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县金沟屯大地艺术农创园的故事:爱金沟屯,就有爱的理由。话说年冬季的一天。我和我的团队几位年轻人。来到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村。那一天,西北风像狼一样嗷嗷叫着。头顶上的电线也呼呼作响。
我穿着厚厚的三层鸭绒衣被风打透。浑身冷飕飕哇凉哇凉的。可我们一行人,热情高涨,心血沸腾。没有一个人喊冷。也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在金沟屯村主任带领下,我们走进这片心中崇拜的土地。走进我们将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天地。
“金沟屯生生不息的土地”村委主任深情地说。话匣子由此打开。金沟屯的故事,进入心扉。金沟屯生生不息的土地。千百年来燕山怀抱着她,滦河水养育着她。云盘山抚慰着她。皇族帝胄青睐着她。平民百姓守候着她”。上至皇帝大臣,下到布衣草民,都在这里留下撼天动地的故事和传说。
金沟屯,是清朝木兰秋狝必由之地,一代又一代皇上从这里歇脚,又从这里开拔。康熙皇帝,看到这片秀丽的山水,赞赏不已,诗兴大发,御笔提诗一首:“春来山花闹谷,夏至飞鸟鸣林,秋临稻菽弄浪,冬顾瑞雪着银”。正如真龙天子所赐所赏,金沟屯的四季是七彩画卷,天上人间啊。皇上不仅有诗赞赏金沟屯,还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纵横的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草丰茂,极为适合优质水稻的生长。于是,皇上下昭,钦定金沟屯为贡米产地。打这以后,金沟屯便远近闻名。金沟屯的土地也成了金土地,金土地上长出金色稻谷,专门供养皇宫里的皇亲贵戚和各大王府大臣们的膳食之用。有道是,景语物语皆心语。就连滦河也发自感叹。
我跨高山、穿峡谷、跃险滩、过平原,到了金沟屯,那青山绿树那叫个青。那草绿花红那叫个净。真是叫我陶醉也。于是,滦河把随身携带的最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宝贝留了下来。由此,金沟屯成了风水宝地。这里的滦河哟,也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水川水。滦河母亲河--一弯水川水,世世代代养育着这里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儿女。要问,如今金沟屯有多大岁数了。我实话告诉你吧。至少也有岁了。这可不是吹,年,金沟屯西村后台子兴办砖厂时,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距今多年前的8尊石雕人像等一批文物。
其中一尊石像高20厘米,呈蹲坐姿态,两臂相交于胸前,鼓腹,为孕妇形象,现珍藏于滦平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考古界称为“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最典型的东方史前维纳斯”、“滦河流域的老祖母”、“华夏老祖母”。石雕女神像的出土。把华夏文明向前推进了年。重新改写了悠悠上下中华年的历史。空口白牙说话不算数,有专家考证为证:“”该石像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它的发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年,证明了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沟屯就已经拥有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充分说明了滦河也是人类的母亲河。在滦河岸边,高高耸立的云盘山,也是人们常说的老公山,金蟾山。天天俯瞰着金沟屯,风雨来了都不眨眼。大山降下祥云,升腾紫气。云雾精灵般地游动,或在山顶曼舞,或在半山腰缠绕。给金沟屯罩上层层神秘。当然了,云盘山也好,老公山,金蟾山也罢。一个说法,一段故事。一段故事,一个传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流传了一个美丽动听的神话。
这个神话就是一口流利的,不带任何尾音的标准腔。金沟屯男女老少人人具有一副金嗓子。说话字正腔圆,美妙动听。这里是中国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滦平对中国的普通话文化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金沟屯是其滦平重要的普通体验点。讲着故事,听着故事。不知不觉就到了河边。这就是我们前边提到的滦河水川水。大冬天,一层厚厚的冰,封住了溪流的嘴巴,河水没有了夏日的欢乐。也不再歌唱。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冰面。就到了一片大田地。
这正是我们此次来金沟屯,最想看到的地方。一畦连着一畦,一块套着一块的地块。一道一道田埂,一个一个界石。把万亩土地分割成一家一户的承包田。在地里还有没砍倒的玉米秸,高粱秸,黄豆秧。这些秸秆在瑟瑟寒风里,被吹得东倒西歪。再也不见那郁郁葱葱挺拔的身姿。
我们走在田埂上。边走边问村主任。这是哪家的?这是张家的。那是李家的。主任如是告诉我们。一亩地打多少斤粮食?一亩地能卖多少钱?劳动力结构如何?村民的日子过得怎们样?如果搞土地流转,乡亲们愿意吗?等等话题,一个又一个话题,牵动着我们的心。也牵动着金沟屯村村民的心。从那天,初到金沟屯以后。所见所闻。没有理由不让我们爱上金沟屯。爱由心生,坚定了我们到金沟屯安家落户的决心。自然,金沟屯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的家。我们是家里的主人。当然,要把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家里来。
作者:地厚图片来自金滦米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