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堂鼓 >> 堂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一出花鼓戏,唱享退休生活澎湃在线

来源:堂鼓 时间:2024/9/23
<

湘潭在线7月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郑镱慧子实习生杨冰玉)一个仲夏的下午,雨湖区八仙桥。清亮的花鼓调伴着阵阵微风,飘进了来往路人的耳中。每天下午,这里都会有一群退休老人聚集,几百米的距离,就有四五个花鼓戏团队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乐声阵阵欢乐多。

唱戏愉悦身心,越活越年轻

“成娭毑好!今天出来唱戏啦?”

“再不唱就不晓得唱了啦!”6月28日,成秀梅笑呵呵地和熟人寒暄,手上熟练地调试着麦克风和蓝牙音响。不一会儿,在伴奏师傅们的配合下,一曲韵味十足的《西湖调》在八仙桥一带传开。鼓掌声、叫好声不断,一曲结束,观众们纷纷请求再来一曲。

今年68岁的成秀梅在八仙桥唱了十余年的戏,只要不下雨,她每天下午必来报到。受疫情影响,今年她在家休息了好几个月,早就闲不住了。熬过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隔离,6月一到,成秀梅走出家门,带上她的“家伙什”重返八仙桥。

“我不打牌,不跳舞,就只喜欢唱花鼓戏,一唱戏我就开心!”问到花鼓戏,成秀梅的高兴溢于言表,《西湖调》《六音神调》《采茶调》都是她的拿手曲目。周围群众介绍,成秀梅是这一带的“名角儿”,八仙桥的大小活动都爱请她。每每成秀梅的嗓子一亮,观众们的掌声就响起来了。唱戏时她神情生动、声音婉转,配合着优美的手势和轻盈的走步,哪里像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唱戏让我的生活充实不少,不唱戏过不得。”成秀梅说,刚退休时,她整天一个人闷在家里,生活被柴米油盐占据,时间一长便心情抑郁,经常胡思乱想不说,有时候还和家人闹脾气。后来,她偶然经过八仙桥,看到有人在唱花鼓戏,一下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单位表演花鼓戏节目时的样子。她决定把年轻时的爱好捡起来,把花鼓戏继续唱下去,这一唱,就是十几年。

八仙桥下最初唱花鼓戏的老人不过几位,现在队伍不断壮大,每天都有30多位花鼓戏的爱好者在这里交流表演。“唱久了都认得,不是什么固定队伍,先来先唱,只要乐器齐了,我们的戏就开台了。”成秀梅说。

因戏相聚结缘,越过越有味

今年77岁的陈锦是这个团队里的“老师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经常有人向他请教。

3年前,一次买菜途中,陈锦被一阵花鼓戏演奏的乐声吸引。只见七八个人围出一个空间,花鼓大筒、唢呐、小锣、堂鼓、大小镲齐齐登场,陈锦看着看着就挪不动脚了。“等到他们休息时我就毛遂自荐。他们当时还问我听不听得懂、会不会?我说你们演的这些我反正都会唱。”陈锦笑着说,他现在主要是吹唢呐,但因为他“啥都会、都能上”,在花鼓戏爱好者的群体里,大家都称他是“陈老师”,而他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好友戏称,大家抬爱。”

陈锦是益阳人,他在三四年前跟随女儿搬来湘潭安享晚年,说话时还带着明显的益阳口音。“本来不想来的,人生地不熟,怕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是年纪大了,儿女不放心,还是跟着过来了。”陈锦说,“可现在不一样啦,交了这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演花鼓戏,日子越过越有味。”现在陈锦已完全打消了顾虑,每天和唱戏好友聚在一起,整天笑呵呵的。

陈锦说,虽然起初大家是为了打发时间,自发聚集在八仙桥一带弹唱花鼓戏,但随着群体不断扩大,老人们在技术上的交流变多,大家唱戏的态度也越发认真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们也是在传播传统文化呀!”陈锦说,团队中的老人们非常欢迎新朋友,尤其是希望年轻人来看戏、学戏。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当天的演奏结束后,演奏花鼓戏的老人们各自回家,八仙桥下的乐声渐渐散了,但唱戏的快乐却久久留在了老人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78.html