺村争取到一笔资金,帮助他们入股邻里中心项目。
十多趟跑下来,领导终于大体同意免息借给大寺村万元,帮助他们入股的方案。最后,董事会也同意了把这万免息借给大寺村5年。
在霍飞及其他两位第一书记的努力下,东渚龙景邻里中心顺利拿到批文,并正式动工。项目投用后,预计每年可为东渚镇增加至少万元固定收入,提供超过个就业岗位,而大寺村则可以每年拿到50万元的分红。
霍飞算了笔帐,加上村里原有的财政补贴,通讯塔租金等七七八八的收入,这下,完全可以超过村级年收入万元的目标了。
完整视频请戳↓↓↓
霍飞说,当“第一书记”快一年了,开始确实有点懵,不过后来渐渐找到了工作的办法与节奏。付出不少,收获更多。我给村里带来了变化,大寺村也改变了我,不管是抓经济,还是强党建,说到底都是要聚人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