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研究生论文写作课成果
川剧打击乐考察手记
指导老师:刘雯
课题组成员:朱鸿菲汪梦婕李媛刘思敏邹嘉茜
撰文者:朱鸿菲
“装龙象龙,装虎象虎”
“三分唱七分打”
“半台锣鼓半台戏”
一、序
“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句话形容的就是川剧演员,而川剧打击乐在川剧中是最不可或缺的,古时就有3分唱7分打,川剧打击乐烘托环境、气氛的能力很强。小小几块铜,能打击千军万马、风暴雷霆、汹涌波涛。一个简单的“仓浪浪……”,既可表现流水,又可表现风声、雨声以及人物内心世界。早期的川剧,为了适应野外的演出,打击乐音响特强,可谓震耳欲聋。进人剧场后,逐渐减小。现在,又制出了不同音调的定音锣鼓,川剧的打击乐,也就更加柔美动听了,川剧打击乐是川剧的粘合剂。
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从某个角度讲,可以说是五个不同的剧种。但这五种声腔单独演出叫川剧,混合演出也叫川剧。川剧打击乐在剧种中的分量很重,所谓“唱做念打”中的“打”,便是指的打击乐。川剧音乐演奏与全国其它戏曲剧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打击乐为其主要演奏乐器的,所以才有所谓“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唱七分打”的说法,足见其在川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察前准备
我们小组有两个成员曾经在本科时选修过钟开志老师的川剧打击乐课程,对其有简要的了解,所以对于这次非遗的选择,我们小组一致决定选择川剧打击乐。钟开志老师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打击乐的专业教授,也是我们学校的川剧打击乐客座教授。
在采访前我们对川剧打击乐的配置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一般是由五个人演奏八件主奏打击乐器:小鼓、板(也就是司鼓,由指挥演奏)、大锣、大钹、堂鼓、酥铰、马锣、小锣。由这八件主奏乐器以武场、文场和小打三种组合方式演奏川剧锣鼓。武场是五个人使用小鼓、板、大锣、大钹、堂鼓、马锣六件乐器演奏;文场是五个人用小鼓、板、大锣、大钹、酥铰、小锣六件乐器;小打是三个人用小鼓、板、酥铰、小锣四件打击乐器。
三、观摩
由于钟开志老师课程事务繁忙,与钟老师确定好时间后,我们于年9月25日首先观摩了一次川剧打击乐选修课上同学们的演奏。
观摩选修课同学演奏
在没有具体了解川剧打击乐前,我们对川剧打击乐的印象是觉得很吵闹、不好听,但这一次的现场聆听,带给了我们许多不同的感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势十分磅礴,节奏复杂多样,锣鼓牌子之间的连接流畅、自然,变化万千。
随后我们查找相关研究发现,川剧与其他剧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打击乐。在《打击乐:川剧存在的生命》一文中,这样形容道:川剧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打击乐。川剧打击乐乐器之多是其它剧种无法比拟的。川剧的这种独特演奏乐器,是川剧前辈的伟大创造,是川剧界的骄傲,是四川的土特产。在川剧打击乐中,鲜明的锣鼓节奏是川剧的最大特色之一。有了它才从根本上有别于其它剧种而形成川剧的独有风格。
在《川剧锣鼓研究》一文中,作者深入考究历史对打击乐的要求与必然性,对比川剧高腔与别省唱腔,阐释川剧“高腔干唱,锣鼓作伴奏”的历史原因。昆剧、京戏的唱腔在先前一开始就是一两件乐器跟腔,至于老艺人老演员亦然,惟高腔不然,纯以干唱,但用锣鼓伴奏,川剧老艺人称为“用锣鼓套腔”,至于今天有些地方改用乐器跟腔,乃另一问题。我们发现在其他剧种里已经渐渐有两件乐器跟腔来替代高腔,唯独川剧里一直保留着高腔,至今还是干唱居多。高腔戏古代都在庙台与广场演出。唱腔如果跟以乐器,民间观众就听不懂,白口唱容易听清楚。尤其打击乐他们最起劲不打瞌睡。但是所谓干唱是否完全只有白口声音与吐字而无其他呢?如果只有白口就在民间听众面前也通不过。因此干唱就必然是锣鼓伴奏,所以只能在锣鼓上下功夫,如何复杂化,如何更丰富舞台效果。旧艺人们常说到的“半台锣鼓半台戏”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采访
年10月8日晚上七点在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排练厅,我们对钟开志老师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采访。
钟老师送了我们每人一本他自己编写的川打教材
刚见面打过招呼,钟老师拿出五本他编著的《川剧打击乐》教程送我们考察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我们内心非常激动和喜悦,由此感受到钟老师的热情。钟老师给我们念了一段川剧打击乐锣鼓乐的片段后,我们围坐成一圈,开始了今天的学习和访问。
钟老师为我们解答疑问
提问1:据我们了解,川剧打击乐因其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它的记谱一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钟:是的,在过去我们一直使用的都是汉字记谱法,即用与某件乐器发声相近的汉字来记谱,它的优点是便于普及大众和出版印刷。但它也有许多缺点,一个是在演奏过程中,太多的文字会不利于演奏者识谱,并且在专业学习中显得不太规范;再一个,川打目前在国内外的推广很不错,许多作曲家纷纷在他们的乐曲中添加川打的成分,象声汉字不利于谱曲创作,并且对于国外的学生们来说,认识象声汉字的锣鼓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提问2:那目前有什么比较科学、方便的记谱方法吗?
钟:有的,年四川省川剧学校(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建校后,我们学校的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川剧打击乐的教学得到了规范,并将川剧锣鼓的记谱符号逐渐完善。在我已经编写出版的川剧打击乐教材中,全部都是使用的各种记谱符号来代替象声文字记谱。如[三捶半]中的片段:用汉字记谱为
;若用符号记谱的话,则是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用符号记谱,每个符号代表什么乐器,演奏什么技巧都一目了然。
记谱符号及演奏技法
提问3:川剧打击乐的锣鼓牌子众多,我们要如何进行演奏?
钟:你们其中有人选过我的选修课,在学习中,开始是学习单一的锣鼓曲牌子,其实每一个单一的锣鼓曲牌子是可以串联起形成一个较长的套曲。比如说在曲牌接近结束的地方不按原来结束句打,而是接到下一个曲牌的开头,以这样的方式循环打多少个锣鼓牌子都是没问题的,根据你们需要多长时间的演奏来敲定最后结束就可以了。例如,学习过的三捶半、错四捶、提捶、狗撵羊、水推沙、赶捶、亮子、长捶等都是可以任意连接的,所以说,锣鼓牌子与牌子之间的连接是多变灵活的,除了闹台锣鼓外,其他大量锣鼓都可以灵活连接,不能说多个锣鼓连接就叫闹台锣鼓,闹台锣鼓是由多个锣鼓连接起来,形成较长一段锣鼓,用于旧时开戏之前热闹舞台、招揽观众。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多川剧演出还没有进入正规剧场,多在一些露天、空旷的万年戏台、庙会、乡村等简易场所演出,而过去没有像现代各种广告媒体宣传手段,只有靠在演出之前打一通锣鼓来招揽观众。这种在演出前演奏的锣鼓就叫“闹台锣鼓”。闹台锣鼓分文场的“排鼓”类(如[象万山]、[一封书]、[木聊子]、[三五七]等)和武场的“鼍”类(如[老鼍]、[新鼍]等)
提问4:那么除了闹台锣鼓,还有哪些锣鼓类别呢?
钟:在课程学习中除了最早学习过的常用表演锣鼓外,应该还接触过一段时间的吹打锣鼓。吹打锣鼓就是各种打击乐器加上唢呐,有时还包括有笙和笛子一起合奏、套打唢呐曲牌的专用锣鼓。吹打锣鼓按锣鼓的组合方式不同又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有套打文场锣鼓、套打武场锣鼓、套打小打锣鼓、干套(即只用酥铰敲打节奏而无锣鼓点子的一种套打形式)。另外,吹打锣鼓还有全套、半套、套前、套后之分,意思是指用一支唢呐曲牌从头到尾、只吹打一半、吹打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演奏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你们未接触过的讲口锣鼓,即用于人物念白的锣鼓,部分讲口锣鼓也可用于表演和声腔;表演锣鼓,用于各种身段表演和形体动作的锣鼓;声腔锣鼓,用于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这五种声腔的专用锣鼓。
《刁窗》选段
提问5:据了解,川剧打击乐现今发展情况好像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钟:其实现在大多数的人对川剧打击乐在观念上还是存在一些的错误理解,这些观念都是从之前大家看川剧时配乐中的音响效果和演奏形式延流下来的。川剧打击乐这种形式的打击乐或许更加符合一些老一辈的欣赏口味,现在社会也在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打击乐音乐不断渗入,许多年轻人的审美也变得越来越现代,而对于一些传统的比如像川剧打击乐这样的打击乐形式已经不再感兴趣。由此可见,川剧打击乐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革的同时又不能失去它本身的韵味,现川剧打击乐在四川高校中都有开课,让年轻人能够充分了解这些属于四川本土的民间艺术。
引申:后期我们也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在《打击乐:川剧存在的生命》一文中找到这样一段话:川打发展不景气在于民间川剧打击乐音量不平衡、演奏者文化水准低、艺术生产粗糙、让人难以忍受,不能正常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锣鼓的套打弄得人头昏脑胀等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川剧打击乐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在改革的同时也要保持原本的面貌,不要为了改变而改变。
提问6:要发展川剧打击乐,目前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我们去改变的?
钟: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川剧打击乐的优点是不可磨灭,其速度、力度的表现,就能将各种人物形象有机的表现出来,结合不同打击乐器的组合,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内心节奏和听觉节奏的协调统一,这种打击乐器的使用,让艺术机制更加完善。但是由于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在保留其优点的同时又要做出一些符合社会趋势的发展。
引申:我们认为传统的川剧打击乐艺术要想更加自信的流传下去,有几个方面是必须得到重视的,根据裴寿勋、张永安的《谈川剧打击乐现状与重构》中指出了三点:1.改变打击乐机制,重新树立打击乐审美观念。2.打击乐器自身结构改变必须与现代乐队相适应。3.培养具有现代型思维能力的打击乐人才。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川剧打击乐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发展与传承,在保持自身独有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用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告诉全世界,川剧打击乐依旧是川剧艺术立于不败之地的艺术支柱。
五、总结
川剧民间舞台表演中,必定会有锣鼓进行开场,俗称为“暖场”。在正式演出前运用打击乐器“暖场”,可以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热烈的氛围中,为整体演出奠定有力的基础。我们通过检索和整理发现,核心期刊中的论文都说明了川剧打击乐在川剧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烘托了川剧表演的整体艺术氛围。川剧打击乐以锣鼓为主,它的节奏与锣鼓结构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伴随锣鼓乐强有力的节奏,人们往往能够对川剧艺术有更直观的感受。
此次的考察通过与老师对话的方式,我们对川剧打击乐从锣鼓乐的组合方式、川剧打击乐的发展及川剧打击乐的演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在川剧打击乐的探究方向上,老师还建议我们可以从锣鼓乐的牌子组合上深入研究。本次的考察中我们从老师的口中应证了一些组员们疑惑许久的问题,例如提问2中关于川剧打击乐在教学中所需要的记谱法符号规范的问题,再比如提问3中关于锣鼓牌子的演奏方法等。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的采访内容没有过于详尽,所以在后期的撰写过程中,组员们也都通过查阅一些相关文献资料来应证了老师的一些回答,这个过程让我们也是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王德富.打击乐:川剧存在的生命[J].四川戏剧,,12
[2].沙梅.川剧锣鼓研究[J].音乐研究,,6
[3]裴寿勋,张永安.谈川剧打击乐现状与重构[J].四川戏剧,,6
联系受访者:李媛
采访稿准备:全体成员
采访者:李媛、刘思敏、邹嘉茜
录音/拍照:李媛
录音整理:汪梦婕
文献搜集:邹嘉茜、刘思敏
资料整合:汪梦婕、朱鸿菲
设计/排版:朱鸿菲
撰稿:朱鸿菲
撰稿:朱鸿菲
审校:刘雯
排版:朱鸿菲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