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都忘了这个热搜——28岁,“猝死”。更揪心的,据传逝者还有一位妻子,怀孕两个月,而每月要偿还的房贷高达2万元……目前企业已发出公告,提供员工病发的全过程(事发在健身房非工作区,全程有教练陪同并实施急救),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且会积极配合后续工作。而最新消息已是两天前:逝者母亲否认了“企业赔款万”的谣言,双方暂未协商赔偿事宜。之于一条人命,赔偿是无力的,却也是必须的。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调查,认清责任主体再依据相关规定落实。Sir相信相关部门介入后会给出结果,而不是不了了之。之于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会猝死?如何避免自己突然死掉?不是杞人忧天。年,高以翔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厥,诊断为心源性猝死;年,22岁的女员工就职于拼多多新疆买菜部门,凌晨一点半,加班后回家的路上猝死;年,比亚迪一员工猝死,根据打卡记录,10月份有26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更触目惊心的数字:我国每年有54.4万人逝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会有1个人因猝死离世,劳累是造成猝死的主要诱因。△数据来源:第一财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每每类似事件出现,总有呼吁,总有关切。这当然必要。但也允许Sir说句大实话,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选择逃离高强度内卷的环境。所以,Sir希望给出一些更实在的建议。比如运动。很多人眼里:猝死一般会跟加班、熬夜、久坐、久站有密切关系。一个原因却被严重忽视:剧烈运动。目前吴先生的猝死详因不明,但根据企业的说法,他被发现有问题的时间是晚上六点后,地点是健身房。关键词:“报复性健身”。作为常年加班的熬夜党,Sir说不上是什么运动达人,但也有过好几次发稿后跟着视频锻炼,胸闷气短的体验……今天周末,Sir决定借两部科普纪录片,给你们整点实用的、科学的运动建议(当然也是为了我那日益明显的肚子)。少吃多动当然有益身心。但,你真的动了吗?动了,动对了吗?锻炼的真相健身的真相1、运动能治百病?开始前必须先带大家走出这个误区。关于运动,大部分人会遵循权威机构给出的建议。比如英国官方:一周做分钟温和运动,或75分钟剧烈运动。可是温和与剧烈,怎么分?75分钟和分钟,分几次完成?请大家先接住一盆冷水:根据诺丁汉大学对个人的研究,每周运动4个小时持续20周,同样运动量对每个人的收益是不一样的,有20%的人完全没有收益,有15%的人对运动的收益特别好。没有新陈代谢的明显提高。也不见脂肪减少肌肉变多。你说,都说三分练七分吃,我调整饮食习惯还不行吗?还真不行……因为这或许是基因决定的。喂喂喂,你确定是来劝我运动,不是劝我躺平的吗?还真不是。提起运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好苦好累,但只要坚持了就是胜利。可纪录片想告诉你的是:运动虽有益,但不必神话。不神话,你才能带着更小的心理压力,开启一个健身习惯。坚持做,乐意做,比什么都有效。2、运动时间越长越好?提到有氧运动,无数人第一反应:长跑。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当年跑米还不及格呢,老膝盖老腿的,咋整?事实是,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带来的热量消耗,远低于你的想象。看两组实验。挑战一:主持人在科学家忽悠下,一小时慢跑,跑完后筋疲力尽,肚子打鼓,又在科学家的引诱下,喝一杯咖啡、吃下一根香蕉、一个汉堡。看到主持人正吃得不亦乐乎,科学家才贱兮兮说:嗯,你需要再跑55分钟才能消耗掉。挑战二:主持人以极限速度骑单车20秒,短暂休息后继续,每次三组,坚持每周三次。结果,这看起来最不靠谱的运动,居然比每周在健身房锻炼两三个小时,甚至长跑45分钟的效果更好。不只消耗热量,还有对心血管系统、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整体提升。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收益所指的是健康领域,而不是健美领域。所以对没时间的上班族而言,间歇性高强度运动(HIIT)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因为它不限制动作,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制定计划。游泳、跑步、开合跳,甚至跟着女团练舞都可以。唯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一上来就适应这样的快节奏高强度,所以必须要在做完充分拉伸后再开始,时长和频次同样如此。3、久坐乃万恶之首?是。别以为只要坚持运动,就可以忽视生活中的坏习惯。科学家发现,就算不去健身房,每天尽量走路,多站着,久坐不要连续超过一个小时,一天就能够增加大卡的消耗。什么概念?相当于麦当劳一个健康餐。而久坐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肥胖,而是让身体陷入“懒散”。进而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坐久了会打瞌睡,精神会涣散。因为人体对运动的依赖,本质不在于强度,而是持续不间断的节奏。4、日行一万步有用?有用。但这个数字并不是科学家算出来的,而是日本人营销出来的。起因,是一个叫万步计的设备……(你现在是不是想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